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俄罗斯的硬核雕塑。
这是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战役的意义在这里就不用我多说了。Mamayev哨所内和周围的战斗持续了几个月,成千上万的人死在这里。建造大型纪念雕像也是合适的。苏联/俄罗斯的大型雕像通常位于河岸或高地上,以配合环境,放大其视觉效果。
乌克兰基辅也有一个硬核,位于第聂伯河西岸高地,朝东。1941年9月,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役发生在第聂伯河以东,苏军在战斗中损失60多万。但由于基辅之战牵制了大量德军,后来人们认为如果不打基辅,德军可能很快就会拿下莫斯科。从这个角度来看,莫斯科应该感谢基辅。
结合下面的军旅雕塑也很震撼。游客可以从雕像底座乘电梯直达“祖国母亲”的肩膀,欣赏基辅和第聂伯河的风光。不过乌克兰对这个雕像有点反感。自雕像完成后,它就被昵称为“勃列日涅夫的母亲”(雕像完成于勃列日涅夫后期),至今仍有人对“祖国母亲”手持刻有苏联国徽的盾牌感到不安。
伏尔加格勒和基辅的祖国雕像,连同基座一起,高90-100米,超过了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苏维埃俄罗斯有建造超大型雕像的爱好,比如1930年代设计的莫斯科苏维埃宫,整体高度415米,上面的列宁雕像高75米。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缺钱、缺技术、缺热情——基础打好了,后来就没建。
大的太费钱了,就建个小点的,比如下面的“水兵”,建在塞瓦斯托波尔。苏德战争期间,这座城市与纳粹浴血奋战了半年终于沦陷,后来被授予“英雄城市”的称号。水兵战士雕像高41米,建造过程曲折。它建于苏联末期。苏联解体后,不打算再建了。后来市民热情高涨,终于在2007年继续修建。现在也是地标建筑了。不过,把这两座雕像分别称为一个穿着灯笼裤、佩戴海军丝带的水手和一个戴着头盔的士兵有点不准确。
看不清雕像?看看这个:
塞瓦斯托波尔到处都是战争雕塑和明火,因为除了1942,1854-1855年这里也发生过非常惨烈的攻城战。打架靠年轻人。下面这个雕塑是用来纪念年轻的普通士兵的,名字叫“青年团员”。
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普通士兵的雕塑。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在莫斯科南部的卡卢加拍摄的。那是一名空降兵。这座士兵雕像打扮得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联空降兵,或许是为了纪念阿富汗战争。
电影《莫斯科之战》中,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的学生被临时抽调来填补莫斯科防线的缺口,连续战斗数日后全部死亡。这个片段是基于真实的战争案例。后来,在他们当年战斗的地方建了一座纪念碑,纪念这些无畏勇敢的英雄。
莫斯科周边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存在,原名斯特列尔科夫卡,现在属于朱可夫城。在这个无名的村庄里,朱可夫诞生了。现在在朱可夫建了一个小博物馆来纪念这个名人,于是就有了朱可夫的半身像。
但是上面的雕像好像没有红场入口附近的朱可夫雕塑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下面这座雕像是苏联解体后塑造的。在苏联时期,由于政治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大部分老军队领导对他有点不满,朱可夫的地位也不算太高。苏联解体前后,旧的军队领导人大多去世,最高领袖的原始偶像基本上也就完了。需要一个人物来代表20世纪的俄罗斯,于是朱可夫的历史地位陡然上升。这座雕像是根据1945年6月红场胜利阅兵时朱可夫身穿制服的白马的样子制作的。那一刻,朱可夫达到了军事荣耀的巅峰。这个他的雕像本来是打算放在红场的,因为红场和克里姆林宫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能随意改动,所以改成立在红场北侧的外面。
其实红场是有人物雕塑的,但苏联时期没有。1818年,米恩和博·扎尔斯基的雕像建在红场东侧,后来移至南侧的巴西勒阿森松岛大教堂前。每次阅兵,滚滚铁流都从这两个人身边经过。他们最大的功绩是在1612年从波兰人手中夺回了莫斯科。1818年俄国打败拿破仑后不久,米宁和博扎尔斯基的民族主义象征意味深长。
看一些平时不容易看到的雕塑。下面的雕塑是切尔诺贝利的消防员雕塑。消防队员在这次核事故中损失惨重。无论在哪里,他们都是战斗在第一线的英雄,值得尊重和纪念。
消防员的雕塑位于切尔诺贝利市。这座雕塑背后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那里发生了爆炸。该雕塑建立于2006年,但似乎与苏联时期的雕塑风格大相径庭。由于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没剩多少,还加了一点点现代主义。
维也纳爱建雕塑和纪念碑,这个习惯一直带进了坟墓。但是墓地雕塑的表现一般不会那么硬核,会比较文艺。下面的雕塑是苏联著名演员吉洪诺夫,位于莫斯科新圣徒公墓他的坟墓旁边。对于中国人来说,吉洪诺夫扮演的最熟悉的角色应该是《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中的斯蒂格利茨上校,其次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公爵。他还在电影《白梁黑耳》里演过一个角色,不过这部电影我没看过。斯蒂利茨上校在十年未见的咖啡馆里凝视妻子的镜头,被选为索契冬奥会前俄罗斯国家形象宣传片。
注意吉洪诺夫雕像背后的浮雕,好像是在表达什么,或者是基于一个著名的油画雕塑,似乎没有经过解读。
连壮烈牺牲都很有诗意:卓娅·科斯莫德米扬斯卡娅的坟墓雕塑。她的弟弟舒拉和母亲刘伯福就葬在附近。
有时候,雕塑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你觉得有什么东西可以表达你的情绪,它就直接变成了雕塑,比如这个:
克拉马托尔斯克(Kramatorsk)位于乌克兰顿涅茨克,东乌克兰的冲突首先从这里开始。这种火炮好像是二战时期的苏联火炮,火炮底座上的文字是“英雄万岁”的意思。在前苏联欧洲部分地区自驾游时,路边经常会出现一个炮管,有时是重炮,有时是T-34坦克,作为纪念碑。现在这些地区都是经历过多次战争,被鲜血浸透的地方。
不过,说俄罗斯的每一座雕像都很漂亮,也是夸张的说法。全世界都不缺丑陋的雕像,俄罗斯也不能幸免。比如,这座位于莫斯科河边的雕像名叫“彼得一世下海”,但莫斯科市民认为它像给塞壬施了魔法一样丑陋,给它起了很多绰号,比如“终结者”,有人称它为“格列佛”,还有人说它是根据纪念哥伦布发现西方新大陆500周年的雕像复制的。总之莫斯科人不喜欢,多次提出要拆掉。但创作者Tsereteli在政界的影响力很广,所以它还会长期存在——对了,这座雕像建于1990年代中期,高98米,和伏尔加格勒的《有剑的祖国》差不多,但艺术水平完全在两个不同的层次。
P.S .彼得大帝非常痛恨莫斯科,于1713年迁都圣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