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包含什么?你存了多少钱?

它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由2000多名学者在清朝永乐年间用5年时间完成。一万多卷,惊人的3.7亿字。估计一个人可能永远读不完。《永乐大典》到底包含了什么?因为百科全书当然包含了所有的内容,对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0755年到79000年保存下来的并不多。大部分被毁或流散海外。

先说《永乐大典》的原件和复印件。

由王子尧和明朝皇帝任命的翰林学士主持。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永乐六年完成。3000多人参与编辑、抄写、标记,编纂了七八千种古今图书,包括经典、史书、书、集、释、道经等。至永乐六年冬,目录六十卷,正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卷。总字数约3.7亿字,定名为《永乐大典》。

是在南京写的,但是写完之后只出了一本书。永乐十九年朱迪迁都时,编者陈迅奉命从文远博物馆的65438000个柜子中挑选一个,将原《永乐大典》运回北京故宫。到北京,文楼店。剩下的100柜书暂时存放在左顺门北画廊。郑桐六年建文远馆,左舜门北廊的书籍运入馆内,《永乐大典》仍存放在文楼。正统十四年,南京文远馆失火,馆内所有手稿和其他书籍均被焚毁。从此永乐大典成了孤儿。

因为种种原因,从写出来就被束之高阁。记载:“骑马的确实很多,但我没时间去找,也没听说过谁有短读书展。”明朝277年有16个皇帝。这一时期,除了明孝宗为了活过百岁,将《永乐大典》和《金匮要略》录到太医院外,只有明世宗“用韵搜,不过一两例缺席”。

嘉靖三十六年,北京宫失火,奉天门、三大殿被烧毁。世宗怕伤及附近的文楼,下令将“大典”全部赶出。为了防止意外,他还决定重新录制一份。这件事搁置了几年,到了嘉靖四十一年秋,招收了109书画生,临摹绘画正式开始。重录前,世宗和内阁大臣徐阶经过仔细研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抄录员早进晚出,登记领取大典,照原样完整复制,做到内容逐字逐句,格式一模一样。散叶每天都被复制,并且不允许被修改或租借。这样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貌。

至朱厚死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复录工作尚未完成,历时五年,至隆庆元年四月。

明朝以后才发现原来的永乐已经不存在了。原件去哪了?后人的猜测主要有以下不同看法:

第一,据说明朝世宗皇帝葬在永陵。因为明朝皇帝中,只有孝宗和世宗念大礼。世宗热爱包书,所以原件很可能葬在永陵。明朝爱书的人很多。上世纪山东发掘黄鲁王朱谭墓时,就有《大典》之类的书。明永陵更壮观。

第二,有研究认为她躲在黄石的一堵墙后面。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王等人认为,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的故宫,墙体奇特,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在建筑上十分罕见。原作可能藏在黄石收藏馆的墙上。

第三,郭沫若等师礼在明朝灭亡之际,破坏了有志的郭健——子坚文凭的人才库,认为原著在明末已被焚毁。更准确地说,原作是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烧毁的。叛军占领北京42天后被迫撤离。当他们撤退时,他们放火烧宫殿建筑。

第四,毁于清朝一场大火。据《大典》记载,《夜活编补遗》手稿由黄士毅移至翰林院。当王祖在国子监看到它时,他猜到了原作“因为他知道它仍然在清宫里,古墨可以看到它。”到清末,苗孙权不仅继承了这一理论,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嘉庆二年,干青宫发生火灾,原件被烧毁。”一些学者指出这是毫无根据的。由于乾隆清理了宫中的书籍,所有的珍本书籍都集中在干青宫旁边的昭仁殿。但是大典有一万多份。比如在清宫里很容易找到真迹,但在大典年间没有记载,证明当时清宫里并没有藏着真迹。

我们目前看到的盛典,是嘉靖年间复制的。原件在哪里?是否还在天地间,因为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不妨寄一线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再见到她。

第二个问题:我想让你知道大典的文案。

《永乐大典》的副本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战乱、盗窃等。据不完全统计,《永乐大典》仅散见于海内外的就有400本左右。如果继续寻找,不排除世界上有新的发现。

由于《黄步潜集诗史》抄本被重录为原作,原作已不存在,下面介绍抄本的版本:

载体材料

纸:大礼是用桑皮和构皮做的。那时候在北方习惯叫白棉纸。它被称为“棉纸”,因为它的纵向条纹像棉丝一样断裂。这种纸在嘉靖前后大量生产。纸张洁白有弹性,是印刷书籍的好选择。藏书家俗称“白棉纸书”。0.12毫米厚的白色棉纸。

