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爷爷奶奶讲解放故事。

听听爷爷关于过去的故事

——听老兵董追忆革命生活。

导读:我从小就经常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上了大学后也亲眼听过这样难忘的革命故事。这一天,伴随着端午飘香的细雨,我随学校写作组来到兰州军区小南门退伍老兵之家采访老兵。在呈现了几个小节目之后,我们的采访正式开始了。我的采访对象是87岁的爷爷董,原安康军区副政委。董爷爷1938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三等解放勋章和独立荣誉勋章。采访一开始,老人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自己参加过的战斗。是采访,但更像是听爷爷讲那段往事。我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抗日战争中最伟大的小兵

董爷爷家在河北。因为父亲做过生意,家里生活还算宽裕,有学习能力。他在保定上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当时学校规定数学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要保送高中理科,董爷爷以93.5分成为全校仅有的三个幸运学生之一。然而,就在他们欢天喜地踏进高中大门的时候,“日本鬼子交了学费,一天不上课就来了。”18岁,被招入抗战学院,开始军旅生涯。但说到学习,董爷爷还是充满自豪:“因为文化水平高,一到部队就当了文化干事,教战士学文化。建国后,我在酒泉基地担任计算主任,数学技能派上了用场。”毫不夸张地说,爷爷是个有才华的学生。但是,在那个侵略者闯入我国横行的年代,在广袤的中国,一张安稳的书桌都放不下。读书上学,这些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却是爷爷未了的心愿。

最难忘的记忆

董爷爷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他讲百团大战,上党战役,平汉战役,淮海战役,渡江,直到解放济南重庆成都。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头脑依然清晰,甚至对战争的年份、地点、军队编号都记得很清楚。战斗了半辈子,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已经溶进了这些战斗的记忆里。我爷爷对我问题的回答总是关于战争。

最难忘的经历——抗日战争

1942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连续三年的干旱使根据地的生活陷入困境。每个人每天只吃四两粒食物。饿了就把野菜煮成粥充饥。“生活艰难,战争更残酷。”日军对太行山进行大扫荡,董爷爷的营跟随司令部,承担了掩护司令部的任务。一次突破,敌人从四个县横扫我军,四五架敌机连续轰炸扫射。危急关头,左权参谋长亲自指挥指挥部撤退。董爷爷路过左权参谋长,左权参谋长也指示他跑到安全的地方。刚跑了100多米,敌人的炮弹就打中了左参谋长。“我亲眼看到左权将军死在山西省辽县衙门口后山上。”说到这里,老人眼圈红了,声音颤抖。他顿了顿,平静下来,接着说:“离包围圈还有200米,左将军却没有走。”我问爷爷:“你害怕吗?”“不怕!”声音坚定有力。“当我们开始战斗时,我们并不害怕。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对付敌人,特别是在我们打胜仗后士气高涨的时候。”至今我还能看到爷爷说话时的表情。他让我看到了军人的坚定信念和铮铮铁骨。

最自豪的战斗——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进行得很顺利。先是阎锡山主力在上党战役中全军覆没,接着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平汉路上溃败。为了支援李先念的部队,他三次出陇海,解放了陇海线沿线的大部分县市,然后挺进大别山。我军的接连胜利迫使敌人投降撤退。说到打胜仗,董爷爷兴高采烈,不时攥紧拳头。

最让这位老战士自豪的是他参加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战役由指挥,由刘、邓率领的二野与陈毅、粟裕率领的三野联合打击敌人。整个战役历时三个多月,我军以60万之众打败了国民党80万大军。“敌人有飞机掩护、优越的武器和现代化的装备。我们成立的时候,用的是土枪土炮,还有矛枪大刀。我们之所以能够胜利,根本原因是毛主席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命令。‘寻找机会,钻漏洞,利用地形埋伏’;平-关平的胜利是靠伏击赢得的。当我们夜间突袭时,敌人的轰炸机将无法发挥作用。”说到围攻徐州的敌人,董爷爷激动地用手比划着,不时发出笑声。从他的表情中,我看不出战争的残酷,但我内心充满了胜利的喜悦,饱经战乱的脸上挂满了沾沾自喜的笑容。

