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是怎么崛起的?哈尔滨今天的发展。

1.1895年初,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并支付2亿两白银。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急于寻找国际盟友,提高国际地位。一度朝廷内外“联俄拒日”的呼声很高。俄国利用这个机会联合法德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早在65438+80年代,俄国向欧洲、近东、中亚等地的扩张屡屡受挫,于是将侵略目标转向远东,企图占领中国的东北和西北,从而占领中国,建立世界霸权。西伯利亚大铁路与俄国在远东的侵略政策密不可分。正如西伯利亚铁路委员会的报告所说,“这条铁路主要是为了战略目的”。1891 5月31尼古拉王储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为跨西伯利亚铁路项目正式剪彩。赋予西伯利亚大铁路新意义的是俄罗斯财政部长维克托,他主张西伯利亚大铁路干线穿过中国东北,直达符拉迪沃斯托克。他认为,这条铁路不仅对俄罗斯具有重大的政治和战略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一旦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通车,欧亚之间的行程将从35天缩短到18天到20天,海参崴将成为满洲里的主要港口,这将为俄罗斯商业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促进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紧密经济联系。

清朝前期,东北被清朝视为“盛世之地”,处于封锁状态。到了清朝中期,虽然打破了传统的封闭政策,但东北与很多沿海和内陆地区差距很大。封建经济发展缓慢,商业和手工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很小。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东北农业发展为商品经济,更不可能改变封建经济结构。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单独经营一条铁路。

李鸿章是中国最早倡导修建铁路的朝臣。据《清史稿》记载,1865年,“为统治者利益,直接监督李鸿章谏修铁路未果。”时隔1875,慈禧太后得知修建了一段上海至吴淞的铁路,视为洪水猛兽,紧急拆除。它的足迹越过海洋,被扔到台湾省废弃不用。1887年后,又是10年后,由于开平煤矿的开发,李鸿章再次主张修建铁路,但遭到朝廷内外一批昏庸的老臣反对,不得不放弃。不久,“中越战争爆发”。由于交通不便,法军失利,1888年才建成一段庄妍到天津的铁路。在长达20年的铁路之争中,李鸿章“锲而不舍非常努力”,几经波折,将铁路列入巩固国家的基础。

就在李鸿章接手天津至通州一段铁路的同时,俄国加速入侵朝鲜,直接威胁到清朝“龙兴之地”的安全。1890年,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一起上奏清廷,建议集中力量“先跑关东铁路”,与俄国抗衡。清政府很快采纳了这一建议,授权李鸿章监管一切事宜。

1891年,李鸿章主持成立北洋铁路局山海关段,明确规定此路正式运行,户部计划司每年拨款1202万元,16省各分担5.2万元。当时津沽铁路已经修到滦州林西镇,李鸿章决定从林西取道山海关,再从山海关取道牛庄、沈阳、吉林。在李鸿章的精心策划下,1893年关东铁路铺设至山海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林西至山海关全长100多公里。但由于清政府任意挪用资金组织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关东铁路无法进一步延伸,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迫使整个铁路连接工程停止。

中国在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中战败。李鸿章虽然急于与俄国缔结共同防御同盟,却不敢轻易答应维克多“借地修路”的要求。李鸿章曾多次强调:“推荐一家公司做俄国的代理人,在中国的权利就会受到阻碍,各国就会纷纷效仿。”维克托软硬兼施,说中国如果不同意“推荐这家公司”,俄罗斯“从此不能帮助中国”。后来沙皇秘密会见李鸿章,说:“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不多,绝不能占人类大小的土地。中俄友谊越来越密切,东方省走上了路。它实际上是未来的快速行动,有事中国会帮忙;不仅仅是为了俄罗斯。”他还说:“(今后)日英很难保证事情不会再发生,俄罗斯可以提供帮助。”这样,俄国为了染指中国的权利,要求借地修路;李鸿章希望中俄军事同盟“以俄制日”,两者各有目的。但是,李鸿章所希望的军事同盟,并不是俄国的初衷;借地修路不是李鸿章想要的。不准李借地,就不准俄国结盟;如果不允许俄国结盟,就不允许李借地。这次谈判,俄国人使出浑身解数,拉拢、引诱、恐吓、恫吓,始于彼得堡,终于莫斯科。

