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都记录了历史事实。竹书纪年和史记谁更可信?

两本书都一样,都有原著错误,后人也有错误!所以不能两本书都迷信!

据史书记载,穆王在位55年,是他执政的那一年。战国时,黄歇,春说,穆王在位20年,这也证实了陈先生。据竹书记载,夏471年与伊、韩卓年相加。真相是夏天是431年。这一点从《皇帝的世纪》、《易维》和《地图》就可见一斑。至于舜囚禁尧,舜胁迫尧,那是失意者和反对派的谣言。从夏柒开始,他们都是一家之主,儿子冲击父亲的地位,孙子步祖师爷的后尘,任人唯亲,所以听不得尧舜退位。谁希望他们家的世界被其他姓氏染指?尤其是汉朝的刘姓是天下的,更是容不得外姓!

竹书年表有两大问题:一是在很多地方是孤立的证明!没有其他证据支持这种说法。其次,由于与儒家思想发生激烈冲突,在宋代引起巨大争议,导致全书毁于一旦。现存的书基本都是后人重新整理的,出现错漏几乎是必然的!

考古发现才是硬道理。一本书不能说明问题。历史解释如果对国家发展有利就是正确的。所谓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打扮给大家看的小女孩。有多少真实性?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内幕和当事人的真实想法,根本无法还原。我觉得这是学历史的人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悲哀!

竹书类似于今天的自媒体。几百年后,一位历史爱好者从媒体上发现了一个大事件完全相反的评论,惊呼:这就是历史!太浅薄可笑了!

历史就像人的两面。真相无法呈现,只有疑问。怀疑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人去探索,去理解,最终引导人走向未来。伊尹作为失败者,掌握不了话语权,战绩流传。与他无关的后世史家凭空翻案,不合逻辑。儒家与太史公同时掌握了话语权,恐怕也不可能马上成为绝对的君主。反而竹书纪年的出土日期非常可疑,有篡改历史的动机。

基本上不能和这个比。一个主要是讲历史,一个主要是记录文献的来往。就真相而言,竹书的年表要可靠得多,但遗憾的是,这本书在这个世界上的版本太多了,流传到今天的校园里,基本上是不可信的。只是在其他传世文献中,竹书编年史中记载和引用的一些内容已经被考证为完全真实的史料,而这本书却完全消失了,没有真正的版本。

《史记》对战国时期的记载是混乱的。其实《史记》就是一部历史小说。关于竹书,现代考证已确认为伪书,为汉代人所撰,并谎称为战国之作。严格的历史研究要以考古证据为基础,否则圣经山海都是史书。

《史记》基本上是一部历史小说,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作者猜想,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宫廷情节基本上都是杜撰的,甚至带有个人感情。甚至作者也没有统一口径,只是摘录了以前的文献,比如始皇帝的生平经历,而他自己在不同的传记中也写过两个版本。所以在史家眼里,《史记》就是故事集,鲁迅说“离骚无韵”基本就是这个态度。

司马迁出生在秦朝的一个历史学家家庭。司马迁受父亲之命写史记。他一定知道一些史料,收集了大量的民间史料,做了调查。司马迁亲口辟谣,十二岁随父学史,首先研究江淮一带(河南武冈市的江山和胡爱山),因为坚持写真实的历史人物,被汉武帝下狱。可见对历史的管理是严谨的,史记的价值不容怀疑。朱书记可能对当年的历史有感情,也有可能编辑历史。

孩子们都知道孤立的证据不成立,所以我今天写了一部秘史。过了一千年,才发现我说的诸葛亮、关云长、颜真卿、文天祥、岳飞都是假的。诸葛亮差点篡了的权,企图造反被魏、蜀、吴扼死,颜真卿求降没被活活吓死,文天祥求降还是被杀,岳飞为了不影响士气确实与晋人合谋。竹书年表是先秦史家记录的,应该比史书更可信。第一是书写得比较早,第二是先秦史家的骨头很硬。但是谁也说不清这本书和原著有多大的不同。但是,它的内容感觉更符合逻辑,有点像机密文件,而不是赞美世界的历史文献。属于那种大家都知道,只是不说出来的内容。

到了汉武时期的史书记载,儒家思想已经有了压倒性的政治地位,成为官方认可的“国教”所以史记编纂不可能不受影响。一个是韩正宗,一个是儒家正宗。以汉为正宗,秦刚于汉,则秦不义,秦成暴秦。秦是不公正的,被秦推翻的周礼封建制度是相对公正正统的。周封建正义正统,商暴虐无情。如果说儒家是正统,那么百家争鸣就是异端,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就是残暴的君王,遵循周之礼的周公就是圣人,信鬼神的商人就是异端。黄老的手法在汉初很流行,这是不可否认的。一是淡化了黄老在汉初写人时的影响,二是促进了黄老不被视为异端。孔子曾向老子求礼。《史记》的地位和权威性是没有问题的,但必须与其他史料相比较。

历史记载可以证实这一点。但是,我们只能看结果。说实话,过程中掺杂了很多作者的个人观点。比如巴登之围,你还是有可能说你可以找出陈平和刘邦的对话。但是你从哪里得到莫顿和阏氏之间的对话?那是敌方核心人员的谈话,怎么会被一个汉朝官员知道!可不可以说这是作者个人的发明!一部记录历史的书,里面有捏造的成分,怎么才配称为历史书?古往今来,圣人不能当好王。这就是大善无情,小善常作恶的说法。天地无情,万物为草狗。什么是圣人?

