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金主要矿床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
该类型金矿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台高级变质区和花岗岩-绿岩带组成的太古宙克拉通中,尤其是华北地台北缘,以及滨西太平洋构造域(如佳木斯地块)部分地槽中元古界变质岩出露部分,构成新太古代-元古界AA、AB、AC矿床和中元古界BB矿床三个成矿系列。主要代表矿床为金昌。本文认为花岗岩-绿岩带中的金矿主要产于太古宙(桑干群、八道河群、鞍山群等)。)和古玉(东风山群)部分元古宙绿岩带(表6-6,图6-2),在新太古代-元古宙(1,400 ~ 2700Ma)成矿,区域变质,混岩。该类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时代可与国外太古宙克拉通绿岩带中的类似矿床(如波丘潘、赫姆洛、卡古、科拉尔、美国等)进行对比。),但成矿年龄稍晚。
表6-6中国不同类型金矿在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储量比例(%)
注:ⅰ—冈绿岩带金矿;ⅱ-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ⅲ——沉积岩建造中的金矿。
这类金矿在空间上和成因上都与绿岩带密切相关。金矿床的形成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故也可称为区域变质热液金矿床。它是花岗岩-绿岩带形成时某一阶段的产物,代表了花岗岩-绿岩带形成历史上一个较晚的地质事件。因此,从成矿控制因素来看,区域变质作用和相应的含金变质岩区是首要控制因素。在含金变质岩区,矿床往往受变质岩系中某些类型建造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往往具有一定层位。最重要的含金建造是高铁镁硅酸盐建造,其中原岩为基性-中基性-基性火山岩。某一建造中的同变质构造主要是控矿构造,如背斜轴部、区域性断裂下的层间破碎带等断裂系统。
图6-2不同时代地层中不同类型岩金矿的储量比
ⅰ-花岗岩-绿岩带中的金矿床;ⅱ-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ⅲ——沉积岩建造中的金矿
(2)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金矿床
前人综合资料指出,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是中国最重要的岩金矿床类型。这是因为该类矿床具有其他类型金矿所不具备的一些独特的成矿地质特征,如分布广、成矿期长、多时代、多阶段(次)成矿以及对成矿岩石类型和含矿地层的选择性等。
1.广泛分布
这类金矿分布广泛,覆盖了中国古亚洲、滨西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成矿域中许多不同时代的构造-岩浆活动带,构成了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2个各具特色的岩金矿成矿系列。详见表1-7。该类金矿床的成矿构造环境主要是大陆板块边缘的活动带、中生代断陷盆地边缘的火山岩浆带和大陆内部的深大断裂带。通常区域性深大断裂为导岩构造,次级断裂或破碎带为控矿构造;两个或两个以上定向构造的复合交汇处是成岩成矿的有利场所。然而,不同的成矿域和构造岩浆成矿带具有不同的构造体系和构造动力机制。
2.成矿具有长期性、多期性和多阶段性。
在漫长的地壳演化过程中,多旋回构造活动往往伴随着多旋回、多类型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表明金矿化具有长期、多期、多阶段(亚)成矿特征。根据资料(表6-7和图6-3),该类金矿床可形成于新元古代、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可细分为燕山早、晚期)和喜马拉雅期,但燕山期最为重要,还有各种亚类型的矿床(包括火山岩型、斑岩型、侵入体型、接触带型和远接触带型)。其次是海西期,约占黄金储量的6% ~ 31%;喜马拉雅期和印支期;元古代和加里东期金矿占很小比例。
表6-7中国不同类型金矿床在不同成矿期的比例(%)
注:ⅰ—花岗岩-绿岩型金矿;ⅱ1-火山岩型金矿床;ⅱ2-斑岩型金矿;ⅱ3-侵入接触带型金矿床;ⅱ4-远接触带型金矿;ⅱ5-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ⅲ1-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微细浸染型金矿;ⅲ2—变质碎屑岩中的热液金矿床。
3.成矿岩石类型的多样性
这类金矿床的形成主要受三个主要因素制约:成矿岩体、控矿构造和围岩特征。其中,成矿岩体主要决定了成矿的物质来源和矿床成矿系列的差异,是成矿最基本的地质条件。研究表明,与金矿密切相关的岩体可分为三个岩系:陆壳重熔交代型、壳幔混合熔融(同熔)型和幔源型。
同一成因系统的岩石通常包含许多不同的岩石类型。内生金属矿床对成矿岩石类型的选择性通常是不同的:某些类型矿床的选择性是严格的,即只与特定的岩石类型有关;另一类矿床没有明显的选择性,可产于各种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金矿属于后一类,成矿岩石的岩石类型非常广泛,包括超基性岩、基性岩、中酸性、酸性和碱性岩石,都可以形成可观的矿床。
4.含矿地层的选择性
图6-3中国不同类型金矿床矿化强度(储量)的时间分布
ⅰ-花岗岩-绿岩带中的金矿床;ⅱ-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ⅲ——沉积岩建造中的金矿
这些金矿床大部分产于沉积岩或沉积变质岩中,只有一部分直接产于岩体或接触带中。根据对我国547个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包括中型及以上伴生金矿床)的统计,除179个矿床外,其余368个矿床分散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其中元古宙(165,438+02)和太古界(95)分别占最多。从黄金储量来看(表6-6和图6-2),除465,438+0%的储量产于成矿前或成矿过程中的各种岩体外,其余59%产于不同时代的地层中,但以元古宙和太古代最多,分别占该类金矿总储量的20%和65,438+02%。同时,考虑到我国太古宙和元谷峪的含金丰度不同程度地高于古生代和中生代(新生代),说明成矿岩体不仅提供了主要矿源,而且提供了热源,即促进了岩体周围受热地下水的对流循环和过滤,活化了地层中的成金元素,并将其转入成矿热液体系,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矿源。
(3)沉积岩中的金矿
已知金矿78处,主要分布在黔桂滇交界的三角地带、粤中、川西和秦岭,即右江褶皱带和粤中(南)坳陷区、松潘-甘孜褶皱系雅江褶皱带和秦岭乌当-淮阳褶皱系前寒武纪隆起带,分别形成MJ、MK、MS和MQ四个金矿成矿系列。变质碎屑岩中热液金矿床(MQ矿床系列)的含矿层位主要是元古峪;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床以三叠纪为主,其黄金储量占沉积岩系黄金总储量的43.1%(表6-7和图6-3),其次为二叠纪、石炭纪和泥盆纪。这些地层大多以富含碳质和泥质岩石为特征,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黑色岩系。岩系分布广泛,层位稳定,金丰度一般比地壳克拉克值高一至数倍。矿床成组、条带状,产于区域性深大断裂夹闭的区域。控矿构造主要是背斜、穹窿、次级断层和层间破碎带、层间断层和层间滑动带。矿区或深部矿床中存在许多中酸性基性脉(体),在空间上与金矿关系密切。成矿时代为燕山期,可能以燕山晚期为主。金矿床的形成可能主要依靠岩浆活动或隐伏的热穹或构造作用提供热源,促进含矿地层和下伏基底地层中金的活化、迁移和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