1896年6月3日,《中俄对敌互助条约》签订,其中第四款规定:“俄国今后将运行俄军保卫敌人,并提供军火和粮食,以期让中国各国尽快修建铁路到达中国黑龙江和吉林的海参。但是这个修建铁路的工程,最终不会侵占中国土地,也不会妨碍大清国伟大皇帝的权利。可以是中国与中俄道生银行的国家外交关系承包商经理”。这个条约直到1921才对外公布,所以也被称为《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赋予俄国在中国领土上修建和管理中东铁路的特权,“互助”和“联防日本”完全是子虚乌有,可谓俄日联合侵华的结果。中东铁路名为“中俄合资”,但实际上由俄罗斯政府控制,并在中国攫取了一系列权利。但中国政府对中东铁路也拥有不可否认的权利:

首先,中国政府是建造和运营中东铁路的中俄道森银行的股东。中国政府最初出资500万库平银作为股东,“与中俄道生银行建立合伙关系,按股分享业务盈亏”。1920“续签东方铁路经营合同”再次确认中国政府作为银行股东的法律地位。

第二,中国政府在法律上是中东铁路公司的协办方,坚持道路名称应为“中国东铁”(简称“中东铁路”)。该公司申请的碑文由中国政府公布,公司总办事处由中国选定,并规定80年期满时所有铁路和所有铁路工业归中国政府所有,无需给出价格。还规定自开车之日起36年后,中国市政府有权收回价款等等。这些都表明中东铁路的主权属于中国,这也为20世纪20年代收回中东铁路的权利奠定了基础。

中俄联合中东铁路是哈尔滨近代史的起点,也是哈尔滨的历史机遇。但中东铁路权的大量外溢,超出了李鸿章签订《中俄抗敌互助条约》的初衷。俄国之所以借此机会烧杀抢掠,一是欺软怕硬,掠夺成性,得寸进尺,中国朝廷和一些地方官员政治制度的腐败、愚昧、落后也是重要原因。比如中东铁路总经理徐景澄被西方太后处死,总经理一职空缺了很久。1898年,中东铁路在哈尔滨开始修建,直到1905年,清政府才在路外设置了河边关。

继《中俄对敌互助条约》签订后,1896年9月8日,中俄正式签订了《中东铁路合同》,其中规定:“凡有关铁路走向的事宜,应由中国政府办公厅指派与该公司建筑部及路过铁路的地方官员办理。”

1897 65438+10月,中东铁路公司给德国驻华大使徐景成发来一份“建议路线图”,基本确定了铁路走向,大致如下:“从西面,粗图渡河入界,经呼伦贝尔以北,溯海拉尔河,翻越兴安盟山脉,从顺雅尔河上游到达齐齐哈尔,过嫩江到呼兰市,沿松花江西岸直到阿拉楚卡。

但很快,俄方就想把铁路路线南移,大致是“原线至呼伦贝尔,改向东南,沿伊本河、瓮河(即伊本河北支),沿木尔河上游过岭渡河(原线沿亚尔河),经蒙古扎赉特旗、都托索河,沿嫩江西岸,经蒙古郭尔罗斯前旗(旗)。

驻俄大使徐景成鉴于新线经过的吉林、扶余地区人口密集,铁路用地难以分配。此外,新线路“需要经过蒙古国,因为两国的原始文件不包含,也有障碍。”因此,他断然拒绝了俄罗斯将路线南移的要求。

黑龙江将军恩泽也于6月9日1997电告总理衙门,称航线南移对中俄双方都不利:

“查一查,中俄要建铁路。初衷是用来造福人民的。理必经过已有的城市和地方,货物丰富,旅客众多,地方因之繁华,买卖可得,避免道路的曲折也不算太难。如今,俄国人想改变最初的路线,打算取道蒙古草原,直到博图纳。道路虽畅通,却是一片荒地,人少无商;本意是把齐齐哈尔省会放在一边,什么都不方便,两国都没有利益。而且,以后送的兵也很难照顾。对呼兰来说,是提取了江苏省的精华,尤其是赛道。请按照之前商量好的路来修建和修缮。”

