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双顺服装店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清末,双顺服装店的创始人韩俊峰出生在河北莘县安家庄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人多地少,他在家里无法维持生计,所以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他送到北京的一家服装店当学徒。

按照当时的规矩,学徒第一年就是干点杂活。比如给老师的妈妈当保姆,帮厨师买菜做饭等等。只有到了第二年,他才能拜师学艺。

一开始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编扣子,打架。过了一段时间,大师兄开始教他缝边、直跑等基本功。

因为韩俊峰聪明、勤奋、尊重老师,师傅们都很喜欢他,愿意教他。

三年后他出道时,粗工细作样样精通,技术也逐渐被人们认可。

毕业后,他继续留在我们店里做衣服。由于他工作出色,许多顾客点名要他做。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但韩俊峰并没有改变正直善良的原则,依然努力工作,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有一天,家里人说急需几十块钱,韩俊峰就找掌柜借了。他想,“我应该能尽我所能为他工作。”谁知道老板拒绝了。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让他有了坚定的想法——辞职。年底付款完成后,韩俊峰提出辞职。店主挽留他,让他讲和,但韩俊峰已经决定的事,是不会改变的。

辞职后,韩俊峰买了一些做衣服的家具,开始给人做衣服。因为他技术高,为人诚恳,生意做得不错,也积累了一些资金。

20世纪20年代初,他在朝阳门老君堂找了几间房子,招了三四个工人和两个学徒,正式成立了双顺服装店。

新店开业后,韩俊峰保持了农村人的淳朴性格,真诚对待员工和顾客。他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原则,很快使双顺服装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韩俊峰是一个很开明的老板。他发工资时采取固定工资和分割工资两种形式,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

分工资包括“四六分”和“四六分”。在柜台上吃菜的员工会分成四六份,工作总收入的60%给柜台,自己拿40%;不吃柜台上食物的工人会被分成四六等,他们会得到他们工作总收入的40%,他们会得到60%。

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即使在节假日,工作忙的时候,他们也愿意让员工加班。

此外,韩俊峰还非常关心员工的生活。无论工人家庭发生什么事情,他总是尽力帮忙。由于老板善于管理,员工积极性很高,双顺服装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规模不断扩大。

从清末到民国,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当西方裁剪技术进入北京后,传统服装从面料到制作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韩俊峰紧跟时代潮流,根据人们观念的变化,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及时做出了既美观大方又舒适耐穿的衣服。

韩俊峰和店里的师傅一起改良旗袍,为他赢得了北京“旗袍之王”的美誉。

老式旗袍的领子是元宝形的,衣身宽,腰窄,下摆大,大裙开到底。这种衣服让女性行动非常不方便。

韩俊峰对女性的这种需求很敏感,不断和店里的师傅一起研究尝试新款式,最终成功。

新款旗袍把元宝的高领改成了高背短领,看起来很漂亮,穿起来也很舒服;大翻领不再是大翻领,而是大边小翻领,上面是套头衫,卡腰的大小跟随身体。

新旗袍一推出,就得到女性的认可。不久,韩俊峰研发的新旗袍大量出现在公众面前,成为当时最美的风景。

韩俊峰并不满足,他在面料的使用上进行创新,缝制了丝绒旗袍、半袖旗袍、威尔第旗袍等品种,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服装。

双顺服装店的完美服务得到了顾客的好评。为了方便顾客,他们还记录了经常来店里订购旗袍的顾客的尺码和喜欢的款式。只要客户需要订购,就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最合适的衣服,送货上门。

解放后,双顺服装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服务大众,而且服务国家参加国际活动,为中国服装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