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歌剧有什么特点?告诉我们它的历史。
1.1597上演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由利努奇尼编剧,佩里作曲。因为这部作品的配乐只是片段,所以人们通常在1600上演,保持完整,由利努奇尼写剧本,佩里和卡奇尼作曲。
2.早期歌剧的特点:剧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加入了历史题材。
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的形式,演唱部分主要采用朗诵的形式。音域不广,节奏自由,有少量乐器伴奏,也用合唱。
罗马歌剧:
1.代表人物及作品:罗马作曲家卡瓦勒里(约1550-1602),创作了《阿尼玛的祈祷》(edi Corpo),于1600年2月上演,奠定了罗马歌剧的基础。
灵与肉的化身实际上被历史学家视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涉及宗教道德。
2.特点:注重壮观的歌剧场景带来的快感,并加入华丽的舞台设计、机构布景和芭蕾舞场景,每一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威尼斯歌剧院:
1.第一座歌剧院的建立:圣卡西诺(Saint cassiano)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座歌剧院,是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向市民的过渡。
2.代表人物及作品:1607年,威尼斯歌剧作家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奥Flo》的创作,歌剧的主题与列奥努奇尼的《欧律狄刻》相似。
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其丰富的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经验,结合16世纪音乐宝库中各种手段的运用,使《Flo》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3.特点:歌剧中大量使用咏叹调和对唱,注重情感表达,注重美声唱法,很少使用合唱。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那不勒斯歌剧院:
1.向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年底,定型为18世纪的塞里亚歌剧,影响一直延续到19世纪。
往往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又因为对美声的追求,那些既有男性强大肺活量,又有女性柔和明亮音色的“太监”歌手大受欢迎。
2.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音乐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勒曼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在声乐抒情性的基础上创作了自由发展的咏叹调,给美声唱法以广阔的施展空间。
代表人物是特奥多拉。
3.特点(也是歌剧的特点):
1)在内容上,多以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
2)在结构形式上,原来的五幕歌剧改成了紧凑的三幕结构,在幕与幕之间经常穿插喜剧性的间奏(Intremezzo,在舞台入口处演出)。
它以非常独特的序曲(快-慢-快三声部形式)开始,宣叙调和背靠背的咏叹调交替进行,很少使用二重唱和合唱,也没有舞蹈。
3)两种不同的朗诵:一种是干朗诵,用于长对话或独白,独唱部分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擅长表达复杂的情感,也用于戏剧紧张场面。独奏由乐队伴奏。
4)回首咏叹调:此咏叹调为阿坝三声部形式。作曲家通常会停止书写再现的A段,而只在B段结尾标记da capo,意为从头开始重复,假装“回到开头”,并在结尾标记Fine(意为结束)。
[编辑此段]17年底歌剧的发展,罗马最有影响力的是哪一个?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流派。
该派在剧中没有使用合唱和芭蕾场景,而是高度发展了被后人称为“美声唱法”的独唱技术。
当这种“只关注歌手”的风格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达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
因此,在18的20世纪20年代,以日常生活为题材、情节幽默、音乐朴实的Xi戏曲流派兴起。
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代表作是帕格莱西的《作为家庭主妇的女仆》(首演于1733),原本是一部歌剧的插曲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遭到保守派的诋毁,从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大辩论”。
卢梭创作的法国第一部喜剧歌剧《村庄占卜者》就是在这场辩论和这部歌剧的启发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首先在法国得到改造,并与法国民族文化相结合。
吕黎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创始人。他不仅创作了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还率先将芭蕾舞场景运用到歌剧中。
在英国,珀塞尔在自己的面具戏剧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第一部英国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亚斯》。
在德国和奥地利,海顿、迪特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剧发展成为德奥民族歌剧,其中就有莫扎特的《魔笛》。
到18世纪,格鲁克坚持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和戏剧要统一,表演要简单自然。
他的思想和作品如《奥Flo与欧律狄刻》和《奥里德的埃菲吉尼》对后来歌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歌剧大师如G·罗西尼、G·威尔第、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都对歌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歌剧,形成于18世纪,已经演变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裁。
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了独唱、二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通俗英语。
奥地利作曲家索贝尔和来自德国的法国作曲家欧文·巴赫是这一体裁的创始人。
在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理查·施特劳斯(Salome,der rosenkavalier)是早期受瓦格纳影响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将无调性原则应用于歌剧创作的是伯杰(沃泽克);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先后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月、马诺蒂、巴比埃、奥尔夫、雅纳斯·德拉、亨策、摩尔以及英国著名作曲家布里顿。
【编辑本段】戏曲唱腔的分类
歌手所扮演的角色是根据他们不同的技巧、灵活性、力量和音色来分类的。
男歌手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男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和男高音/男高音。
女歌手从低到高分为女低音、女高音、女高音。
女高音还可以细分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
基本上男声的音域低于所有女声,但有些假声男高音可以唱到中音的音域。
假声男高音唱法多见于古代写的太监唱的角色。
按音域分类后,常加上一些关于歌唱的形容词,如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庄重女高音(soprano spinto)、花腔女高音(soprano coloratura)、女高音soubrette等。
虽然这些术语不能完全描述一个声音,但它们往往可以将不同的声音分类,并将其放入不同的角色中。
有些歌手的声音会突然发生很大的变化,或者在三十多岁甚至中年的时候,声音会达到一种成熟、出彩的状态。
声音分类的利用
女高音一直是大多数歌剧女主角的最佳选择。
但在古典音乐时期之前,对女高音的第一要求是声控的技术,而不是今天要求的宽广音域;当时女高音的最高音往往不超过高音A[21]。
女中音这个词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但是很多角色都可以演,比如珀塞尔作品中的狄多,瓦格纳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布兰。ne)[22].
