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二战时期德、美、英、中的军衔?
帅目前有俄罗斯、朝鲜、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蒙古、古巴、英国、法国、印度、泰国、阿富汗、葡萄牙等十几个国家都有帅的军衔。美国在第二次私战后期正式确立的五星上将,相当于盟国的帅。除了朝鲜,其他国家目前只有帅。在很多国家,军职一般只授予战时有突出功绩的高级将领,平时很少授予。比如美国没有在世的五星上将;法国帅,也作为荣誉军衔,只授予德高望重的阵亡将军;在印度历史上,只有一个人获得了帅的军衔。他就是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的陆军参谋长马尼克·肖。也有一些国家没有正式设立帅位,但战时有人被授予帅位。比如芬兰的最高法定军衔是将军,二战期间芬兰陆军总司令曼纳海姆被授予帅衔。
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有将官军衔。其中,大多数国家的将军分为四级。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和一些较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将军衔分为上将、中将、少将、准将四个级别。前苏联、东欧国家、朝鲜、越南、蒙古、古巴等国的将官一般有上将、将军、中将、少将四个级别,没有准将。除波兰外,共有五个级别的军官(大、高、中、初级和准将)。在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既没有将军,也没有准将,军官分为上将、中将、少将。准将将军在以英国为首的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中既不是将军也不是校官,而是被视为介于将军和校官之间的特殊军衔。所以其实这些国家的将官军衔大多是三级。在一些中小国家,将军军衔很少,有的以中将、少将或准将为最高军衔。拉丁美洲的一些小国,如厄瓜多尔、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只有一个将军,所以被称为“将军”。
在一些国家,将官的头衔相当特殊。比如在日本国内,将官被称为“蒋易”、“姜二”、“姜部”,通常翻译成上将、中将、少将。越南海军将领军衔分为“海军总司令”、“海军副总司令”、“海军准总司令”,应翻译为上将、副上将、少将。瑞士高级军官军衔分为四级;将军、司令、师长、旅长分别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将军、中将、少将、准将。智利军队有四个将官军衔,军衔为上将、四星中将、中将、少将。
校官所有实行军衔制度的国家都有校官军衔。东西方绝大多数国家都有上校、中校、少校三个级别,只有中国和朝鲜有四级校官,大校一级以上。越南虽然也设置了大校,但是1982取消了上校的称号,实际上分为三个级别(大校、中校、少校)。日本中级军官的军衔称为“左”。旧日本军队中,助理军官军衔设置为少校、中级助理、未成年助理三级,相当于其他国家的上校、中校、少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自卫队的军衔分为第一助理、第二助理、第三助理三级,也相当于上校、中校、少校。
上尉在西方和第三世界国家,一般有中尉、少尉和少尉三个军衔。前苏联、东欧国家、朝鲜、越南、蒙古、古巴、阿富汗等国设置上尉、上尉、中尉、上尉四个军衔,上尉军衔一般授予连长,实际上和西方国家的上尉军衔是一个等级。前苏联的上尉在西方翻译为上尉,上尉翻译为“上级中尉”,与西方国家的中尉同列。原来翻译成captain的俄语单词现在由“高级”和“中尉”组成,可见前苏联原来是把它当成一级中尉的。另外,前苏联的初级军校毕业生一般都授予中尉军衔,少尉军衔基本不用;波兰没有少尉,有上尉、上尉、中尉;罗马尼亚男官兵的最低军衔是中尉,少尉是专门为女军官设计的。所以也有人把前苏联东欧的上尉、上尉、中尉、少尉翻译成上尉、中尉、少尉、准尉。有些国家把准尉列为初级军官的最低军衔,所以初级军官的军衔很多,一般是四至五级,最多的是七级。例如,土耳其、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墨西哥的初级军官有四个级别:上尉、中尉、少尉和准尉。以色列和智利有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五个级别;巴拿马有一、中、二级中尉,一、二、三、四级准尉,多达7个军衔,是世界上中尉军衔最多的国家。
中士中士是介于军官或准尉和士兵之间的军衔,也称为“中士”。各国的士官军衔差别很大,大多分为三四等。这三个等级通常是上士、中士和下士。一般来说,处于四级的是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一些欧美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波兰、意大利、阿根廷、秘鲁等,都有六至七级士官。目前,我国有八个士官军衔(四个军士长军衔和四个专业士官军衔)和三个士官军衔,共十一个军衔,是士官人数最多的国家。
兵兵是等级体系中最低的一级。很多时候,国家士兵的军衔被定为两三级。前苏联、东欧国家、朝鲜、蒙古、越南、古巴等国都设置了一等兵和列兵两个等级;美、英、法、意等国设置一等、二等、三等兵(或新兵)三个等级;德国、日本等国设置了四级;印度有五个等级;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荷兰、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只有一级。
编制等级
