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有趣的历史故事吗?三分钟就能做完的那种。
任尚没有想到这一点,尚义想到了这一点。
礼尚往来不回应,就扔了。
所以,你失德,你失德,那么你失仁,那么你失义,那么你失义。
.....这里有一句陈鼓应的通俗翻译:去“德”的人不靠德,所以其实有“德”;落在“德”下的人,认为自己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德,所以没有达到“德”。
去“德”的人,顺乎自然,无心行事;“德”之下的人,是自然的,是有意的。
仁者出于无心而为之;义人做了一件事,而且是故意的。
参加仪式的人做了一些事却没有得到回应,于是举起手臂强迫别人服从。
所以,无道有德,无德有仁,无德有义,无义有礼。
.....两者似乎都有些渊源。也许文子和老子一样,说的是一个社会的退化过程。然而,就我们所见,文子眼中的仁义世界似乎并不太坏。无非就是领导喜欢给自己唱赞歌。为百姓办了两三件实事,就赶紧往脸上贴金二十两,还总带慰问金给穷人。
(如果是在后来的威权社会,老百姓在这种情况下会充分表现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症状,眼泪止不住,膝盖里的骨头完全软化了。
至于“礼”,无非是人们有高低官本位的标志,至少比军国主义先进。但文子最后两句话可能另有含义:道生德,德生仁义,所以追根溯源,仁义其实是一家人。
在这个家里,陶无疑是个当家的,他老人家只要动,不管是贤是仁,都得跟着动。如果事情发展成这样,那么仁义就不会违背这个道,而会是道的衍生物。
所以仁义只有完全脱离了道德,才应该受到批判。
如果上述解释成立,看来文子并不是完全不接受仁义。
我们不妨按照对的这种理解打个比方:如果把道、德、仁、义这四个家伙比作一只老虎,道是老虎的头,德是老虎的躯干,仁、义是老虎的* * *和尾巴,那么合理的动作就是:头转到哪里,身体和* * *也要跟着转。如果* *还有尾巴,
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 * * *怎么跟头?如果* * *铁了心要脱离他的头,那又如何?老虎的* * *在什么情况下变得不可理解?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 * *也能决定一把手了?这些问题暂且不论,但从中可以看出,文子对道与德的解释,虽然有些玄妙,但却比我们通常的概念要踏实得多。
最后,总结文子的中心思想:“《文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文子的代表作。它通过对古代黄金时代的美好描绘,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和罪恶本质,深刻表达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弘扬了……”哦,呵呵,不好意思,以前上学的时候都是写中心思想的。
我们再总结一下。简单来说,中心思想就是四个字:从众和权变。
——在文子,“非常之道”或者“无为”这四个字其实就是这四个字。
哦,值得思考一下前面提到的《论语》里的故事:鲁整修国库,孔子的学生闵子骞说:“做你以前做的就行了,何必再去改造自己呢?”孔子评价说:“闵子骞平时话不多,但一开口就说到点子上了。”难道这不是应该遵循的方法吗?(9)《淮南子》解读《老子——短篇小说》,有大智慧理解汉人眼中的老子和黄老思想。《文子》只是一个小小的序章,而《淮南子》这一部杰作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熟悉《老子》的人,一般都读过《老子》的三部早期教辅:一是《韩非子》,其中《解老张》、《喻老张》都是以《老子》为蓝本;二是《吕氏春秋》,其中的无为思想极其丰富;第三,《淮南子》尤其是“道当受教”,对《老子》中的重点章节和句子进行了详细解读。
《韩非子》中的“解老篇”和“虞老篇”是有争议的文章。很多人认为是汉人的作品,混入了韩非子。吕春秋也披着神秘的面纱,而《淮南子》则根深蒂固,毫无争议。
要说“根是洪妙”,第一,从编者的角度来看,淮南王刘安是汉武帝刘邦的孙子,汉武帝刘彻的叔叔。在诸侯的帮助下,他召集了上千名知识分子,创作了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从这个意义上说,《淮南子》堪称第二个《吕春秋》。二、从学术史看,我国道教史研究第一权威人物许地山极力推荐此书,称《淮南子》是老庄的学术继承者,是汉代道教思想的代表作。
许地山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的《花生》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但很多人不知道他是道家研究领域的专家,就像很多人不知道同时代以散文著称的朱自清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一样。
许地山研究道教发展史,认为从《淮南子》中可以看出,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在汉初已被道教吸收——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阴阳五行本来就是独立的体系,与周易无关。现在的人提起这些总以为是一回事,这是个误区(详见周易江湖);第二,《淮南子》的时代基本上是董仲舒的时代。前面说了,董仲舒那套“儒家”不是有很多阴阳五行吗,不也是把一个圣人的《春秋》归结为阴阳五行吗?这不是给我们后代添乱吗?谁是儒家,谁是道家?——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深究。让我们把重点放在《淮南子》的“道当练”上。
《道应训》是古代版的《小故事,大道理》,除了Flash。
有几十个小故事,大部分用来说明老子的名言。
具有启发性的是,这些被渲染的《老子》名言,与今天的通俗版《老子》内容几乎相同,部分说明《老子》基本定型于汉初。
此外,清代魏源(写《海国图》者)曾对《淮南子》引《老子》的这一部分作过很高的评价,说:“其五千字章句中,和尚观、傅仪的古书最有瑕疵,而淮南则是最好的。”魏源还有一层意思,后面会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