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第二学期历史知识总结。

第二节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美英在世界上霸权地位的变化

总结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英美建立世界霸权的相似之处,简要说明美国取代英国的主要原因。

概述声明

国内安全的政治形势英语: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君主立宪制

美国:独立战争,内战,两党政治

有利的国际环境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的有利位置,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较早。

美国:大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远离战场,赚了很大的战争钱。

先进科技与英国: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

经济实力强大之美:一战后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强大的军事力量:拥有强大的海军。

美国:获得了和英国一样的海权,军事力量在二战中扩张。

对外扩张与霸权英国:到18世纪中叶,已击败荷兰和法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美国:用大棒和金元外交在西半球建立霸权,一战后实施。

“金元外交”在二战后通过“冷战”和“热战”确立了世界霸权。

★★★★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强化了这一规律。

(2)英国在拥有广大殖民地后对更新技术和设备持消极态度,经济发展缓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积极开发利用新技术,凭借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本等有利条件,经济发展迅速。

(3)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损失惨重,实力削弱;另一方面,美国通过发战争财大大加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

★★★ (5)一战后欧洲霸权地位的削弱。

这种弱化首先表现为欧洲自身实力的弱化。

经济上,一战严重损害了欧洲各国的经济,英法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

(2)在政治上,各国都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政治动荡。特别是苏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强烈震撼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心。

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严重削弱了欧洲国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统治。特别是自治领的分离主义运动,使得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始瓦解。

这种削弱随之而来的是美日实力的加强,尤其是美国开始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时候。

经济上,美国取代英国,逐渐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军事上,美国获得了和英国一样的海权。

(3)在国际事务中,美国操纵华盛顿会议,利用金元外交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美国的崛起和斗争已经严重威胁和动摇了欧洲在世界上的霸权。

第三节1929 ~ 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而做出的政策调整。它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部分调整了美国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可能避免国有化的形式,尽量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同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来缓和中国的阶级矛盾。

(2)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损害,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经济。

(2)间接影响:经济复苏缓解了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体制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经济危机导致的法西斯势力,防止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3)影响深远: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近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西方国家逐渐放弃了纯粹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逐渐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20世纪20-30年代郭关经济繁荣与危机的原因分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蓬勃发展,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原因应该包括:国内技术创新和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形势提供了极好的条件。经济繁荣的背后,是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衡,农业萧条,失业人数不断增加。不断扩大的供给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到了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陷入危机和萧条,1929到1933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A.罗斯福新政有什么新意?

(1)新理论新政策

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实践。

(2)新功能

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尽量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同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

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的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这种模式被普遍采用,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活力,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

★★B. B .罗斯福新政的精髓

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还起到了避免走上法西斯之路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做出的政策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充其量只能说是资产阶级改革。

★ C .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1)罗斯福新政基本上是美国现代史上的进步现象,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它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美国等许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仿。它的实施是对美国历史上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2)新政的作用只是暂时地、轻微地缓解了美国经济中一些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局面,并没有也不可能战胜危机。新政实施的结果是巩固和加强了垄断资产阶级在国民经济和政治中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些向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新政实施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上升,这不是新政药方的作用,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的结果。其中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危害极大。

(3)我们既不应该赞扬也不应该贬低罗斯福新政。它把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而大规模地推向了美国式的、非法的塞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并强化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其结果却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造成了新的更深的危机。但不能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农民和工人参加革命行动,因为当时美国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 6.比较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异同。

相似之处:

①历史原因相同。两国长期以来都是专制君主政体,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缺乏资产阶级民主传统;一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限制,德国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日本在东亚的市场也受到打压。

②利用机会相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为法西斯势力在两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这两个国家的法西斯分子利用经济和政治危机来扩大他们的权力,然后夺取政权。

③法西斯独裁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极端反动的帝国主义公开恐怖独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形成了世界大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引世界走向战争。

★区别:①法西斯政权建立方式不同。德国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纳粹党通过欺骗性的宣传,骗取中下层民众的支持,拉拢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势力大增。然后通过法律形式,竞选国会第一大党,然后夺权。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党自下而上夺取政权后立即建立法西斯专政,而是依靠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队的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军事法西斯通过制造暗杀、政变等一系列恐怖事件,扩大势力和影响,策动侵华战争,进而自上而下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一节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1.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

世界格局,即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大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这是雅尔塔体系建立的条件、基础和背景。

★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1)法西斯德国被彻底摧毁,领土被协约国占领,殖民地被剥夺,国外市场和海外投资全部丧失。