也称“岗位军衔”,是对部队每个岗位规定的军衔等级。士兵个人的军衔必须在其所担任职务的军衔范围内授予或晋升。世界各国军队一般都规定了军衔的编制,但编制范围不尽相同,有的一职一衔,有的一职数衔。英美等规定一职一衔的国家补充临时军衔制度来调整新军官的利益,而规定一职数衔的国家则以军衔幅度来调整新老军官的利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基本上是一职两衔制。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后的《军官军衔条例》,规定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为上将,其他军衔为:
郑达军区:将军兼中将;
副军区职务:中将和少将;
是军职,少将,中将;
副军职:少将、大校;
专任教师:大校、少将;
副师(旅);上校、大校;
正团级(副旅级):上校、中校;
副团职:中校、少校;
专职岗位:少校、中校;
副营长:上尉,少校;
连队职务:上尉、中尉;
副连职:中尉、上尉;
军衔:少尉,中尉。
职级和职系简介
领导/帅哥
帅,一个比帅更高的头衔,起初并不是军衔头衔,而是荣誉称号,授予本国或盟国的武装力量总司令,有时也授予王室成员和国家活动家。1569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封其弟安茹公爵为帅。
此后,从19世纪开始的三个世纪里,法国、奥地利、罗马帝国、俄罗斯等国家先后享有帅* * *称号的约有30人。
按照俄军1716年的规定,帅是俄军最高军衔。1727年,这一军衔被授予门什奇科夫公爵,帅开始成为军衔称号。后来只有前苏联、西班牙、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少数国家设置了帅的军衔。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排名。
帅是作为近代中国军队最高统帅的名字出现的。清朝末年,陆海军曾与皇帝同帅。在中华民国早期,总统是陆海军。1923年,广东政府推举孙中山为统帅。在1926中,张自称是帅。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规定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三军总司令,名称帅停用。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12年8月,国民党国防最高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决定,军委主席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司令”,指最高统帅,而非实际职务和军衔。于是,1945年9月,蒋介石在给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命令中,签署了“中国战区总司令特别将军”的头衔。
领导/帅哥
这个有声望的头衔在历史上有过两层含义:一是官职的头衔,二是军衔的头衔。
法语中的“帅”字,自古来源于德语和意大利语的“马”和“仆人”。在中世纪的法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帅是军队中的将军官职。他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战斗队形,监督警卫职责的执行,管理军队的一般事务,指挥前卫和选营。在中国,“帅”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时期。在当时,它只是一个“将军的领袖”的头衔,而不是一个正式的名称。南北朝以来,帅逐渐成为战时统一军事战役的正式名称。例如,在北周郑玄年间(公元578年),宣帝于赵文任命他的叔叔于文胜为“三月帅”,带领军队作战。隋唐五代两宋都在战时设置帅位,唐太宗李世民在继位前曾担任“西征帅”。当时大部分俊男根据其职权和分工,被冠以不同的称号,如“天下俊男骏马”、“俊男骏马”、“行军中俊男”、“行军中俊男”,其中有“全俊男”、“正俊男”、“副俊男”等军衔。晋朝在战时设立统帅,任命不同军衔的统帅负责征讨。凡有军务的都道府县,都设有总司令或总司令、副总司令,任命不同名称的司令,掌管地方行政和军权。明朝艰难之年,在枢密院下,任命帅、同治帅等各翼统帅,联合军队作战。明朝的帅权比以前少了,也只是个二三品官职。
帅这个词用来表示最高军衔,始于16世纪的法军。1559-1560,法兰西二世首次授予四位高级将领帅衔。由拿破仑一世在19世纪,法国先后有44人被授予此军衔。在法国之后,帅位被很多国家采用:16世纪的日耳曼国家,17世纪的奥地利和俄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和日本,20世纪的阿富汗、印度、泰国和朝鲜的民主人民。有些国家把帅哥分成不同的等级。帅级别最高的国家是前苏联,有苏联帅、苏联帅、主教练、帅四个级别。二战中,纳粹德国的帅分为两个级别:皇军帅和军军帅。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帅分两级:帅和二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号法律文书,有朱德、彭、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许、聂、叶等10人被授予帅衔。
有些国家还把帅哥分成不同的类别。一般分为三种:陆军帅、海军帅、空军帅;前苏联在军队中也分为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通信兵。
大将