墨:徽州墨是明代最著名的墨,产量也很大。它由黄山松烟的各种成分制成,销往全国各地。程氏、方氏等徽商世代经营,享誉海外。朱墨是由朱砂矿物制成的,它的颜色会持续很长时间。

字体插图

字体:除了标题第一个字是用多种篆书、隶书、草书书写外,正文都是楷书。明清时期,科举试卷字体要求规整,大小统一。所以学生、亭台、科考任命的国子监官员,都很会这种话。总的来说,明代楷书华而不实,有宋元之韵。明末以后,受董其昌影响,字体追求圆润,亭字日趋平庸。字体工整工整,有一种洒脱的精神。它实际上是一部杰作。

插图:《永乐大典》中的各种插图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物、宫殿建筑、园艺花木、山川地图等。用传统白线笔法,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作品精美。贾鲁做副手的时候,也是画师用原画。因此,这些插图是宋元明初画家绘画的遗存,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为手绘竹丝柱书,画框高35.5cm,宽23.5cm,有两面。八行,单行14,15字,小行和双行28字。盘子的顶部和底部有红色的大嘴和红色的鱼尾。鱼尾上写着“永乐杜万”的名号,鱼尾上写着叶龄。它的边栏、树干、鱼尾都是手绘的,“屯亭外编”需要几十万张纸。手绘栅栏也是一个大工程。想必不使用工具的话,速度会很慢,而且不均匀。可能是侧边栏和书口用薄板挖空固定,然后用刷子把板子涂成红色。列中的垂直网格是另一个时间。中国古代的卷轴系统多采用伍肆格,据说还有专门的笔床。书中,正文用墨水,引用的标题和开篇文字用红色。句子被小红圈覆盖。朱墨很聪明,容易读懂。

绑定形式

为了包裹北庄,也就是每一页,人物面朝外,被中间的缝对折。书的书脊先用纸绞起来,外面包一整块黄布,再用纸板包起来做书皮。装裱后,在书皮左上方粘贴一张蓝色边框的黄色长绢书签,书名为《永乐大典卷三十》。右边附有一个小小的方形黄色丝绸标签,上面列有参考书目和书的顺序。每卷有30-50叶,每卷有两卷,但也有一卷或三卷。这本书高52 cm,宽31 cm。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永乐大典》的散本。

据记载,嘉靖0755年至79000年的手抄本在内廷存放了约150年,并于清朝雍正年间从1723年至1735年间移至国子监供奉一亭。此后,这套内廷藏书被大臣们借阅整理,不断丢失,遭受各种损害。乾隆三十八年从0755年到79000年用这本书。盘点时发现少了2422本,约1000本。这一次,已经收集了300多本丢失的书。

嘉庆、道光在编纂《永乐大典》和《天禄林朗书目》时使用了大典。这一时期,由于监管制度不严,大量官员将其盗走。再加上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翰林院遭到野蛮的破坏和抢劫,损失从0755到79000不等,不计其数。尤婴侵略军掠夺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中国。光绪元年翰林院整修时,《永乐大典》一书不足五千册。

另据记载,次年翁同_到国子监查《大典》,仅存八百册。终于在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国子监成为战场。永乐大典年间,除了战争的焚烧破坏和人为的抢劫,翰林院的藏书在这一点上被彻底消灭。侵略者将大量掠夺的财富和文物偷运回国,“大典”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私人手中。国内一些文人书法家也争相购买藏品,以为舶来品可以住在里面。这本《大典》一万多册曾藏于明清衙门,但不到一百年就几乎绝迹。宣彤第二年,1910首都图书馆成立时,教育部只拨出60册《大典》作为首都图书馆的初期藏书,就被洗劫一空。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天工开物集》。

中国的灭亡不仅是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为寻找《大典》做出巨大贡献的郑振铎老师,50年前就感慨:如果《大典》能保存到现在,我们就能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一个更完整的看法。这么说吧,这个100元押金,34元押金的“盛典”,我们已经可以从中获得很多难得的重要信息了。

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事实上,清末建都图书馆时,署方曾提出将翰林院残存的“大典”图书转移到首都图书馆,但未获办理。1912,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周树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教育部要求国务院将国子监所藏的《大礼》一书送至教育部,由首都图书馆保管,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教育部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前往陆润庠,并向教育部交付了64份《大典》。除4卷陈列在教育部图书馆外,其余60卷被送往石经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第一批“大典”卷。

首都图书馆在认真整理和妥善保护这60卷《四库全书》的基础上,到处征集。其间,首都图书馆几经更名,但大典的收藏从未停止。到1934,《全唐文》藏书已达93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动荡,政府下令古物南迁。北平图书馆先将敦煌经书、古籍善本、拓片、地图、珍贵西文书籍打包,然后存放在天津大陆银行等安全的地方。1933年五月,教育部命北平图书馆将宋元精品、清朝统一年谱、明朝年谱、明朝选本等移往南方,以防万一。北平图书馆接电后,迅速将包括《大典》在内的善本运往上海,存放在公共租界的仓库里,并设立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负责管理。在保存的装箱单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当时大店的南行运输。