英国赢得了战争却失去了所有的财富,黄金储备几近枯竭,昔日的威望一扫而空。

(3)法国被削弱。战争对法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贝当政府的背信弃义的投降使法国的国际声望急剧下降。总之,旧欧洲衰落了,欧洲列强称霸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领先:

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原子弹的垄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数百个军事基地,使其成为头号军事强国。

经济上,美国工业实力最强;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从而实际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作为推行其全球扩张政策的工具;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仅次于美国。

苏联空前强大:①二战后,苏联军事实力空前增长。②政治影响力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苏联军队是二战中对抗德军的主力。在战争中,苏联扩张领土,解放了东欧大片地区。战后初期,苏联军队驻扎在东欧、南欧、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简而言之,苏联已经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和军事大国。

西欧的衰落和战时美苏军事力量的平衡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4.两极格局的形成

(1)打基础: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大变,西欧衰落,美苏势均力敌。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的出现。

②初步形成:二战后,世界列强根据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领土和势力范围,建立了国际关系新格局,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③定型:到1947年,美国开始实行全面冷战政策,美苏同盟关系彻底终结,转为敌对关系。北约和华约分别于1949和1955年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问题

(1)雅尔塔体系的确定及其影响

①确定: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根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建立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它的确认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传统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新阶段。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国际关系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

②影响:a .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b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有利于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扩张。c .有利于美苏争霸和霸权。可以说,战后一系列重大国际争端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一体系的存在和活动密切相关,美苏都在努力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2)雅尔塔体系与梵高体系的异同。

相似之处:①都是建立在世界大战破坏原有世界体系的基础上;(2)他们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反映了战前和战后大国力量对比的起伏,被打上大国的烙印,随着各国力量的起伏而瓦解和毁灭。

区别:①范-华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雅尔塔体现了美苏的意志;②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暂时妥协;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4)前者以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为基础,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后者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⑥系统的性质不同。前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后者是由于反法西斯性质和二战后社会主义的介入,但具有反法西斯、民主政治和大国霸权的多重性质。

(3)关于雅尔塔体系的性质。

关于雅尔塔体系的性质,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般认为是凡尔赛体系的延续,是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大国之间对世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

(2)中国学者普遍认为,雅尔塔体系不能简单地与划分帝国主义范围的概念相匹配。与凡尔赛体系有质的区别。社会主义苏联是其主体之一,具有强烈的反法西斯民主进步性质。它将国际民主与和平的原则带入国际关系体系。它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加入了国际社会,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4)对雅尔塔体系的不同评价。

①优先肯定。二战期间,包括雅尔塔会议在内的三次大国首脑会议及其达成的协议,对最终战胜法西斯国家,结束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对战后世界和平的安排比凡尔赛体系更先进。在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方面,联合国比国际联盟更加有效。战后半个多世纪没有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是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确立了不同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原则。

②基本否定。它引发国际危机,威胁世界和平。它导致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在战后的200多次局部战争中,美苏参与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战后之所以没有爆发战争,并不是雅尔塔体系在起作用,而是美苏核军备对抗异化的产物。

③既要肯定其进步作用,又要否定其负面影响。进步功能的表现:对战胜法西斯主义起了决定性作用;联合国维护和扩大了集体安全原则,促进了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肯定了国际民主原则,确立了法西斯国家的非军事化;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将和平原则纳入国际关系体系。负面效应:大国政治,大国称霸世界,加剧世界紧张,危害世界和平;侵犯中小国家领土,主权合法化,前苏联和美军长期驻扎东欧西欧;不尊重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利的原则。

2.美国的“冷战”政策

★(1)美国的冷战原则

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有:①战后,美国企图凭借其军事、经济和政治优势称霸世界。(2)当美国的实力和野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世界上也在扩大。(3)美国把称霸的障碍归咎于* * *资本主义和苏联,却不敢贸然越过美苏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④在战略关键地区欧洲,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核心的冷战政策。

★(2)冷战政策的定义和表述

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指的是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的遏制政策。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都是冷战的表现。

A.杜鲁门主义

参考杜鲁门总统1947国会演说的主旨。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打着维护美国安全的幌子,公然把干涉别国内政作为既定政策。所以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在世界扩张的宣言。美国开始从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公开将曾经的盟友苏联视为美国的主要敌人,并采取非战争方式进行遏制。所以,杜鲁门主义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也是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彻底破裂的象征。