在一些国家,军衔是高级军官中的最高级别。将军军衔最早是苏联红军定的。1940年5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将高级军官军衔改为将官,将军是陆军将领中的最高军衔,与海军司令相同。1943设置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司令后,仅在诸军兵种合成军中设置将军军衔,与诸军兵种司令属同一军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朝鲜、越南、古巴、尼加拉瓜、缅甸等国也设置了将军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5至1968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期间,也有上将军衔,10人被授予上将军衔: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小、张、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一般
许多国家授予高级军官最高军衔的头衔。General与英语中的“general”是同一个词,但在法语、德语等语言中是在general后面加一个名词或形容词而形成的。法语是“将军达米”,德语是“奥伯斯特将军”。最早的俄国将军军衔是彼得一世设立的,根据1716的陆军条例,俄国将军担任总指挥官,军衔为于帅,有权领导将军的“军事会议”。
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军事制度的发展,一些国家将将军分为若干等级。最早是美国在一战结束后授予潘兴五星上将称号,马歇尔等8人在二战期间和之后被授予五星上将称号,其中陆军4人,空军1人,海军3人。中国国民政府时期,1935年,将军分为特等、一等、二等、三等。特将,又称五星上将,只授予蒋介石1;一级上将,又称四星上将,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李宗仁、、唐生智、陈、陈绍宽等人。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军衔制度期间,将军是将官中的第二个军衔,全军共有57人被授予将军称号。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度时,法律文件规定将军分为一级上将和上将两个级别。一级将领空缺,17被授予将军称号。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不设立一级上将,将军成为解放军最高军衔称号。这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委员、总参谋长和总政治部主任的法定编制军衔,大军区的高级将领也可以被授予或晋升为上将军衔。截至1996年底,已有29名中将分三批晋升上将,使解放军新任上将总数达到46人。他们是:洪学智、刘华清、秦基伟、迟浩田、杨、赵南起、徐昕、、尤太忠、、张震、李德胜、刘振华、向寿志、万海峰、李、王海(9月1988颁奖)、张万年、于勇。、李静、、王、、丁、、戴、、、王珂、李来柱、顾山青、刘景松、曹鹏生、张泰恒、宋庆伟、顾辉、李锡林、史玉晓、李九龙(1994年6月8日提拔)、周子玉、于振武。
中将
将官中的一级军衔称号,大多数国家是将官的中级军衔,少数国家是中将的最高军衔。在大多数国家,中将是指挥官的军衔,但在一些国家,如蒙古、以色列、利比亚、索马里、比利时、瑞士、危地马拉、厄瓜多尔、乌拉圭、洪都拉斯等国,中将是国家最高军事领导人的称号,因此也是这些国家将军中的最高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期间,规定设立中将军衔为军长、兵团司令员和副司令员、大军区司令员和副司令员,有* * * 177人被授予中将军衔。目前,中将军衔可授予郑达军区、副军区和正军职;也可以授予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但目前还没有人获得专业技术中将的称号。
少将
特级军官中级别较低的头衔。世界各国的将官,有的国家以少将为最低军衔,有的国家以准将将军为最低军衔,后者是美、英、法、德、意、印、巴等国,前者是东欧国家、日本、丹麦、巴西、哥、葡等国。少将一般是指挥官和副指挥官的军衔,所以起初在一些国家被称为“指挥官”,但现在法国的少将仍然是“将军”和“师”(General dedivision)的组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期间,规定少将为大军区副司令员、军级部队司令员兼副司令员、司令员兼师长的军衔,为10年。目前规定少将军衔可以授予副大军区、副军职、正师职军官,高级专业技术军官也可以授予此衔。
旅长
一些国家将官中的最低军衔。Commodore一般是旅长的军衔,所以过去有些国家称之为“旅长”,在法语中是将“将军”和“旅”两个字合在一起而成。在英国,担任独立旅(由两个团组成)副师长或旅长的准将是将官,而相当于其他国家团级规模旅长的准将不是将官,而是特命上校。这个准将军衔是临时的。俄罗斯彼得一世时期,海军只设立了准将军衔,陆军没有。自清末西欧军衔制度引入中国以来,历届政府均未设置准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上校和少将之间设置的大校军衔,按指挥权限并不比准将轻,但外军往往将其列在准将以下,理由是最低的将官也比最高的校官高一级。
大校
