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和凳子有什么区别?

椅子和凳子是两种常见的家具。这两种家具都起源于汉魏时期,但凳子的发明早于椅子。没有凳子,就无法衍生出后续的椅子。椅子和凳子有很大的区别。椅子通常有四条腿和一个靠背,但凳子没有靠背,有三条或更多的腿。除了结构不同,两者的占地面积和舒适度也不同。让我们来看看边肖。椅子和凳子有什么区别?

1,不同结构

凳子是一种有三条腿、四条腿或六条腿的座位,可以比桌子高或矮。椅子通常有四条腿和一个靠背。有些产品还有扶手或踏板。椅子的高度适中,一般比桌子矮。椅子和凳子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靠背。带靠背的四腿凳可以变成椅子。

2、占地面积不同

凳子通常占地面积较小,无底的型号便于存放在桌子或柜台下。相比之下,椅子需要占用更多的空间。所以如果在有限的房间里工作,用凳子会比椅子方便。

3.不同的舒适度

因为凳子没有靠背,坐着不舒服,只适合偶尔或者短期使用。椅子的结构更多,靠背可以为腰部提供足够的支撑,可以让你长时间保持舒适,适合长期使用。

凳子的历史起源

凳子比椅子发明得早,大概起源于汉魏时期。凳子的俗名是凳子,最初是踩马、上轿子时用的,所以又叫马凳、轿子凳。在通俗的叫法中,还有一种“武凳”,因为练武的人坐如钟,不需要依靠任何东西而得名。

早期的凳子其实是长方形的,这种形状一直延续到明朝。到了清代,它们变成了方形,这时也出现了扇形、梅花形、六边形的凳子。明清时期的凳子用途比较多。可以放在床的两侧当脚凳,放在柜子旁边,有花的功能,用来摆放盆花和盆景。在寺庙里,它被用作冥想的座位。

椅子的历史起源

据文献记载,椅子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可追溯到汉魏时期北方的胡床。敦煌第285窟壁画有两人分别坐在椅子上的形象,生动再现了南北朝时期官宦和贵族家庭对椅凳的使用。当时的家具虽有椅凳之形,但由于当时没有椅凳,人们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里,它经常被用来冥想,所以也被称为禅床。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被广泛使用,从床的范畴中分离出来。所以说到椅凳的起源,就要从汉魏时期的胡床说起了。

“椅”字在唐以前还有一种解释,叫“车旁”,即车的栅栏。它的作用是让人在骑行时有所依靠。后来的椅子,是在四脚支撑的平台上安装围栏的形式,灵感来源于车旁的围栏,并以其名字将这种座椅称为“椅子”。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唐代有相当精美的椅子。

五代到宋代,高规格的坐具空前流行,椅子的形式也有所增加,出现了扶手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时,椅子的造型、材质、功能也根据辈分的不同而不同。五代至宋代的家具普遍保留了唐代的遗风,但高型家具比以前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