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一的历史时期。
1)萌芽于西周;(2)秦汉至隋唐时期,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完善;(3)宋元至明清,宰相权力逐渐减少直至废除,皇帝集政治、军事、财政于一体。
3、具体内容(进化):
(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中央集权君主政体的主张;(2)在实践上,商鞅变法,取消分封制,采用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2)建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贵”制度,地方郡县颁布秦律,焚书坑儒等制度。②特点将专制决策模式与集权政治体制有机结合。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①内容:郡县封并行制的实施导致王国的扩张。汉武帝颁布恩宠附益法,以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特点:重新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转化为适应专制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①内容:隋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完成;建立和完善科举制度;调整完善官兵制度。②特点:分散了宰相和中央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他们把秦以来宰相的权力分成三部分互相牵制,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配给六部,防止专制。科举制度使选官规范化、制度化,组织更加灵活。
(5)强化——北宋:解除驻朝将领和地方时使的军权;派公务员到全国各地做周知,派转运管理地方财政;皇军组建完毕,直接受皇帝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剥夺将领军权,财权、行政权、军权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掌控。
(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即中央设省书省,地方设省书省(简称省);还有院(直管西藏)和澎湖巡检司(下辖澎湖和台湾省)。行省制度是对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
(7)加强(或高峰)——明清:明初宰相权力分为六分,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取八股。清朝以前沿袭明制,增设兵部,大兴文字狱。其特点是分散宰相权力和地方长官权力,强化皇权,加强意识形态控制。明清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加强,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4、专制集权的政治特征:
(1)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需要集权才能在分权中求稳;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封建社会的前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外文化交流。还有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统治和镇压的一面。④清末的消极和反动影响主要是:经济上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成长;政治上排斥民主,人民没有地位;从思想上禁锢和抑制科学文化的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团结的一面。⑤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面,它滋养了保守主义,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5.评估:
积极作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封建社会早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
(一)维护民族团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二)防止割据,抵御外侮,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三)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障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负面影响:表现在封建社会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经济压迫非常残酷;(2)束缚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科技文化发展。
6.近代以来,清政府一直维持、最终废除并恢复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清末维护:四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
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宣彤皇帝诏书正式退位)。
③两次帝国复辟:袁世凯于1915成为“中华帝国皇帝”,并宣布改为1916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65438年起兵。1917年夏,张勋支持废除溥仪皇帝恢复帝制,宣彤元年,孙中山发表《谋反宣言》,遭到全国一致反对。段组织“起义军”打败张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