几个国家中陆军军官的最高头衔。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一级衔,最初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55和1988两次实施的军衔制度中都有此称谓。拥有大校军衔称号的国家有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摩洛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为1955-1965。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时,规定可以授予司令员、副司令员、师长、副师长四级军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1988规定,大校军衔可以授予副军级、副军级、副师级、副师级五个级别的军官。1994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规定,大校军衔只授予副军级、正师级、副师级三个级别的军官。按照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规定,大校只是副师长的军衔。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没有大校军衔,有些国家不承认大校是高于上校的军衔。他们往往相当于本国的上校,名字翻译过来就是“大校”或“老上校”。
船长
上校这个词来自意大利语“列”。在古代法国步兵部队中,上校是上校的代名词。18世纪末,法国人经常把上校和上校混为一谈。在俄罗斯,上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当时人们称指挥团队为上校。1631年,上校更换了督军、团长的头衔,将担任团长的聘用军官称为上校。从1632,上校被授予新团司令员。清末军阶制度传入中国后,清政府将这一军衔命名为“全领”,即“统领”的职务军衔(“标”的指挥官,相当于现在的团长)。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将这一军衔改称“上尉”,北洋政府改称“上校”。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制度一般都有上校军衔。除了少数有大校的国家,上校是学校官员中最高的军衔。上校一般是上校军衔。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法律文件,上校也可以授予副师长军衔。
中校
校级军官的中级头衔。在17世纪,俄罗斯军队的副团长被称为中校,后来逐渐演变为副团长的头衔。在西欧国家,中校是团队指挥官上校的第一助手。1722年,俄国彼得一世在官阶表中把中校的二等官衔定为校官。苏联红军在1935实行军衔制度时,校官只有上校和少校两级,直到1939才增加了中校。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制度中都没有中校的军衔称谓,一般都是中校或者营长的军衔。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现有的法规,中校可以授予团级、副团级、营级三级指挥军官,以及担任高、中、初级各专业技术职务的军官。
主要的
该词来源于“大”、“地位更高”、“年长”等拉丁语词汇,是一个古老的军事术语。400多年前,西班牙军队首次使用major作为军衔称号。军事术语“少校”在16世纪传入德国。起初,它只是作为对担任某些职务的人的称呼。例如,“少校”一词与“城市”一词连用时,表示城市事务的管理者,与“钥匙”一词连用时,表示负责开关要塞大门的人。日后德国建立常备军时,以少校作为军衔称号。1698年,俄罗斯为新兵团指挥官和在俄军服役的外国人设立了少校军衔。13年后,也开始在彼得一世建立的正规军中设置这一军衔,在18世纪-19世纪,俄国曾将小校区分为一级专业和二级专业两个等级,还将专业与岗位相匹配,以表示固定的职务,如“基地专业”和“警卫专业”。
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制度中都有一个少校,是校官中军衔最低的。一般是副营长军衔,有的国家还规定特种部队营长或连长军衔。
高级上尉
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chief”来源于“军官”。船长的头衔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法国。当时是独立军区首长的头衔,地位显赫。后来,大为这个词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从1558开始,连长叫大伟,军长叫大伟科长。在俄国,船长的头衔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鲍里斯·戈东诺夫时期。人们把外国雇佣兵的队长称为队长。从1647,上尉作为一级军衔称号授予新团连长。到18世纪初,正规军的所有连长都享有上尉称号。目前,世界上只有东欧国家和越南、朝鲜、尼加拉瓜、阿富汗等少数国家设置了上尉军衔。二战结束前,日本下级军官中军衔最高的被称为大尉,但他们没有上尉。大伟是中尉军衔以上的军官,翻译成中文应该叫上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期间,军衔为上尉,是上尉军衔军官中的最高军衔,授予副上校、营长、副营长、连长。1988实施的新军衔制度不再设置此军衔。
船长
这个词来自拉丁语“首领”,是最古老的军事术语。西方军队最早的组织形式是连队,每个连队由一名上尉指挥。那时候,队长是一个职称。在德语中,上尉和连长是同一个词(Hauptmann)。这个词是“头”和“人”的组合,意思是地位显赫的人。在过去,它通常被用作领导者或指挥官的头衔。后来,上尉逐渐演变为连长的军衔称谓。当今世界,凡是实行军衔制度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有上尉军衔。在大多数没有上尉的国家,上尉是下级军官中的最高级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上尉军衔是副营长、连长、副连长,硕士毕业可以直接拿到这个军衔。
助理人员