女低音能唱的角色往往比较少。专家们经常开玩笑说,女低音只会唱“女巫、婊子和裤子”。
近年来,很多原本由女低音或太监演唱的角色都成了假声男高音的囊中之物。
另一方面,自古典音乐时代以来,男高音一直是歌剧中的主角。
许多最具挑战性的男高音角色来自美声歌剧时期,比如多尼采蒂为《政权的女儿》中的主人公写的连续九个高音C。
而瓦格纳则要求他的男高音主角比一般男高音更重,甚至让人发明了一个新词“Heldentenor”来形容这类角色;意大利歌剧的角色也是,相当于瓦格纳的要求,比如普契尼的《图兰朵》中的卡拉夫。
贝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戏曲时代,它扮演的是配角,往往是一个搞笑的角色来娱乐观众。
贝司可以扮演的角色也很多,比如莫扎特的《唐·璜》里的利·波雷洛,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里的瓦坦国王。
在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还有男中音,这个概念是19世纪中叶才出现的。著名人物如莫扎特的《女人》中的古勒莫就是这样,还有《唐·卡罗》中的罗迪欧。
【编辑此段】声乐歌剧的声乐部分包括独唱、对唱、合唱,歌词是剧中人物的台词(根据风格不同,也可以说出来);器乐通常在全剧开场有前奏或序曲,早期歌剧也有奉献前奏(包括声乐)。
在每个场景中,器乐不仅作为演唱的伴奏,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场景之间往往有穿插,或者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前奏。
舞蹈也可以插入戏剧的进程中。
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段组成,也可以是连续发展的统一结构。
歌剧中重要的声乐风格包括朗诵、咏叹调、咏叹调、朗诵、二重唱和合唱。其体裁风格包括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歌剧、轻歌剧、音乐喜剧、室内歌剧、音乐剧等。
咏叹调
咏叹调是歌剧中主角表达感情的主要咏叹调。他们的音乐非常好听,结构也比较完整,可以展现歌手的发声技巧。所以我们经常在音乐会上听到他们,比如《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阳光灿烂的日子》,《茶花女》中的咏叹调《我的心为何如此激动》,林夏薇的咏叹调《我心中有个声音》。
背诵的
宣叙调是情节展开的段落,故事往往在宣叙调中展开。这个时候人物对话比较多。这种段落不适合唱,所以叫宣叙调,很像京剧里的押韵。
在京剧中,青衣、萧声或老生都有一种用夸张的语音语调吟诵。虽然不是很有旋律,但可以让道白很容易和前后的唱腔联系起来,作用很像西方歌剧中的朗诵。
欧洲歌剧的早期宣叙调是非常不唱歌的,称为“干宣叙调”。常以古钢琴上的一个* * *键演奏,演唱者用许多同音字在这个键上叙述。这个谐音要反复翻译成中文是很难听的,因为中国语言有抑扬顿挫的四声,我们中国是不能用平调唱的:今天吃饭了吗?听起来一定很好笑。
所以当我们遇到这种“干巴巴的背诵”时,我们干脆把说唱摘下来,改成对话。
但到了19世纪,随着歌剧宣叙调的逐渐旋律化,比如我们在唱《茶花女》《卡门》等歌剧时,就把宣叙调翻译成了中文。用一点旋律,我们就能找到四个和旋律相适应的中文音。
两个或更多歌手的合奏
二重唱就是几个不同的角色根据自己特定的情绪和戏剧情节同时演唱。两个人同时唱,叫做二重唱。有时,支持和反对意见的角色被组织在一部作品中。可能是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有六重奏,甚至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也有六重奏。十几个人一起唱,有时是一组一组。一群三五个人各抒己见,有的同情费加罗,有的同情伯爵,有的看笑话。这位作曲家是杰出的。
另一种形式是群众场面的合唱。如前所述,根据剧情要求可以是男声、女声、男女混合声或童声。
歌剧有故事,唱腔有歌词,歌词与音乐、戏剧的发展密切相关。
所以,在中国引进西洋歌剧,是通过翻译还是通过演唱原文来保持其“原汁原味”更好?一直有两种意见,各有千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戏曲工作者在引进西方歌剧时,在翻译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学语言不仅要翻译好,而且在和音乐搭配的时候要符合音乐的规律,让听众感到舒服,被接受。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要有音乐素养很高的翻译家或者翻译家和音乐家的配合才能做好。