但清政府并没有认真考虑外交大臣徐景澄和边疆大臣恩泽的意见就做出了决定。6月21日,总理衙门电告吉林、黑龙江两位将军,同意俄方更改路线的请求。在中东铁建局的统筹安排下,每一个测量段都很长,经过必要的准备后,将所有的测量和保障人员都引到工作地点。尤格维奇总工程师在医疗官博列季科、总参谋部索克福宁上尉和翻译刘(中国驻英三级翻译,六级职称)的陪同下,沿中东铁路由东向西、由西向东穿越山河,历时5个月,在考察的基础上对新老线路作了进一步的实地考察。

中东铁路的勘测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东北的夏天炎热多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冬天寒冷,北风凛冽,漫天大雪。另外,有地形地质资料可供参考,连简单的地图都非常缺乏。这些都阻碍了调查的顺利进行。

尤格维奇实地考察后发现,贝杜纳地势低洼,土地潮湿,经常遭遇洪水,不利于铁路的修建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松花江虽然流经伯图纳,但由于水浅,航道狭窄,较大的船只无法通过。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稀释了俄罗斯人对贝尔图纳和整个新线的兴趣。

1898年3月,中俄签订土地租借条约,俄罗斯一举获得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的修建和管理特权。这样一来,铁路干线南移的必要性就不复存在了,只需在丁字路线上确定一个路口即可。因此,中东铁路的大方向直到那时才最终确定。同时也规划了未来铁路行政中心在中东的位置。早在1 897年冬天,俄国工程师德洛夫斯基第一次来到哈尔滨考察北线。他曾经在道里区沿河高地上的大榆树下举起过勘测露营的大旗,大概了解过这一带的地形。4月24日,1898,以史德洛夫斯基为首的专案组再次来到哈尔滨,结果选择了松花江及其支流阿什河之间的三角地带,也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市区。

中东铁路的位置在1898年初春基本确定后,距离1897年夏天在东宁三岔口附近举行中东铁路的开工仪式已经过去了半年,这对于位于海参崴的铁路工程局直接有效地领导整个中东铁路的建设是非常不方便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中东铁路工程局决定迁到中国东北的一个地方。最初的位置是在黑龙江省呼兰市附近,铁路穿过松花江的地方。因此,由曾在这里考察过的施·德洛夫斯基为首的一支特别先遣队被提前派往这一地区做必要的准备。

这些成员包括工程师波茨、维索奇和拉文斯基,气象学家维塞洛佐夫,两名厨师,一名医生和20名工人,以及以帕夫列夫斯基上尉为首的半连古巴步兵卫队,约50人。这支先遣队及其包括价值65438+万卢布的银元在内的随行物品分乘30辆大车,于3月8日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途经三岔沟。4月23日,先遣队到达阿什河市(现阿什河站)。当地向导说,田家烧锅附近的大车店里有俄罗斯人,是去年冬天施德洛夫斯基留在齐齐哈尔的调查队的一部分。今年2月,他奉命前往松花江畔,等待施德洛夫斯基的到来。

4月24日下午1,当地导游带着施德洛夫斯基一行来到田家烧锅附近的大车店,在那里认识了俄罗斯技师扎贝特、贝叶恩、鲁西耶夫、瓦兹尼等人。

第二天,史德洛夫斯基等人骑马来到松花江边查看。他们通过马家沟渡口来到南岗高地(今季红街),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前方不远处有一条河,沿着这条河延伸出一条相对狭窄的高岗(今赵霖公园至九站),在这个山头上有一个营地(现空调厂)。今天的赵霖公园里有三两座草房,承德广场附近还有一个更大的村落(就是哈尔滨渔村,后称付家店)。在南岗高地和姜堰高岗之间,有一片宽阔的低洼地,洼地里有一些漂浮着黄色小草的小山丘,没有直达岸边的路。

于是,翻译家丘普洛夫(仙祖)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向正在围观的外地农民询问。他们说,只有沿着南岗高地(现在的哈尔滨游乐园)的东端,才能有一条通往河边的路。史德洛夫斯基等人循着农民的指点,在高岗东下坡找到了一条路(今太古街)。虽然路上满是水坑,但施德洛夫斯基一行人终究还是被领到了河边。