1937“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欧战爆发不久。国内形势进一步恶化,上海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安全受到威胁。代理策展人袁同礼和上海办事处钱存训通过驻美使馆与美方取得联系,决定重新挑选这些善本,运回美国保存。在入选的3000册中,有60册《大典》。它在太平洋战争前抵达美国,由国会图书馆保存。1965年,这些善本被转移到台湾省省,现在暂时存放在台湾省省。

1988抗战时期,民族危机处于风口浪尖,但爱国知识分子从未停止抢救和收集古籍善本。被困上海的郑振铎老师,不断出入书店,寻找珍本书籍,与国家图书馆保持联系。馆长袁同礼到处筹钱买书。在那段时期收集的善本中,有两卷《大典》。

从65438年到0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收藏大典成为一个崭新的局面。

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将《大典》(第11卷)归还中国政府。文化部会接收,交给国家图书馆。为了纪念这一举动,郭图举办了“大典”展览,宣传“大典”的价值及其劫掠经历。这次展览极大地激发了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一些爱国人士和藏书家已将其收藏的大典移交给国家图书馆集中收藏。

1951年8月20日,周树涛先生将其家庭藏书中的一本《永乐大典》无偿捐赠给州图,并致函州图:“我的旧藏中有一本《大典》,包括《杭子云》在内,共7602至7603卷,愿捐赠给贵馆。我会把珍珠还给合浦,变成大众。几乎与此同时,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同意捐赠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收藏的21卷《永乐大典》。

值得我们感谢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共和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文物收藏工作,拨专款从香港著名藏书家陈庆华手中购买了一批珍贵古籍,其中包括《永乐大典》四卷。到1965,《永乐大典》藏书已达220卷。

在仪式的采集过程中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1983年,在叶县农民孙洪林的家中发现了一份大典的复制品。发现的时候,这个永乐大典的头和脚已经不见了,书上还有图案和鞋子。好在当时的农妇虽然不识字,但是从祖上继承下来的敬字惜纸的传统,保存了《永乐大典》这本书,这也是其流传的一大幸事。孙家得知此书的重要价值后,将其送到叶县文化馆,该文化馆在收到此书后,将其转交给国图专业修复人员进行修复。这本漂泊多年的古籍,终于与《永乐大典》的其他书籍融为一体。到今年为止,国家图书馆的大典藏书已达221册。

2007年,中国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当专家们前往上海鉴定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时,一部新的卷本《大典》再次出现在他们面前。经过两年的运行,它将被放入西藏国家图书馆。本卷是有“韵湖”二字的一卷,可以结合原西藏地图的部分内容。

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的收藏和保存是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收藏的历史。一个世纪以来,政府的支持,许多爱国者和关心国家图书馆事业的人们,国外收藏单位的回归,几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都让人们感动。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我永远不会忘记。

问题五:国家图书馆外的盛典。

除国家图书馆馆藏外,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以及英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近200册《永乐大典》。根据已知的资料,有30位藏家:

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省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家图书馆、东方图书馆、京都大学人文学院、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李瑱图书馆、日本京家堂图书馆、日本石岛图书馆、日本大阪图书馆、日本桥部武田、日本石黑浩、日本娜娜小川奈那弘治、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伦敦大学东方语言研究所、剑桥大学、 马登大学、汉堡大学图书馆、科隆模拟图书馆、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远东学院、韩国老北京李望知图书馆。

我们在英国和日本看到更多的收藏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国子监成了战场,英国大使馆距离国子监城墙不到1米,所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大典的英国藏品比较多。在翟兰斯的日记中,有一卷记载在国会图书馆的《永乐大典》是来自英国的。1989年,爱尔兰发现《永乐大典》资料五卷。2002年,一份来自阿伯丁的《永乐大典》扫描件在《永乐大典600》国际研讨会上被赠送给国家图书馆,当时还不为人知。会上有学者透露,纽约公共图书馆也有《永乐大典》的藏书。《永乐大典》的日本收藏数量可能是一个有利因素。1920年,东方图书馆从田中京太郎的文秋堂书店购买了10册《永乐大典》,后于1943年分六次购买了《永乐大典》,共63册34册。1940左右,东方图书馆曾试图一次性购买49册刘《嘉业堂》,但因战乱、经费不足而未果。当时经过满清铁路,收藏于大连图书馆。二战后,通过旧苏联归还北京图书馆。也许通过我们对古籍的普查,会有新的发现。

永乐大典档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