我个人的看法是,既然观众是来看戏的,那就要让人看懂。
在中国引进西方歌剧时,最好将其翻译成中文,以便人们随时容易理解歌剧音乐的情节和戏剧性,并欣赏演唱和表演的表演。至少可以让我们中国的观众感受到,我们的音乐人真的希望他们了解西方歌剧的魅力。
这几年的社会时尚就是原文配中文字幕唱歌。虽然能显示出我们演员演唱原文的水平,而且有可能被国外的代理人吸引,邀请到国外演出,但据我所知,对于观众来说,西方歌剧的接受范围更远,受众面更窄。大家都会觉得算了吧。反正你也不想让我们理解。况且有些演员的原文水平不高,其实没人看得懂。
一种戏剧形式。
由带有音乐的戏剧文本(歌词)组成,唱歌时通常伴有音乐。
除了独唱、歌手、合唱和音乐家之外,歌剧表演往往从一开始就包括舞蹈演员。
五个世纪以来,这种复杂而昂贵的音乐、戏剧和娱乐形式一直受到听众的喜爱。
它与其他戏剧形式的明显区别在于,它的台词是用歌唱而不是用文字来表达的;它区别于轻歌剧、音乐喜剧等音乐剧的地方在于其作品的严肃性、结构的严谨性和伴音的严肃性。
古代就有诗剧结合音乐的作品。
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在他们的戏剧中都采用了合唱。
中世纪以《圣经》为蓝本的宗教剧,如奇迹剧、奇迹剧,一般都配有某种音乐。
这些以及其他音乐和戏剧形式可以被认为是歌剧的前身。
歌剧于16年底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制作。
第一部歌剧《达芙妮》,由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诗人奥塔维奥·里努奇尼和雅格布·佩里创作,已经失传。现存最早的歌剧剧本《Euridice》也是他们的作品。
然而,两位歌剧之父的作品在体裁和结构上都具有探索性。
大约10年后,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的歌剧代表作《法夫拉·多尔菲欧》问世。
其中,器乐伴奏成为了戏剧因素;当时歌剧的题材多为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和虚构的历史故事。
歌剧院
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圣卡西诺歌剧院(Teatro di San Cassiano)在威尼斯落成,向普通观众开放,从而结束了歌剧被皇室和贵族垄断的时代,极大地促进了歌剧的发展。
弗朗切斯科·卡瓦利是蒙特威尔第的学生,是这个时代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从1639年到1669年为威尼斯歌剧院创作了大约40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是《吉亚松》。
与卡法利同时代的意大利歌剧作家皮埃特罗·安东尼奥·切斯蒂也写了许多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是《七夜》。
17世纪中叶以后,威尼斯歌剧这一流派开始衰落,虽然仍有几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如被照常称为“歌剧之父”的加卢皮。
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如罗马,很快发展了自己的地方戏剧。
与威尼斯不同,罗马的歌剧不强调舞台的宏大,更喜欢用滑稽的插曲来淡化全剧的悲剧气氛,注重乐器的序曲和序曲式的间奏乐章。
罗马也有很多著名的歌剧作家,比如维尔吉利奥·马佐基·马尔科·马拉佐利,他写了第一部完整的喜歌剧《奇索夫·斯佩里》。
18世纪,意大利歌剧中心迁至那不勒斯,各种歌剧流派相继出现,从而影响了意大利和许多外国歌剧活动中心。
它的重点是让音乐服从歌词,让人听得懂。
歌词作者泽诺和梅塔斯塔齐奥对此做出了贡献。
歌剧的咏叹调,尤其是三声部咏叹调占主导地位。
那不勒斯歌剧和声简单,旋律更为轻快,具有洛可可风格的华丽基调。
代表作家有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波尔波拉、芬奇和利奥。
1720年,威尼斯人马塞罗(Venetian Marce Marcello)写了《现代戏剧,也被称为创作和表演意大利歌剧的万无一失的方法》(Il teatro alla moda,O sia me todo sicuro e easible per Ben porre ed ese guire opera italiane in musica),讽刺歌剧中日益增长的刻板印象,使戏剧变得薄弱,从而引起了歌剧改革的实验,但收效甚微。
17世纪,独立的讽刺喜剧歌剧发展起来。
