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如何谈论历史人物

第一,带人带物

这是历史课讲授历史人物活动的主要方式。因为中学历史教材是通史体裁,这种方法可以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反映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中人物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以物带人。

历史上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既有积极推动历史进步的杰出人物,也有阻碍历史进步的反动人物。教师要考虑各种历史事件中谁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应该突出哪些,应该起到什么样的教育作用。比如《中国历史》第四卷关于毛泽东同志赴渝谈判的问题,必须涉及的历史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蒋介石、张治中等人。在前三个人当中,王若飞同志只是时间问题,重点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蒋介石和张治中。在前三个人中,王若飞同志只是时间问题,重点是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在这两个历史人物中,应该突出毛泽东同志,因为他是双方谈判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之一。而且以他为首的中国所代表的活动,与中国4亿人民的未来命运,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当我们谈到周恩来同志时,我们应该强调他是毛泽东同志最亲密、最得力的助手。后两者,重点在于蒋介石假和谈,真备战,勾结美帝国主义,掩盖其备战,或把发动内战的罪责推到中国身上的险恶用心。至于张治中先生,要让学生知道,他是中国的老朋友,愿意为实现国共合作而努力。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有很多“以事领人”这样的内容。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学习。一方面认真考虑谁应该突出什么思想和活动,才能把这一段教材讲透彻;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这些人物思想活动中的教育因素。不要因为学习和研究不够而放弃这些人的重要思想和活动,而把历史变成枯燥空洞的结论;不要把重要人物的重要思想和活动留在这个历史事实中,只为了“思想教育”而去谈其他的思想和活动;更不用说次要人物的活动了;更别说过多谈论次要人物的活动了。一般来说,一切都要从教材的中心思想出发。

第二,随身带东西

虽然,总的来说,历史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物带人,但如果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与这个历史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用“以物带人”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陈胜、光武、项羽、刘邦等人物,世界历史上的马肯、恩格斯、列宁等人物,都可以这样说;文化史上也有很多人物。比如孔子、屈原、华佗、张仲景、张衡、王充也可以这样说,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只要教材中的人物比例恰当,材料典型精炼,教学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多使用这种方法。比如《中国通史》第一卷的“商鞅变法”,本来就是要把物带给人的,但我在教学中用了“把物带给人”的方法。

我基本上是按照《史记·商君传》的内容来描述的,我告诉你,秦国落后于东方各大国,各国都瞧不起秦国。秦孝公渴望获得力量,于是写信寻求人才。我谈到商鞅的秦国之行和他与的几次谈话。秦孝公第一次打了个盹,下定了决心。到了第四次,商鞅提出了使秦国富强的方法。秦孝公只和他谈了几天。还讲了变法未实现前与贵族的争论,商鞅的“筑树为信”。我讲了第一次变法的内容和变法后公子所犯的罪与罚;人民从“三年”走向“十年大欢喜”。商鞅在第一次变法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了彻底的变法,抛弃了雷区,开辟了一条新路。支持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贵族处死商鞅。最后指出,商鞅虽被贵族所杀,但旧法不可重演,贵族的影响在变法过程中被打垮,封建地主的经济地位得到巩固。商鞅变法后,秦国变得富强,为日后秦国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有趣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堂秩序和氛围也很好。后来把这个班和其他没有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班级比较时,发现这种教学方法的新知识遗忘率较低,而通常的“砸知识”方法所教授的新知识遗忘率其实较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但是,在讲授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一定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洪流中讲时代和英雄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历史人物。如果孤立地谈论历史人物,不仅不能说明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还会让青少年难以理解这些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会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以理想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

2.注意历史情节。不管人怎么带东西,怎么带东西,都要以叙述法为主,讲解法为辅来教。在叙述过程中,要注意典型情节突出重点,争取最佳教学效果。例如,在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到重庆进行谈判。这是当时影响中外的一件大事。Xi事变后,蒋介石对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所采取的恶毒策略,是全世界都知道的。这时,他突然三次邀请毛泽东同志来渝谈判。他去不去?为了争取国内和平的一切可能机会,为了争取和教育人民,中共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自己的领导人到重庆谈判。这是党中央利国利民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有一定的风险。如果范文澜夫妇赶到延安机场劝说毛泽东同志不要去重庆,当毛泽东同志到达重庆机场时,重庆的女工们流着激动的眼泪迎接她们的领袖和当年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一些国民党元老,学生们就会被这种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所感染,加深对党的认识,为他们的领袖在谈判中取得胜利而感到高兴和自豪;带着自己领导的安全呼吸,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极其重要。而不是说这个,只是照本宣科的说,虽然这些人物也按时出场了,但是教学效果会很一般。

3.恰当地引用当时历史人物的语言,讲述当时的具体行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比如在《中国历史》第四卷中讲到毛泽东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亲自指挥西北野战军粉碎蒋介石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并主动撤出延安时,是这样说的:“临行前,毛泽东同志做了一切安排,叫身边的警卫把窑洞收拾干净,把书整理好,说:“让他们(指胡宗南的官兵)看看我们在读什么书,”这时,侍卫报告:“胡宗南大军已到城门口。”当大家都在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危担忧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仍然沉着地走出山洞,对身边的同志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各走各的路。他走自己的路,我走我的路。之后,他们开始带领同志们向陕北转移...“通过这次谈话,学生们将具体地认识到这不是一次逃避,而是一次有计划的撤退。而且,他们会为毛泽东同志超人的军事勇气而高兴,也会满怀胜利的信心学习下面的内容。

4.注意历史人物的服装和发型特点。这非常有利于“活”历史人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闯王进京时,我在《中国历史》第二卷中对他的描述是“李闯王头戴毡帽,身穿蓝布箭服”。学生们一听,就觉得这是一个威武硬朗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又如,学生仅仅因为发型的不同,就可以想象出明清人物的特点。

5.在叙述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叙述方法,展示图片、照片等直观教具。这有利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比如“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结合课本内容展示华盛顿和康华里向华盛顿投降的照片,是非常有益的。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要注意图片和照片的选择,而不是缺少。在一节课的重点部分没有图片和照片的情况下,次要部分有照片,不能使用。还要考虑到一节课用的图片和照片的数量,一次一张,会让学生眼花缭乱,淡化关键部位的印刷角度。无论选择什么,选择多少,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自己的教学目的。

总之,要通过历史人物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高尚道德和情操的教育,使学生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勇于追求真理,树立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