据最先到达哈尔滨的俄罗斯气象学家维塞洛佐夫回忆,他们到达沿河的高港地区后,看到一个炮台(在今天的空调机厂附近),有10多名士兵守卫着检查站。这些中国士兵穿着正面和背面绣有彩色圆圈的长袍和夹克,而军官则佩戴类似于头巾的腰带,手中握有多种枪支和大型鹰枪。

从俄国考察回来的路上,一个中国人告诉他们,香坊俄军营地(车店)不远处有一口多年的煮锅,最近被土匪抢了,闲置着。施德洛夫斯基等人亲自把关,认为煮锅不错。共有32栋房子,大部分是土坯房,也有一些是青砖房。虽然它们已经腐朽,但墙壁和屋顶仍然完好无损,因此修复起来并不困难。田家烧锅离江边8华里。虽然不方便,但也没办法。施德洛夫斯基打算把它作为即将成立的工程局的临时办公室。

不久,派往阿什河市的翻译丘普洛夫带回了煮锅的两位工厂主。经过长时间的谈判,他们同意以8000两白银的价格将这里的所有财产交给铁路。5月5日开始修复田家煮锅,另搭板棚,搭建工程局办公室和宿舍。

与此同时,史德洛夫斯基还在长江沿岸的高岗(在今天哈尔滨-铁江边的俱乐部附近)搭了几个板棚。6月6日,1898,第一艘货船“圣因诺琴蒂”号抵达哈尔滨,卸下大量筑路设备。所以这个区域本来叫码头区,也叫码头区。并在河岸较高的地方搭起帐篷,大约在炮队街和高丽街之间。为了避雨,我们不得不动用手头的一切,比如木板、树干、驳船篷布和一些铁皮,甚至从驳船和轮船上卸下来的空箱子也派上了用场。

6月9日,1898,以俄罗斯副总工程师伊格纳济乌斯为首的中东铁路工程局全体技术人员乘坐“海兰炮”号轮船抵达哈尔滨,随即发现原来决定将呼兰市作为松花江的桥址和未来的城建基地并不理想。这一观点也与史·德洛夫斯基为首的特别先遣队的意见不谋而合。

在这种情况下,副总工程师Ignazius断然决定将铁路工程局设在哈尔滨,并立即开始在翻修后的田家烧锅医院正式工作,实际上开始了筑路工作。因此,6月9日这一天,1898,应该算是中东铁路的正式开工日期,也是哈尔滨城市建设的起点。

中东铁路的修建打破了这里的田园生活。据当时的目击者说,俄国人到达后不久,正是鸦片收获季节。道里区中央大街和石道街的拐角处,曾经是种植罂粟的田地。农民们在田野间穿行,从右手拇指上被铁片割掉的罂粟花头上刮吸着果肉。现在的南岗高地,很多田地都种着玉米、小米、高粱,偶尔会有一个文质彬彬的小贩沿着耕地上的羊肠小道慢慢走来。有些地方有几棵丛林树,花园街和北京街的路口有一片小树林,今天的花园街儿童公园附近有一个小墓地。周围有茂密的树木。另一片小树林在满洲里街、松花江街、嘉树街的交界处。在今天的济虹桥,一片榆树林中有一座小庙。再往下,在工厂街和贸易街附近,有一个大湖。成群的野鸭和野鹬在水面上嬉戏,成为俄罗斯枪法的“活靶子”和俄罗斯家庭主妇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尤其是生长在高邑街、经纬街、友谊路的那些高大的古榆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这片土地上散落着一些小村庄。哈尔滨火车站附近有个小村子,只有一家姓秦的,这里叫秦家岗。米勒列夫斯基兵营的马家沟附近,有一个叫懒人屯的小村庄,远处植物园附近也有一个小村庄。在马家沟的下游,靠近渡口(广广-建设街),有一个叫马家沟(马家沟)的大村庄。城市公园(现在的赵霖公园)里只有两三间草房,付家店只是一个由十几间草房组成的村落。还有一个田家炒菜锅,是当时哈尔滨所有居民的。