圣人是天下第一,也就是说,不管什么阶级,至少有95%的人认为他是好的,而国王做不到。国王要的是平衡,是国家的大利益,所以在规则下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这些人还会觉得国王好吗?不会吧。

从春秋时期的孔子手书,到汉武帝罢黜百家,儒家几乎历代都在编修历史,以传播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史记》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虽然是司马迁亲自做的,但还是沿袭了这个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竹书和青花竹简写得比较早,但在战国时期,思想相对自由,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小,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和历史真相。我更喜欢竹书纪年的记载!

我觉得竹书年表比较真实。后来孔子为了传播儒家思想,把它改成了符合自己思想的世界。反正以前大家什么都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老子,因为老子当时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以前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单独了解历史,所以孔子需要向老子求变。后来有可能是老子离开西部潼关后,发表了自己编造的东西。不然老子被打脸或者和老子做了约定。后来的儒家思想是在流浪了东西之后才产生的。你查查孔子编的书,大概就有线索了。

三校笔记中也有提及竹书,但不持意见。我认为尊儒没有错,儒家的一些思想有天道思想,值得后人研究。但人性之恶也是客观存在的,古代民风淳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伦理道德的发展,人变得复杂了!善是善是恶!这是历史的选择!至于竹简或史记的可信度,其实是个伪命题。历史从古至今没有真假,全看怎么解读!毕竟一切都无法重现,历史背后的真相可能比史料本身更精彩。

首先,竹书编年史是埋葬的史料;《史记》是司马迁写的,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应该加上儒家思想。其次,和今天的人一样,今天的人不会退位,古代也不会退位。权力与时代无关,不可能无缘无故交出权力。而且,天赋是看不出来的。能赚的人会获得权力,有权力的人会知道自己是否明智。既然我们可以从过去学习,我们也可以从现在学习。最后,你也可以用奥卡姆剃刀来类比历史。越简单越真实。

我个人认为,姚让位于舜是真的。首先,所有的史书都记载,帝尧退位的时候,是个老人。既然它要死了,舜帝就不必动手了。其次,舜帝并没有自称皇帝,这在许多历史书上都有记载。“舜帝”这个称号是后人加上去的。既然不自称皇帝,又能篡夺什么地位?这是在天下的时代,和曹操篡汉完全不同。

其实孔子崇拜周公辅政到底,甚至做梦都想见到周公!所以他改变古代的“诸书”制度来夺取政权,以支持他的儒学,这是完全自然的;最初简单粗暴的奴隶私有制,逐渐演变为礼制,应该更符合历史发展进程。这种“取粗取精”的历史发展现象,是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普遍规律!所以从这个规律出发,应该和古竹书差不多,比较真实。中国古代“殉道制度”的发展,更能证明王权从“竹书”到儒家辅助政府模式的真实历史!供参考!

既然和大部分的史记一样,可以说两者都有很高的可信度,之所以描述的内容不一样,只能说明他们的价值观不一样。由此可以推断,如果后世没有专门的史家编纂史料,那么我们今天对曹丕与南北朝、南朝、宋朝、齐朝、梁朝、陈朝、隋朝、唐朝之间的历史有什么印象?只有两种。一种是汉高祖就像史书记载的那样退位给魏帝,而南朝的历史甚至南北朝的隋唐历史都会这样记载,因为没有具体的史料,世人并不知道各方的具体斗争,只能根据留下来的国家档案,也就是禅宗的圣旨来推测当时发生了什么。

第二种叙述方式是魏帝囚禁汉献帝自己当皇帝,这在南朝、南朝、隋唐也会有记载。至于谁的说法更可信,可以说两者都可信和不可信,因为当时确实发生过,两者都不可信是因为两种说法都只代表作者的个人价值观。至于我们的后代采取什么样的说法,那就见仁见智了。这就好比后世的田萍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有人说是暴民运动,也有人说是代表进步力量。你相信哪个?大家都知道,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历史问题也是如此。对与错,好与坏取决于你看待它的角度。

我个人认为《史记》和《编年史》都是对的。历史上对好人坏人的描述绝对是非黑即白,但事实证明,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功过,只是功过的比例不同。很多好人是好的,很多坏人是恶的。或者可以说,尧退位给舜是真的,但退位后,尧仍然有权干预政治,然后舜用手段孤立了尧。还有就是舜退位给禹,舜退位后成为政治家,禹驱逐舜使权力统一,等等。由此解读可知,《史记》、《通志》中的记载是真实的,但作者的思想有所偏颇和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