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勋爵在历史上是什么地位?依据是什么?

1644年清军入关后,阿齐格、吴三桂、多多等人率军追击农民军,不久多多攻占南京,消灭弘光政权,占领江南。到顺治七年(1650),除云南、福建反清势力外,全国基本统一。面对辽阔的疆域,仅靠满人治理显然是不行的。当时清初官员的来源主要有四种:满人、随满人入关的汉族官员、前明留任的官员和前明取得功名的科举考试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于成龙,从昔日明朝的进贡学生,逐渐成长为两江总督。

于成龙出生在山西永宁,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吕梁市房山区。于成龙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玉潭是明朝的一名官员。到了于成龙的父亲,余士煌这一代,他的家世逐渐没落,余士煌只是一个九品官。虽然家庭背景在下降,但成龙的家教还是很严格的。

虽然于成龙天资聪颖,但科举之路却相当坎坷。崇祯十二年(1639),22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只考了个副榜。直到清顺治八年(1651),35岁的于成龙在乡试后的中考中没有成功。后来由于于成龙的大哥于化龙早亡,父亲余士煌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而于成龙又被家人累着,就没有再参加乡试。

于成龙的父亲余世煌死后,于成龙参加了顺治十八年(1661)的选官考试,最后被任命为雒城知府。虽然只是一份七品的工作,但已经44岁的于成龙终于步入了仕途。

得知于成龙的任命后,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反对他上任。由于罗城地处偏僻,瘟疫盛行,民风彪悍。然而,尽管亲朋好友劝阻,于成龙还是离开了妻子和孩子,收拾行李,踏上了旅途。

到达罗城后,环境的艰苦超出了于成龙的想象。县衙不过是几间破旧的茅草屋,于成龙平时只好住在关帝庙里。其中,于成龙的一名随行人员死于瘴气,而其他人则心有余悸,纷纷离开于成龙。

顺其自然。于成龙接受了挑战,决心改变洛城的面貌。于成龙在雒城扎下了根,在那里做了七年的县令。7年多来,在成龙的治理下,罗城治安良好,民生得到极大改善,成为广西的模范县。

于成龙的顶头上司,两广总督金光祖,可以说是一生中的贵人。金光祖是一个非常爱才的官员。他非常欣赏成龙的才华。康熙六年(1667),金光祖以“出类拔萃”为由,向时任两广总督的卢兴祖推荐于成龙。所谓不凡,故名不可思议,是政绩卓著,才华出众的官员。

于是,这一年,于成龙作为广西唯一一名优秀的,被提拔到贺州周知。按照清朝的官制,知州是以五品之阶。就这样,50岁的于成龙用了7年时间,凭着自己的努力,升到了第三级。

于成龙接管的贺州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人口只有100多,但赋税很重。于成龙执政后,大力革新旧布,号召民众开垦土地,创造性地推出了借牛赠种奖励农耕的措施。很快,人口和耕地反弹,社会经济发展。

由于于成龙在河州的出色表现,康熙八年(1669),于成龙升任黄州府同知,同知为知府副职,秩为正五。两年后,于成龙的军衔被提升了一级。于成龙在黄州任同治期间,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工作。当时他扎根麻城,亲自走访百姓,获得第一手材料,破获了许多大案要案,严惩了一大批贼匪,对土匪起到了震慑作用。

于成龙早年在科举考试中屡遭挫折,但进入仕途后,他多次受到上司的赏识。如前所述,他主政罗城郡时,受到上司金光祖的赏识,被提拔为州知府。康熙十二年(1673),于成龙受到湖广总督张朝珍的青睐,升任福建建宁知府。他的军衔是从四品,但很快就被临时调任武昌知府。由于吴三桂军队进攻湖南,于成龙奉命修建浮桥,以方便清军渡江。然而,浮桥被洪水摧毁,所以于成龙被定罪和解雇。此后,因投降叛军刘而被复职。后来,于成龙被任命为黄州知府。

康熙十七年(1678),61岁的于成龙被任命为福建按察使,这是一个三品的职位。次年,于成龙因其突出的政绩被福建巡抚姚启胜、巡抚吴兴祚授予“优秀”,这也是于成龙在仕途上第三次被授予优秀。不久,于成龙升任福建国务大臣,排名第一。

此时,62岁的于成龙年老体衰,多次想隐退,但都得不到朝廷的许可。此后,于成龙历任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67岁的于成龙积劳成疾去世。

于成龙去世前是两江总督,总督军衔一般为正。但康熙二十年,康熙帝任命于成龙为两江总督时,又加了兵部尚书的头衔,使于成龙两江总督升格为部属。

于成龙当官20多年,从正七品知府到一品知府。他勤政爱民,生活清廉。他是一个没有家人的官员。44岁那年,他一个人出去做官。因为安葬了母亲,他64岁才回家。他20年没见家人,过了两年就精疲力尽了。于成龙一生克己奉公,两袖清风,是世界上第一个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