很快,这一切“天翻地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白山黑水之间诞生,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俄国人刚来哈尔滨时,虽然工程局总部设在田家烧锅大院(今东乡香坊安埠街中段北侧),但一些新建筑却设在香坊,红旗街以西,香坊公园附近,这也是俄国特别先遣队施德洛夫斯基最早落脚的大车铺所在地——第一个俄国营地是田家烧锅附近的另一个庄园。相传1805年前后,河北乐亭县李氏一家来到这里务农为生。后来因为会做香,就在草寮街和卫生街的拐角处(现香坊公园南门对面)建了瓦房,门楼上刻着“香坊”二字,这就是“香坊”名字的由来。

最初,1898年5月28日,先遣队的技术人员维塞洛佐夫在这个香坊公园安装了第一个气象站。6月9日工程局到达后不久,一台平版印刷机也开始转动,打印出各种文件和表格。在田家烧锅医院,一家私人经营的公共食堂也开张了。7月6日,哈尔滨道生分会在香坊卫生街(今首都街)的一个工棚里开业,首任会长是卡普勒里。1年8月,俄国东正教在西香坊军政街(今香顺街)建立了小尼古拉教堂,首任牧师为朱拉夫斯基。8月24日,第一家鲁西阿里化妆品理发店在西香坊开业。不久,在西香坊的草寮街(今香坊街)开了第一家店——洛溪岸洋行。5438年6月+10月,一所铁路小学也在香坊魏豹街(现健康街)举行了开学典礼。

1898至10从西香坊往阿舍河方向开始铺轨,同时在西香坊设置一个火车站,叫哈尔滨站。根据哈尔滨及郊区中东铁路1902补充图,红旗街以西划为中东铁路附属,形成东、西香亭。田家烧锅位于铁路围合的东香坊。因为哈尔滨站在西香坊,所以整个西香坊最初叫“哈尔滨”或“哈尔滨区”。

铁路工程所需的施工设备,从勃利或伊曼运出,溯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运到哈尔滨,在今天通江街、中央街临江稍高的地方卸下。这就是埠头区(今道里区)的由来。同时设立堆料仓库(铁路上姜尚俱乐部附近),成立临时总厂(现哈尔滨铁路物资总厂),组装机车车辆。1899年9月,因西香坊(滨绥线)以东急需供应铁路设备,铁路沿河而建,哈尔滨最早的火车站沿河而设(现赵霖公园,后被拆除),史称“松花江站”。

在俄罗斯人来到哈尔滨之前,未来的铁路枢纽站在相关文件中被命名为“松花江镇”。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在1898初步形成了一端松花江站(埠头区),另一端哈尔滨站(香坊区)的蝌蚪状城市雏形。为了区别香坊“哈尔滨站”和道外“哈尔滨村”,人们把“哈尔滨村”改名为“付家店”。

1899年春,铁路工程局开始规划建设南岗,原称秦家岗,哈尔滨火车站第一站台东端保留了一棵大榆树(大跃进中砍伐),是秦家岗的历史见证。后来由于秦家在道里和道里外的地位,习惯称之为南岗,大约是1903以后。

俄罗斯人把南岗称为“诺维高尔特”,翻译成“新城”(新市街)。1899年3月,土木工程师列夫切夫将他的办公室和总部从西香坊搬到马家沟渡口(在现在的城市游泳池附近),以便于附近的南港建设。1899 1 0年10月1 3、在南岗(现博物馆广场省)的最高点,最早修建了一座“圣-尼亚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文革中被毁)。这座教堂里高高悬挂着一块纪念松花江铁路镇的铜牌。同时,中心医院(现铁路中心医院)主楼也已开工建设。此外,在海关街建了几栋房子,在原官街设置了20多个住房架。

6月1899,10,中东铁路开始向南铺轨(滨海-吕西安)。同时,在哈尔滨站行李室的位置临时搭建了一个小房子,称为“松花江站”,作为站长办公室、电报室和司机休息室,而原来沿河的“松花江站”则改名为“姜堰站”。7月1903、14日,中东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同时将松花江市改为哈尔滨市,松花江站改为哈尔滨站,姜堰站改为码头站,香坊站改为老哈尔滨站。俄罗斯人称南岗为“新城”,中国人习惯称之为“新哈尔滨”,这是新老哈尔滨的由来。整个哈尔滨由“布头区”、“新哈尔滨区”、“老哈尔滨区”三个区组成,这也是“东方莫斯科”的由来。