B.马歇尔计划及其作用

生产过剩的危机始于美国1946的秋天。但在饱受战争蹂躏的西欧,经济困难,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惶恐不安。在这种形势下,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西欧恢复了经济,从而防止了革命的爆发,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西欧的受援国被迫接受附加条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受美国控制;西欧国家及其殖民地也成为美国商品出口的市场。因此,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应用,既是冷战政策的经济表现,也为美国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C.北约的建立

1949年,12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集体防御的原则是针对苏联的,苏联是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是美国实施冷战的手段。北约成立后,美国掌控了北约,将西欧国家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的轨道。对西欧的军事控制得到了加强。

第二节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结构的演变

(1)概述: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成立理由:英国工业革命最早,经济实力最强。19世纪中叶,英国的煤、铁、纺织品产量超过了法国、美国、德国的总和。英国有广阔的殖民地。

★成立: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亏损原因:19年末20世纪初,资本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不愿意采用新的技术和设备;美国和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损失:英国在19年底失去世界行业垄断地位。

(2)美国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

★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让美国发了大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变弱了。

★表现: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经济中霸权地位的确立。

③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原因:欧洲和日本的崛起。

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和形成的原因可以用如下。

(1)战后初期至70年代,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工业实力雄厚,黄金储备丰富,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发了大财。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全面衰落期。

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发展。日本和欧洲在世界市场上与美国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权动摇。

★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国家和日本在很多领域赶上并超过了美国。

③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原因: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演变的总趋势和主要原因。

①趋势: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演变。

②主要原因:

A.美苏霸权的削弱:1973年底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严重动摇;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下降,社会矛盾重重,国家陷入对外扩张加强的困境。美苏之间的霸权削弱了双方,尤其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B.两大阵营的解体与欧日的崛起:欧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东方集团崩溃。20世纪60-70年代,东欧开始摆脱苏联模式,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C.第三世界的崛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导致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77国集团的形成和新兴国家在联合国的加强,第三世界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 6.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变化、原因、影响及启示。

(1)变化;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国际关系格局所取代。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开始形成;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2)原因: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成为战胜国,法国和英国被严重削弱,欧洲的政治中心地位彻底丧失。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扩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实力逐渐增强,成为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3)影响:一方面,两个大国的对抗让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他们势均力敌,避免了近半个世纪的新世界大战。

(4)启示: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根源是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平衡基础上的,是各种力量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的强弱。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分析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活跃于世界舞台并起主导作用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和局面。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国力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2)世界两极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根本原因:

前苏联的经济衰落和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结束。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化的主要标志。

第三世界的崛起对多极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多极化趋势中“一极”的内涵:

①多极化中的“极”主要表现为吸引力、影响力和作用力。也就是说,可以称之为“一极”的,不是用政治和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是凭借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投资、贷款、技术输出和改造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世界施加影响和力量。

②构成多极化中“极”的载体包括国家、国家集团以及某种意义上的一些在世界或地区有影响的国际组织。

(4)世界政治结构的变化规律: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主角力量的消长和格局中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主角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和外交政策的调整。

(3)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变化有关。总之,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通过不断的起伏和重新分化组合,逐渐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结果,形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一个世界格局的瓦解,就是这种稳定的力量平衡被打破,无法再维持的具体表现。

(5)对世界政治结构的理解

奉行强权政治,试图称霸世界,建立世界帝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贯目标和最终目的。

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原因;国与国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谁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胜出,谁就将成为其中的一极。③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④国际经济关系是影响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发展变化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如何理解两极格局结束对世界的影响

二战后的两极世界格局,主要是美苏军事力量支撑的。

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争夺世界霸权的全面斗争和军备竞赛,使世界面临新的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的威胁。两个暴君在第三世界的斗争也不断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两极格局解体后,随着华约组织的解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紧张对抗消失,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但同时,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平衡的基础上的,东西方力量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首先,只要俄罗斯作为一个有能力摧毁英国的统一军事力量继续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会时不时地与英国处于矛盾的地位,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其次,地区军事大国被压抑的侵略扩张欲望、民族宗教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也会层出不穷,使世界动荡不安。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的战争都说明了这一点。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征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相比较而言,新的矛盾和冲突是局部的,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缓和,这也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结果,是新旧格局交替过渡期的产物。争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国内经济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0.当前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因素

美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干涉北约,严重干扰和平与发展。

②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深层次矛盾不断爆发。

(3)局部地区爆发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地区战争。

(4)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