这个词来自法语“代理人”和“代理人”。上尉作为一个军事头衔,最早出现在法国。1444年,法军把担任副队长的领导称为中尉,到15年底,中尉变成了副连长的名字。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尉成为法国和其他西欧国家陆军和海军的称号。17世纪中期,俄军在新团中设置中尉军衔。起初是授予步兵连和骑兵连的副连长,后来中尉被任命为连长。现在世界各国的军衔制度都有中尉军衔,一般是副连长军衔。在一些国家,中尉分为一级中尉和二级中尉。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尉军衔为连长、副连长、排长等初级军官。大学毕业的士兵可以直接获得中尉军衔。
少尉
这个词来源于法语单词“代表”,是古代法语对步兵和骑兵部队中举旗军官的称呼。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少尉被确定为法国最低级军官的军衔称号。在德国,大约在65,438+0,500年前,人们用这个从法国继承下来的词来称呼一些军队首领或其他公务员的代表。大约18世纪后,军队中级别最低的军官被称为少尉。在俄罗斯,少尉军衔是在1703彼得一世时期设定的,并在1722颁布的官衔表中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一直沿用到1917。目前,少尉是大多数国家中尉军衔军官中最低的军衔头衔。在少数国家有两种情况少尉不是下级军官的最低军衔。首先,没有少尉军衔,中尉是低级军官的最低军衔,如蒙古、波兰和罗马尼亚的男军官。然后将准尉纳入初级军官军衔,准尉为最低军衔,如阿富汗、土耳其、阿根廷、智利等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尉军衔,一般授予担任排长职务的,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担任军官职务的,或者经过短期训练由士兵直接晋升为基层军官的。
一级准尉
这个词的词源来自古斯拉夫词“气”。1649年,俄军首次称旗手为准尉。旗手通常是从最勇敢、最强壮和经过战斗考验的士兵中挑选和任命的。彼得一世建立正规军时,在1712年正式确立准尉军衔,作为步兵和骑兵中的最低军衔。在1722的官衔表中,准尉分为两个等级,“下级准尉”计入中士军衔,准尉计入初级军官军衔。准尉是一个特殊的军衔,准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统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的国家设置,有的国家不设置,两者比例大致为4:6;第二,有准尉的国家对准尉的地位有不同的规定,有的列入初级军官军衔,有的列入中士军衔,有的列为军官和中士之间的独立军衔。三是不同国家对准尉进行分级,分级人数不一。阿尔及利亚分为两级,印度分为三级,美国分为四级,玻利维亚分为五级,前捷克斯洛伐克分为六级。军衔传入中国后,清政府规定设立准尉军衔,称为“编外官”;辛亥革命后,民国历届政府也规定要设置这一称谓。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采用清朝名称,北洋政府改称“准下级官”,国民政府称之为“准中尉”、“准助理”,明文规定不计入官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军衔制度时期,立法文件中没有设立准尉的规定,但实际上授予了准尉军衔。最多时全军有11万多人。准尉当时是副排长,是干部但不是军官,在部队内部被称为“预备役军官”。1988年,解放军重新实行军衔制度,准尉不纳入军衔等级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准尉的工作由少尉、军士长或文职人员担任。
一级准尉
在一些国家,军衔比军官低,比士官高。仅在少数国家,如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度时,首次设立了这个军衔,这是士兵中最高的军衔称号。士官军衔分为军士长和专业士官两类。它们是相对独立和平行的系统,在层级上没有相互隶属和递进关系。按照兵役的性质,士官属于志愿兵的范围,服役期比义务兵长。退出现役后,可以享受转业待遇,由当地政府负责安排工作。符合条件的也可以退伍或复员。有的国家称士官为士官,有的国家称其为“士官”,称呼不同,但地位相似,都处于军官和士官之间的一个军衔。
军士长
某些国家军士或士官军衔中的最高军衔。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匈牙利、卢森堡、秘鲁、智利、委内瑞拉等很多国家都有这个称号,有些国家还把军士长分为几个等级。比如美国的军士长包括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此外还有各级军事部门、军事院校和部队的总军士长,是各单位士兵的总领导,地位很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士长军衔授予经过军事院校训练并被任命为基层行政或者专业技术负责人的士兵。从4月1993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的决定起,军士长分为四级,第一级为初级,可以根据服役年限逐级晋升。一级晋升二级、二级晋升三级的期限分别为4年,三级晋升四级的期限为5年。
专业军士〔中国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军衔的一个头衔。《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规定,服现役五年以上,自愿继续服现役,经批准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士兵,授予职业士官军衔。专业士官分为四级:一级专业士官、二级专业士官、三级专业士官、四级专业士官。专业军士〔中国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