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湖战役中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是一支怎样的部队?战斗力有多强?

前几天,喷火先生关于800精致道具的文章有幸成为爆款。我要感谢粉丝们的支持。在评论中,很多粉丝提到了对松湖战役中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好奇。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旧日本帝国上海特别海军陆战队的历史。

首先介绍一下日本海军的特种海军陆战队体系。明治初年日本海军成立时,日本模仿英国海军体制,建立了海军部队。每艘船将执行护航、礼仪、镇压水兵等任务。必要时会上岸作战,还有专门训练海军力量的学校。由于坐战船便于机动,海军陆战队在明治初期活跃于国内外数次军事冲突中(佐贺暴动、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省和江华岛)。

明治九年(1876),日本海军废除了以前的海军陆战队制度,改为在有陆战需要时,从舰艇和警备房临时招募水兵组建海军陆战队。因其临时性,故称特种陆战队,并按水兵来源分别冠以“XX特种陆战队”、“警备之家XX特种陆战队”、“XX队特种陆战队”等称号。

日本海军的新兵在入伍初期,都会加入海军陆战队进行训练(和以前的陆战队员无关,是海军内部的新兵训练机构),其中有步枪队的训练(步枪训练),所以虽然不是专业的陆战部队,但还是有一定的地面作战基础,足以应对小规模冲突。

此后,在西南战争、中日甲午战争、镇压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青岛战役中,海军水兵都被编为特种陆战队员参加陆上作战。一般这些陆战队员都是在两栖登陆战中为配合陆军登陆或实施保护日本对外租界而组建的临时部队,兵力不大,不超过旅的规模。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工人和学生运动蓬勃发展,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的活动规模更大。1925爆发五卅运动,上海学生、工人爆发大规模罢工和反帝示威。由于租界内的巡逻力量不足以镇压运动,工业部请求美、英、日、法、意等国增派军队保护租界。当时日本在上海驻有第一海外舰队的三艘军舰(士多、福建、建大),但没有常驻地面部队。为了保护日本在上海的利益,福建船长率领59人的特种海军陆战队在上海登陆,此后实力不断扩大。这是日本第一次向上海派遣地面部队。

8月下旬局势缓和后,日军撤走全部海军陆战队,第一海外舰队司令长野奥萨米提出在上海增加舰艇数量,以便瞬间动员400多名海军陆战队登陆。

1927年2月,北伐军逼近上海。列强为了保护自己在上海的租界和特权,出兵上海向北伐军施压,列强又在上海增兵向北伐军施压。日本也于2月23日向上海派出了256人的特种海军陆战队,此后不断扩充实力。到21年3月,北伐军进入上海时,日本海军特种陆战队人数已达1387人。

1927年9月后,上海周边局势趋于稳定,日本海军逐步撤出陆上海军陆战队,但留下700人的海军陆战队部队驻守上海,由第一外籍舰队指挥。此时,上海海军陆战队只是第一派遣舰队下的一个单位。虽然它驻扎在上海,但它仍然不是日本海军的常设单位。可以理解为只是临时部队长期执行陆上警务任务。

1932抗日战争结束后,日本海军为了加强对上海的控制,决定在上海建立常备地面部队,将原第一派遣舰队上海海军陆战队升级为日本海军的常备部队,隶属于新编制的第三舰队(原驻守中国南北的第一、第二派遣舰队改编为第三舰队)。上海特种海军陆战队正式成立(简称上海),成为当时日本海军中唯一的常备陆战队。

根据日本海军陆战队条令1932,上海特种海军陆战队司令为上校或少将军衔,所辖部队为1900-2000,共分四个旅,其中1-3旅为步兵旅,第四旅为炮兵旅。

上海自诞生以来,作战任务一直是保护在上海的日本侨民和居民区(日本在上海没有单独的租界),必要时还会派兵到长江流域,保护日本的殖民利益。所以上海虽然是海军陆战队,但并不重视两栖登陆作战。它的任务主要是城市防御作战,装备也是围绕城市巷战。

为了加强巷战能力,陆战装备了大量冲锋枪(主要是瑞士SIG1920奥地利S-100冲锋枪)、轻型装甲车、摩托车等装备,与日军的正规军有很大区别。

另一方面,陆上兵力规模长期保持在2000人左右,865,438+0937,陆上兵力2500人(300人是汉口水兵从汉口撤退)。

以下是8月1937日淞沪会战前一天登陆的装备配置表:

从上表的装备数量可以看出,陆上部队数量虽然不及陆军一个步兵团,但火力却远超一个步兵旅(1937的一个常备师步兵旅只有8门75山炮,8门37mm速射炮,没有一门超过100mm的炮管),配备的坦克和装甲车数量也远超普通。

卢沟桥事变爆发,远在天边的上海开始紧急动员。到8月13八字桥开炮时,上海日军海军地面部队已达4000余人,其中上海2500人,镇守政府的海军陆战队1200人,出云海军陆战队200人,十一矿队120人。

8月13战役打响后,日本海军加紧向上海运送海军陆战队。到8月18和19,又分别有1400陆战队员和1000陆战队员在上海登陆。与之前在上海的部队一起编成10旅,以上部队全部归上海司令。

(历史上围攻四行仓库的部队是来自佐世保警备队的土师部队,当时编为上海特种海军陆战队第十大队,有500人。)

日军在8月23日登陆上海前,上海海军陆战队总兵力为6400余人,接近一个步兵旅。海军陆战队的单兵战斗力虽然不如陆军士兵,但有大量火炮和战车的支援,导致这些“业余”步兵给中国军队造成很大困扰。

8月23日日军登陆前的战斗被日本称为上海保证战。在本周的战斗中,日本海军陆战队作为日本入侵上海的深水炸弹,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8月23日,15、16、17,中国总攻连续三天失败,使登陆的日军彻底扭转了淞沪会战局面。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简单提到了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制服。今天,我借此机会再解释一遍。

在昭和二年(1927)之前,日本海军没有专业的陆战制服。临时组织起来的海军陆战队员穿着原来的海军制服,冬天穿第一套海军制服,夏天穿第二套白色制服。1927年陆地形成后,日本海军配发了一套黄褐色的夏季陆战队制服,冬季则穿上了第一套继续穿海军蓝的军服。

1932的抗日战争是在冬天,所以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士兵穿的是海军蓝的冬季制服,他们也错用了这种制服。

128抗日战争(日本称第一次上海事变)后,日本海军开始重视海军陆战队的作用。1933年(昭和八年)分发了蓝棕色的夏季陆战队制服,以取代黄棕色的昭和二年陆战队制服,并分发了可以搭配头盔的同色战斗帽。夏装配的战斗帽是蓝棕色的战斗帽,冬装是藏式的。

淞沪会战(13年8月至165438年8月+10月12年)中,上海海军陆战队始终穿着蓝棕色的夏季军服。它的特点是大翻领和横肩章,与以前的日本陆军和海军制服有很大不同。近代中国,淞沪会战中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基本都是穿着1932年淞沪会战时的第一套军装,这是不符合历史情况的。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错误,其实很简单。淞沪会战期间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夏季陆战队制服与正规军制服非常相似。大部分人倾向于日军之外,而1932淞沪会战时日本海军陆战队所穿的海军制服和水手帽,具有明显的海军风格。普通人一看就知道是海军部队,大多数舰员想当然地认为日本海军陆战队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