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渐进式社会融合是什么意思?
社会融资规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指标,是指实体经济(不含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量。
社会融资总量是金融业每年对实体经济的新增融资总量,既包括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也包括资本市场的债券和股票的直接融资。
产地:
2011以来,金融监管相关的叙述中,频繁出现“社会融资”一词。2011年初,人民银行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201110央行发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一步指出,“在宏观调控中,要更加注重货币总量的预期引导作用,更加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进一步提高。
重要性:
社会融资总量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指标。从长期来看,随着金融的深化和发展,中国的间接融资体系会发生变化,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会逐渐增加。“十二五”期间,推进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等措施的出台也将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因此控制银行信贷总量来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是一个发展趋势。
控制“社会融资总量”需要更多的市场化手段,提高价格型工具的使用。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金融监管将更多使用市场化手段。
内涵:
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即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向实体经济提供一切金融支持,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款、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标准化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上,通过金融机构的服务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和企业债券净发行。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
社会融资规模反映的是我国实体经济从国内金融机构获得的融资总量,而外汇和外商直接投资属于外部资本流入,不应统计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