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在费尔巴哈的学说中阐明了哪些唯物史观的原理?

第一,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是客观的。

辩证法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科学。

所有相继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过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所以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而言,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对于在自身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它就变得过时了,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会衰落和灭亡。就像资产阶级依靠大工业、竞争和世界市场推翻了实践中一切稳定的、受人尊重的制度一样,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终极绝对真理和相应的绝对人类状态的概念。在它面前,没有什么是最终的、绝对的或神圣的;它指出一切都是暂时的;在它面前,除了生生灭灭的连续过程和从低级升到高级的无尽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头脑中的反映。

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是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固有的。外部世界的辩证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辩证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和反映事物的概念、思想都处于不断的生成和消亡的变化之中。这推翻了所有关于终极和绝对真理以及相应的绝对人类状态的观念。

第二,唯物辩证法取代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是人类认识规律发展的结果。

(机械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独特的局限性是,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理解为一种处于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符合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和与之相联系的形而上学,即反辩证的哲学思维方法。众所周知,大自然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但按照当时的想法,这种运动永远是绕着一个圈旋转,所以永远不会前进;它总是产生同样的结果。这种想法在当时是必然的。康德的太阳系起源理论刚刚提出,还只被认为是纯粹的幻想。地球的发展史,也就是地质学,至今还完全不为人知,而认为今天的生物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发展过程的结果的观点,在当时根本不可能科学地提出来。因此,非历史的自然观是不可避免的。

哲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17和18世纪,受当时自然科学水平的限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形而上学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之一,它的主要特征是用静态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进入19世纪后,随着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即从对既定事物的研究转向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关系的研究,人类对自然过程相互联系的认识有所发展,旧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思维方法被克服,被唯物辩证法所取代。

第三,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自然不依赖于任何哲学;它是我们人类(本身是自然的产物)赖以成长的基础;在自然和人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我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的最高存在只是我们自身本质的虚幻反映。

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对自身本性和周围外在本性的错误的、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就会继续活在人们的心中;这些国家已经灭亡,这些神也和他们一起灭亡了。

在原始社会,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自然现象,于是将自然力人格化、神秘化,产生了原始的上帝观念和原始宗教。

民族宗教的兴衰表明,宗教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宗教与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第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

所有哲学,尤其是现代哲学的主要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根据哲学家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分成了两个阵营。那些断定精神是自然的本源,从而在归根结底承认一些神创论的人(而哲学家中的神创论,如黑格尔,往往比基督教中的神创论复杂荒谬得多),形成了唯心主义阵营。任何认为自然是原始的人都属于唯物主义的各个流派。

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的关系,所有哲学的最高问题,和所有宗教一样,根源于蒙昧时代的蒙昧观念。

思维和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什么,这是哲学的一个元问题,对这个哲学根本问题的回答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五、历史进程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

历史进程受内部一般规律支配。因为在这个领域里,虽然每个人都有一个自觉预期的目的,但总体上看,表面上似乎是由偶然性主导的。人很少能得到自己期望的,很多期望的目标在大多数场合下相互干扰、相互冲突,或者这些目标本身从一开始就无法实现,或者缺乏实现的手段。就这样,无数次的个人意愿和个人行动的冲突,在历史场域中造成了一种与无意识自然界中的主导局面完全相似的局面。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行动的实际结果却不是预期的,或者结果一开始似乎与预期的目的一致,但最后根本不是预期的。这样,历史事件似乎在总体上受偶然性支配。但是,表面上看,是偶然性在起作用,而这种偶然性总是被内在的隐藏规律所支配,问题只是找到这些规律。

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作用于历史领域的精神的动力才是最终的原因,而没有研究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什么,这些动机的动力是什么。不完整不在于认识到精神动机,而在于没有从这些动机中追溯到它的动机。

社会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虽然每个人的行为都有预期目的,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预期目的相互干扰,甚至相互冲突。众多单一的愿望和行动相互干扰,相互冲突,导致人的行动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可见个人动机对历史结果只有从属意义。

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在历史领域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历史进程是由内在的一般规律所支配的,个人动机并不是决定历史的真正动力。

6.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

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虽然不可避免地有政治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但最终都是围绕经济解放展开的。

国家作为第一主导者的思想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

在近代历史中,国家意志一般是由市民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某一阶级的统治地位,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交换关系决定的。

恩格斯关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的论断,揭示了政治斗争的阶级本质和经济根源。

恩格斯指出,国家作为阶级的统治机关,既是有组织的暴力,又是意识形态的力量,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占有统治地位。这一思想揭示了阶级斗争中围绕国家政权的政治斗争的重要地位,阐明了被压迫阶级在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取得国家政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