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哪个民族敖包的起源和习俗?
敖包是哪个民族的?
祭祀敖包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每年农历五月的12和13是牧民祭拜敖包的日子。但由于不同地区蒙古族牧民的风俗习惯不同,祭祀敖包的形式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在农历五六月,有的地方在七八月。有的人一旗一苏木供奉,有的苏木几旗联合供奉。
祭敖包的起源与习俗
祭祀敖包的起源没有证据可以考证。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传说。很久以前,蒙古牧民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人们的葬礼从来都是天葬。尸体被放在木制的“乐车乐”上,在草原上漫无目的地行驶。每当尸体倒下,它们就被自然地埋在露天。因为牧民思念亲人,所以每年都要到亲人安葬的地方哀悼。
但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埋葬的地方呢?所以,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埋葬亲人的时候,随身带一只驼羔,在埋葬地点放出驼羔的一部分血。第二年,带着骆驼小羊的妈妈或者两岁的骆驼小羊,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寻找。如果在某地发现了骆驼或驼羔,那就是埋葬亲人的地方。这个时候,牧羊人要放几块石头或者拜几把土,给自己的亲人献祭,寻求他们的祝福。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敖包形成了。
敖包蒙古族祭祀天、地、日、月、自然的节日是在水草丰美的山岗上举行的。每家每户都带着自己的儿女,带着一盘好菜或好菜,聚集在被尊为“圣树”的敖包周围,焚香点蜡烛,每人在树上绑一条布条(主要是白色的),然后在敖包上捧一个石堆,再把从家里带来的食物扛过去。在长辈的带领下,他们围着敖包念经、唱歌,同时不断向上撒食物。三圈之后,所有参与者,无论老幼,都向敖包跪拜磕头,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牲畜兴旺。仪式结束后,传统的蒙古族民间娱乐活动,如赛马、摔跤和射箭,以及宰羊烹肉、载歌载舞。然后全村男女老少坐在一起,吃烧烤,喝奶酒,一起庆祝节日。
敖包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山丘上。多用石头堆起来,有的用柳条围起来,用沙子填起来。一般来说,它有一个圆形或圆顶方形底座。插若干条幅或树枝,上面挂各种经幡或绸带。有的粮食放在袋子里,有的放弓箭,有的埋在佛像里。敖包大小不一,数量不一。一般来说,大部分是单个个体,但也有7个或13个并排组成敖包群,中间的主敖包比两边(或周围)的大。敖包建成后,附近的居民每年都会来这里祭拜,祈求人畜兴旺。
祭祀敖包的祭祀习俗
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祀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人民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祀敖包历史遗迹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
祭祀敖包是蒙古族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每年都在水草丰美的季节举行。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一个地势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区,用石头垒起一个圆形的实心塔,顶端竖起一根长杆,杆上有经条或动物毛角。届时将祭出煮熟的牛羊肉,主持人会做一个祈祷,男女老少一起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后,经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敖包节是蒙古族为纪念出生地埃尔贡山区而形成的,表达了对祖先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是萨满教最重要的仪式,现在已经演变成一年一度的节日。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灯泡”,汉语意为“堆子”。敖包是用石头砌成的,堆着泥土。大多建在山顶和丘陵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看起来像烽火台。《中国民族风俗志·第九卷》说:“鄂博无处不在...它是圆形的,顶部插着一面旗帜,上面埋着哈达。食物有五种,银子也算在内。每年都要祭祀。”
在牧民眼中,敖包象征着神在他处,代代相传。以前内蒙古的各种盟旗、苏木、寺庙都有自己的公敖包,富裕家庭也建几个敖包,每个敖包都有自己的名字。阮奎生《蒙古吉林风俗札记》说:“香山墓上若铺石,则挂帛祈福,报名游戏,则植木桌,名曰‘鄂博’。过之者,必不敢犯罪。”敖包是蒙古牧羊人的圣物。
起初敖包是部落建造的。每当人们出门远行,无论经过哪里,都会下马向敖包顶礼膜拜,祈求平安。我们需要给敖包加点石头或者土,然后马上过马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的传播,到了清代,就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敖包节的习俗。祭祀通常在农历五月中旬至七八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