蒙古人“跨世纪”民族起源的历史传说简介

主词条:14世纪用波斯语写成的《蒙古史》,记载了一个古老的蒙古传说: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打败,惨遭屠杀,只有两男两女幸存。他们逃到了一个四面环山,中间有一片好草原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埃尔贡·涅昆”——“陡峭的山坡”。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传说中的“埃尔贡”是流经呼伦贝尔草原的埃尔贡河,呼伦贝尔草原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根据历史学家的记录,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两个氏族,内格人和旗彦人。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逃到埃尔贡(埃尔贡河边的山)居住。8世纪,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他们不得不向外迁徙。此时已有70支,称为“地尔勒钦蒙古”。《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沧浪和白露是成吉思汗的祖先,奉天意而生于世。然后他们一起越过腾吉寺,在沃南河源头和布尔汗山前开始繁衍,生下了巴塔赤汗。这里说的巴塔奇汗,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实际上,沧浪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作波尔铁钦和霍·艾曼勒,而在汉语中只译为沧浪和白鹿。关于蒙古人的真正民族起源问题,现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人来自东胡。东胡是同一民族起源,说不同方言,有不同名称的部落的统称。据《史记》:“在匈奴之东,谓之东湖。”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东湖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部落过着“随俗而居无常”的生活。公元4世纪中叶,居住在湟水、老哈河流域的鲜卑人的一个分支被命名为“契丹”。居住在兴安岭西段(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一个分支,称为“施威”。卫诗,首先出现在舒威,被认为是一个失败者。石维与契丹同源,以兴安山脉为界。“南为契丹,北为石维”(《北史·石维传》卷九十四)。公元6世纪以后,石围人分为南石围、北石围、博石围、神终端横石围、大石围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几个分支。后来大勋成为蒙古各部的统称。因为“他们在古代是大多数部落和地区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他们伟大、强大,受到充分的尊重”“由于他们极其伟大和受尊重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尽管类型和名称不同,也逐渐因他们的名字而出名,他们都被称为鞑靼人”(拉斯特历史文集(1)。由于蒙古部的强大,“大勋”这一名称逐渐被“蒙古”所取代,成为十卫各部的统称。关于蒙古爵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旧唐书》,名为“吴萌石委”,是大石委的一员,居住在埃尔贡河以南。12世纪,这部分子子孙孙繁衍,氏族支出逐渐分布在恩恩河、克鲁伦河、图拉河三条河流的上游以及肯特山以东地区,形成部落群。其中比较著名的民族和部落有齐燕、扎达兰、太极乌、洪吉拉、五粮液等。当时,他们与游牧在今天贝加尔湖周围的塔塔儿人、居住在贝加尔湖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的米埃尔人、居住在贝加尔湖西部和叶尼塞河上游的伊沃人一起生活在蒙古高原上。这三个部分都使用蒙古语。此外,还有三个由信奉景教的突厥贵族统治的蒙古突厥部落,即克烈部、西面的奈曼部和阴山地区附近的旺固部。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这些部落大致可以分为“草原游牧民”和“森林猎人”。第一类包括长期居住在原居地的突厥部和后来迁入接受突厥影响并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部;第二类是生活在林区,以狩猎为主的民族,如鄂温克族。主要词条:大蒙古、元朝、北元1206、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封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蒙古汗国的建立对蒙古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强大、稳定、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这个国家所辖的所有漠南、漠北地区一般称为蒙古地区,这个地区的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此时蒙古人从辽金时期(916 ~ 1234)成为统治民族。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人三次西征,先后建立了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尔汗国四大汗国,横跨欧亚。在西征的同时,他派兵南下。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经过70多年的战乱,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其疆域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中国南海,东北起黑龙江下游,东至兴安岭和乌苏里江,连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起云南,至今缅甸的北、中、东。泰国北部、老挝和越南西北部都被纳入元朝的行省。由于南征或西征,从全国各地招募蒙古人,所以蒙古人分散在全国各地。1368年,元朝灭亡,残余势力退守蒙古草原。元朝崩溃后,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哈密等地设立了20多个蒙古卫生所,卫生所均由蒙古封建主担任负责人。15世纪初,沙漠西部的蒙古瓦拉部和蒙古东部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进贡,建立了宗藩关系。蒙古分为两部分:东部蒙古游牧于漠北、漠南,其首领为元氏后裔,被视为蒙古正统;生活在沙漠西部的瓦拉部落被称为西蒙古,与东蒙古有姻亲关系。15世纪,蒙古的南北都被大燕汗所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