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城镇历史文化

卫城原名镇西卫,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元朝时,卫城分属八番宣威公司、顺元路宣威公司和艺兮布雪宣威公司。明代早中期,隶属贵州宣威公司,隶属少数民族水Xi安,人称“倚叶遮乐”。明朝末年,水仙安之乱后,明政府平叛,为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监控,在“水外六眼”之地设置镇西禁卫军,禁卫军设在今天的卫镇。此后,经过郭维元、龙图林、龙必进几代统帅的建设,镇西卫城初具规模。

镇西卫城是“以军兴商”的古镇,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明政府控制水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咽喉。明清时期,随着镇西圩交通和军事地位的日益凸显,外地商人和本地商人纷纷在此开店,各种文化和地方习俗在这里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兼容并蓄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

此外,1936年2月,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进入卫城,在此召开千人大会,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同时把地主的粮食和盐分给穷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杨顺清、谭志德等29名清镇人在这里加入了红军,奠定了卫城红色文化的坚实基础。

随着卫城镇经济文化的繁荣,其他地区的儒释道宗教和地方祭祀等传统文化在城镇西部的卫城得到了蓬勃发展。当地士绅和外商在此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建立会馆,文昌宫、黄愚阁、潮音寺、关帝庙、水浒寺、穆迪寺、扶风阁、江西会馆(万寿宫)、四川会馆(四川会馆)。但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战乱,毁坏了大部分的寺庙和大殿。但从仅存的几处遗址和民间记忆中,仍能依稀看出明清镇西卫城的建筑风貌和建筑特色。

自古以来,镇西卫城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科举考试期间,镇西卫城产生了几个清代的进士。科举废除后,一些乡绅创办志愿学校和学堂,为卫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然后省立贵阳师范学校迁到卫城,为卫城的文化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末265438年至20世纪初,卫城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深入挖掘古镇历史文化,编辑出版了《卫城镇与古镇》、《乡愁与情感》,向上级申报卫城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经过实地考察和省市各级专家评审,卫城镇于2009年被贵州省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此后,为恢复潍城古镇的原貌,潍城党委、政府先后聘请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清镇市潍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合理划分规划区域,确定发展目标,从挖掘古镇历史文化、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重建古镇历史建筑三个方面将潍城打造成“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休闲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