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的历史沿革
据《盛京古史》记载,周朝以前,辽源市就有彝族和苏神人在此工作和生活。隋朝的高句丽仍以此为基础,中原王朝在高句丽范围内建立郡县。
唐朝初年,属河北安东省会南苏州。唐朝的渤海国,东丰县属长陵府,东辽县属扶余府。公元926年,辽代的黄在这里建成,公元975年,用了49年。黄龙府之所以被废,是因为黄龙府的守护者颜相当反辽。
辽国灭渤海国后,辽源地区隶属东京道长陵郡,位于梅河口市山镇(又称伊甸县)。金代属咸平道。元朝属辽阳开元路咸平府千户,后属辽东宣威部管辖。明代先设辽杜威,后改辽东杜威,隶属五军总督署,后为努尔干杜威。东辽、东丰两县辖三万卫,后为塔鲁木卫、四季河卫。
1437年(明二年),设置辽东边墙,辽源位于边墙外。清朝以前,满族是居住在辽源的主要民族。东部属海西女真哈达部,西部属叶赫部。
1619(明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灭叶赫部后,辽源市全境被划入围场的一部分。
1661 ~ 1722(清康熙年间),辽源地区被正式定为盛京围场,专门用于皇家狩猎。当时围场的名称是根据地形和物体的特征或某种动物活动的地域特征而命名的;有的围场在明末清初就有地名,后来就被命名为围场。
1878年(清光绪四年),盛京曾琦将军请清廷开放西水围场和东水围场。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围场禁止开垦。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盛京围场总经理高晚妹主持西流水四十五个围场的勘测放流工作。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冬,清政府在扎拉分阿林围大甲(即龙首山)西侧设立东路嘉宝支,处理民政事务,这是辽源建制的开始。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在今辽源西、东各设一县,西为Xi安县,东为东平县,属奉天海龙府。Xi安县城原拟设在虎口,后设在大阿(今龙首山)西侧。大疙瘩堆在周边,绣土不对;谷之危,足以制四方;道路又畅通了,居民都聚集起来了。于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奉天武将曾琦、荒政大臣廷杰改测城,占地541亩,西有半河,南有东辽河,北有半河,在方圆l,将郡九个半区分为四保16社。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修建Xi安城墙,用商贾捐款修建东吉、西宁、南康、北首四座城门,并在1390米处开凿护城河。东吉、西宁、南康、北寿位于县内。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奉天建立,Xi安县隶属奉天。奉天改为辽宁省,Xi安县隶属辽宁省。1912年,Xi安县、东平县行政公署成立,划归辽宁省管辖。
1914年,海龙府被废。6月,辽宁省改为奉天,Xi安县、东平县归奉天辽沈路管辖,同年3月东平县改名东丰县。
1920年,Xi安县、东丰县直属奉天。
1926年,Xi安县、东丰县由三等县升级为二等县。由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人口再次大幅增加,成为奉天著名的农业集散地。随后,县城各个店铺的门房陆续建立起来。
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实行省制。奉天改为辽宁省,Xi安县、东丰县由辽宁省直接管辖。
东北沦陷时期,Xi安县和东丰县先伪奉天,后伪四平省。
8月31,65438,0945,计划将Xi安县更名为北丰县,但未实施,仍称Xi安县。1945 165438+10月至1 946 65438+10月属于辽北省第三机构。1946二月隶属辽北省第二代办处,五月隶属中共辽宁省委第二代办处。1947 Xi安县和东丰县解放了。1948年7月划归辽北省第三机构。
1948 65438+10月1,划Xi安县及矿区,建立Xi安,隶属辽北。这是第一次市县分开。1949五月隶属辽东省。同年7月,Xi安改为直辖省。Xi安县政府机构仍设在Xi安市区。
1952年4月3日,Xi安因与陕西Xi安同名,是东辽河的发源地,故更名为辽源市。辽源市还是一个直辖省。
8月1956,1,Xi安县以东辽河为名,更名为东辽河县。同年改为吉林省怀德区管辖。
1958年,东辽县、东丰县划入四平特区代管。
1959年3月23日,撤销东辽县,原东辽县行政区域并入辽源市。
5月28日,1962,恢复东辽县建制。
1969年5月4日,东辽县撤销,其行政区域仍属辽源市管辖。
1976 65438+10月22日,东辽县建制恢复。
1980 65438+10月29日,东辽县撤销,东辽县原行政区域划入辽源市。
8月30日1983辽源市升格为地级市,市区有龙山区和Xi安区。同时恢复东辽县(东辽县第四次脱离辽源市),东辽县、东丰县划归辽源市管辖。
1987 65438+10月7日,东辽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辽源市迁至白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