如今的哈尔滨地域辽阔,下辖南岗、道里、道外、香坊、太平、东丽、方平7个区,下辖呼兰、阿城、宾县、方正、依兰5个县,郊区总面积1,637.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54.3平方公里)。人口已超过550万。但本世纪初,哈尔滨市区只有南岗和道里7平方公里,其余划归中东铁路局(后改称东特别行政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附属部分,最后四省合二为一。这就是哈尔滨天下第四的由来。

哈尔滨自治市:1907年7月,中东铁路管理局成立民政厅,规定哈尔滨自治议会以公共议会为议事机关,额定6 0人,以理事会为执行机关,额定5人,道里、南岗约7平方公里土地划归自治市。这一部分的土地开发、市政建设、工商管理、文化教育等事务,都由市政会管辖。直到1926才从俄国人手中收回了市政权,建立了“哈尔滨特别市”,仍然管辖原区。

中东铁路局所属部分:马家沟、香坊、片联子、八区、谷香屯、正阳河、江北造船厂在1921被指定为中东铁路局民政办直属管辖。2月,中东铁路权收回后,成立东特区市政管理局,190。

滨江部分:当初中东铁路公司在哈尔滨做了三个围挡,不包括付家店和田家烧锅。这一部分由拉林、双城、阿城和宾县管辖。直到1906设置了河边通行证,1907设置了河边大厅,1908设置了河边大厅。实际上,滨江县是哈尔滨的卫星城,也是两个独立的城市发展主体。

江北松浦部分:自1683黑龙江将军衙门设立以来,江北一直归呼兰市管辖,根本不在清代哈尔滨的范围内。直到1918黑龙江行署才决定成立马家川口市局,1925更名为松浦市筹备办,因为这里是水陆十字路口。其实这也是哈尔滨的卫星城,和滨江县是一个独立的城市发展体。

7月1933,1日,伪满洲国政府将上述四个合二为一,建立哈尔滨特别市。解放后,新划分的电力区和住宅区最终形成了今天哈尔滨郊区的基本格局。

百年来,哈尔滨从一个蝌蚪形的城市雏形,发展成为一个芭蕉扇形的大城市,镶嵌在白山黑水之间,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以上是哈尔滨的崛起。

2.2008年,哈尔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0.2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077.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00.4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40.7%和51.8%。第三产业结构为13.6∶37.6∶48.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012元,比上年增长12.6%。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0亿元,比上年增长7%。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亿公斤,达到10.54亿公斤,比上年增长8.1%,再创历史新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1%。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65438+3亿元,比上年增长30.2%,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为1994以来最高。全年在建项目中,计划总投资6543.8亿元以上的大项目238个,总投资493.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6.8%。

房地产稳步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61%,比上年降低3.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61.08万平方米,增长7.2%;竣工面积467.3万平方米,下降336.5438+0%;商品房销售面积5861万平方米,下降21.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4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全市商品交易市场275个,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有47个,成交额482亿元;有11超1亿元,成交额363亿元。

全年进出口总值36.4亿美元(海关口径),比上年增长21.6%。全年出口总值654.38+0.7.5亿美元,增长654.38+0.0%;进口总额6543.8美元+0.9亿美元,增长33.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1%,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2个,合同外资4.4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5.4亿美元,增长22.3%。

全年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0.5亿元,比上年(可比口径)增长2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43.8+06.4亿元,增长27.2%。全市一般预算支出3065438+3亿元,增长25.6%。

2008年哈尔滨市CPI上涨4.7%,其中65438+2月当月上涨0.2%,为2007年3月以来最低涨幅。

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8.6元,比上年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759.0元,增长12.5%,仍是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均消费支出10791.2元,同比增长16.1%。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5960.9元,增长17.6%,增速创四年来新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占68%,仍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

截至2008年底,全市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174000人,比上年增加9000人,参保率达到9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1.284万人,增加2.8万人。年末城镇从业人员239.2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10000人,比上年增加5000人。年末全市登记失业人员7.3万人,比上年减少3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7%。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总户籍人口989.9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751万人,增加3000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76.9万人,增加0.03万人;男性人口500.2万人,增加9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