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贡茶历史渊源详解

到了宋代,武夷岩茶由于地方官的竞争,名气越来越大,已经悄然进入京都皇室,但元明时期仍有生产。

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浙江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监督将数公斤“石乳”茶送进宫中,深得皇帝宠爱。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高星命崇安县令亲自监管贡茶,说“年贡二十斤,采摘者八十。”大德五年(公元1301),喜子高久竹出任邵武道总管,到武夷山监制贡茶。第二年,即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河第四溪平坂创办皇家焙茶局,称“皇家茶园”。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朝廷贡品。每年都要做成龙珠饼,沿驿站送到大都(今北京)。当时皇家茶园的建筑雄伟华丽,完全按照皇家的规格设计建造。进了仁风门,面对的是拜殿(又称“第一泉”殿),还有青神殿、四经殿、烤汤芳、宴嘉亭、一机阁、浮光阁、碧云桥。还有通仙井,上面盖着龙亭,叫通仙阁。“它非常壮观。”

皇家茶园有场官和工人。校官负责年度贡品。后来贡制扩大,采茶制茶的农民增加到250人,采茶360斤,制饼五千块。泰在位第三年(公元1326年),崇安县令张瑞本在御茶园左右两侧各建一大匾。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经理在通仙景岸边建了一个五尺高的平台,称为“寿山台”,山上还建了一座寿山寺供奉茶神。每年的惊蛰日,御茶园的官员们都要和贤成等人一起,亲自登上平台,号召祭祀茶神。悼词说:“唯神,化机无声运,地钟和谐,品灵芽,第一泉绝,石乳香,龙组可口,千百年来奉献人间!子二神功作祭。”祭祀结束后,奴隶们敲响金鼓,鞭炮齐鸣,红烛高燃,茶家人聚在台下。齐声喊道:“茶芽!茶芽!”响彻山谷,回荡不休。在山野回荡的喊叫声中,通贤井的井水缓缓溢出,十分诡异。有人解释说当时已经是休克了,地面温度热。再加上祭祀茶神时,火冒烟发热,地温升高,井水逐渐溢出。这是一种可能的现象。“茶神赏茶,井水溢”这种说法只是增加了一种神奇的色彩,并不迷信,也无可厚非。茶农把通贤井的井水称为“胡来泉”。

武夷贡茶兴盛于元代。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全国各地的产茶地区按规定的年贡送往北京,并将福建建宁(武夷山当时属于建宁府)捐赠的‘茶叶’定为上品。茶名有四种:探春、仙春、惜春、子尊,并下令不得卷成“大小龙组”,按新制作方法转为芽茶进贡。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因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萎,茶业衰落,武夷岩茶免贡。皇家茶园前后经历了255年。它的兴衰引起了后人的一声长叹。编纂《武夷山志》的阿清朝人董天公在《贡茶情怀》中写道:“武夷粟芽采献天庭,火分一两,春为初;谷源无与伦比,北苑敢夸。公自乐,千古必污。”取悦皇帝的皇家茶园精制贡茶,源于北宋蔡襄(端明寺学士),造成茶农负担,理应受到批判。但由于御茶园对贡茶的精心栽培和精心制作,武夷岩茶品质优良,影响巨大,在茶坛独树一帜,在建州独占鳌头。受到世人的青睐,得到皇帝的肯定,进一步确认了武夷岩茶正统的崇高地位,其客观功绩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