最快乐的记忆——庆祝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军人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参加每一场战斗,接连打赢一系列战役。爷爷告诉我,每次打胜仗,他都会召开表彰会,表彰战斗中表现突出的勇士。庆祝是当时战士们最开心的事。

在我的要求下,董爷爷还唱了当年的革命歌曲《革命军人处处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乡亲们,乡亲们,快上战场……”。歌词记不清了,我来帮他们。我们老少边唱边聊,帮爷爷重温快乐的时光。

最令人惋惜的眼泪——战友的牺牲

董爷爷最好的战友都在战斗中牺牲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打起来更难。”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人反复背诵这句话。“战争没有前线和后方,到处都是敌机轰炸。打仗就要有牺牲。我在机关呆久了,和敌人搏斗的机会不多。我的战友牺牲了。”爷爷的战友为我们赢得了胜利,却没能看到胜利,成了爷爷一生最大的遗憾。

最幸福的记忆——献身国防

新中国成立后,董爷爷参加了解放西南的战斗,在朝鲜打了一年仗,抗美援朝胜利回国。和平年代,老革命接受了新任务——建设酒泉卫星基地。酒泉位于祁连山北的荒原戈壁。方圆没有人类居住,风沙肆虐,气候环境极其恶劣。生活条件甚至更糟。部队刚到那里的时候,营房还没建好,只能住帐篷,喝所有的盐水。直到后来在1000米的地下打了一口井,才解决了饮水问题。董爷爷等部队领导带领数百名新入伍的高中生,在进行基地建设和科学实验的同时,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没有现代的计算工具,但是使用手摇电子计算机。他们进行了导弹和原子弹试验,分析图纸和装载弹头,并成功发射了东风1号和东风2号卫星。董爷爷所在部队多次获得“五好连队”“五好效益”等奖项。在那个远离炮火硝烟的年代,在祖国西北的大漠深处,我们的老兵们继续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为祖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奉献。

后记:现在,董爷爷已经退休多年了。平日里,他到处走走,和老干部们下棋打牌。战争期间,他走遍了中国,但由于腿脚不便,老人想去西藏和黑龙江看看。回想这一生,董爷爷觉得“为国家做了点贡献,心里也挺踏实的”。当我用“崇高”、“伟大”之类的词来形容他们的老革命时,爷爷笑着摇了摇头。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他希望我们“好好服务社会”。他说:“你是搞文艺的,所以必须发展文化事业。一个是物质,一个是文化。你要丰富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乐趣,还要用你的歌带来好的影响,唤醒人民!”

“我们只能笼统地谈一谈这场战争,但要详细地谈一谈还需要很多时间。”两个小时讲80年的故事,讲革命的生活,确实是轻描淡写,但是我收获很大。老人的故事很有条理。为了不打断他的思考,我尽量少问问题。只要静静地听,然后把重要的内容写下来。看爷爷累了,给他端茶,让他休息。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我的思绪跟随爷爷的故事,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到日月无常的新时代,从枪林弹雨的战斗场景到和平时期的国防建设。董爷爷的故事浓缩了一代老兵精忠报国的感人事迹,也映射出历史车轮一路前行的轨迹。年轻时,他们为迎接和平解放献出了生命;胜利后,他们不求功劳,不求回报,奔赴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退役后,他们的身体无所事事,但心始终连着国计民生。他们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拖垮了整个国家和民族。

这样的故事我在书上、在银幕上见过无数次,但当你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着这些饱经风霜的面孔,看着他们蹒跚的脚步,佝偻的背影。你真正看到了活生生的历史,感受到了崇高的灵魂,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调动我心中所有神圣美好的词语都无法清晰的描绘出来,再动听的旋律也无法表达我的敬意。那确实触动了心灵。爷爷,让我给你深深地鞠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