在开始时,它经常穿插在歌剧的场景之间。
在成熟的过程中,它又恢复了正统剧种的一些严肃情怀的特征,从而使许多相声喜忧参半。
《塞尔维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婚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歌剧于1650年前传入法国,第一部法国歌剧《波蒙》于1671年在皇家音乐学院(现巴黎歌剧院)开幕式上首演。
但是直到乔万尼·巴蒂斯塔·吕利生活的时代,歌剧才成为真正的法国艺术
意大利人露莉去巴黎借鉴法国戏剧和芭蕾的特点创作了法国歌剧。
他不喜欢意大利咏叹调,主张用短小活泼的歌曲代替。
他根据法国喜剧团的朗诵对朗诵进行了改革,发展出了法国序曲。
露莉的风格在让-菲利佩·拉莫的歌剧中达到顶峰,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伊波利特与阿里奇》。
1627年歌剧传入德国和奥地利后,“民间歌剧”兴起,涌现出一批歌剧作家,如莫扎特、汉德尔、贝多芬等。主要作品有《魔笛》、《奥兰多》、《费加罗的婚礼》、《唐璜》、《菲德里奥》和《月球上的世界》。
1769年,拉涅利·德·卡尔扎比吉和格·卢克发表了一份关于歌剧创新的重要文件:《歌剧《阿尔西》的序言。
他认为多余的、花哨的三声部咏叹调应该废除,代之以简单的表达和真情实感。
音乐的职责是“为诗服务”。
葛鲁克的代表作有《奥利德的伊菲革涅恩奥里德》和《伊菲革涅恩陶里德》。
他的改革思想影响很大。
歌剧传入英国后,过了很长时间才在英国扎根。
第一部英国歌剧是亨利·珀塞尔的《狄多与埃涅阿斯》。它打破了朗诵和歌曲的界限。
《乞丐的歌剧》的演出终于让英国观众习惯了听一场用母语演唱的舞台剧。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喜剧歌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752年,上演了鲁骚的独幕剧喜歌剧《布丰的姑娘》(Guerre des Bouffons)。他以混合音乐的形式写了一个乐谱,将反映非常流行的浪漫爱情的曲调和歌舞杂耍表演结合在一起,非常具有法国特色。
此后,这种新的混合歌剧在巴黎和其他地区的歌剧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著名的剧作家包括蒙西尼、格雷特里、梅胡尔和弗朗索瓦-阿德里安·埃尔迪。
自Bois Erdi以来,法国喜剧歌剧变得更加意大利化,反映了罗西尼的影响。
在此期间,意大利歌剧一度衰落。后来,约翰·西蒙·迈尔、罗西尼、葛塔诺·多尼采蒂、贝里尼等才华横溢的歌剧作曲家创作了《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安娜·博莱纳》、《伊尔皮拉塔》等一批享誉世界的歌剧作品。
“大歌剧”诞生于19世纪的巴黎。它是一部具有国际风格的大型歌剧,以历史或虚构的历史故事为主题,舞台上充满了奇装异服、芭蕾舞和各种跑龙套的队列。
它几乎抛弃了美声唱法的精妙,大大扩展了乐团本身及其在戏剧中的作用。
第一部公认的大型歌剧是焦·梅耶贝尔的《罗伯特·勒·迪亚布尔》。
在迈耶·贝尔和弗罗门塔尔·哈勒维之后,大歌剧开始反映新的音乐趋势,并发展成各种混合形式。
这一时期也有法国歌剧作家,包括柏辽兹和烤箱巴赫。他们的主要作品有《奥路菲、特洛伊》、《霍夫曼的故事》等。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Der Freischutz》等作品。这一时期也有小歌剧兴起,约翰·施特劳斯的名作《蝙蝠》使其达到顶峰。
19世纪以后的著名歌剧作曲家有:意大利威尔第、普契尼、布索尼等。德国和奥地利的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汉斯·普菲茨纳、荀白克、伯杰等。法国的古诺、比才、托马斯、朱尔斯·马斯、德彪西、拉威尔。
歌剧传入俄罗斯后,首先上演的是外国作品,随后产生了俄罗斯歌剧之父格林卡等一批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如利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谦虚的穆斯基、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普罗高菲等。
到20世纪中叶,歌剧几乎成了一种博物馆艺术,大多是重复旧作品,很少是新作品。
一些作家认为,歌剧的未来在于舞台剧和其他类似歌剧并给观众带来惊喜的混合歌剧形式,而另一些作家则认为,歌剧的未来在于为工厂和学校的演出而创作的各种小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