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手抄报

良渚文化的代表遗址是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分布最密集的遗址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和东部。这个文化遗址最大的特点就是出土的玉器。墓葬中出土的玉器有玉器、阀门、冠形器皿、玉镯、圆柱形玉器等。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物中心位于杭西北的平遥镇,其核心位于古城“矾山、焦墨山、关晖山,11坝”全在平遥。1936发现的良渚遗址,其实是余杭县良渚、平遥、安溪镇之间众多遗址的总称,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良渚文化是根据1959年的考古实践命名的。场地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良渚古城遗址是早期人类城市文明的范例,证明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稻作农业在良渚文化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广泛使用石犁和镰刀。良渚文化的手工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制玉、制陶、木工、竹编、丝麻纺织等。特别是玉器的数量、品种和雕刻的精美程度,达到了史前玉器的顶峰。玉器的装饰主题是神的动物面孔,这是良渚先民的体现和信仰,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也有许多雕刻符号,在形式上接近商周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折叠文化命名为1936,石鑫在良渚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1938年,良渚二区-杭县黑陶遗址初步报告公布。石鑫成为良渚遗址的第一个发现者,也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