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到十七大有什么历史性的转折或意义?第17次会议对中国国情有什么重大影响?要求
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前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第二,它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次党代会:在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代会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决定* * *成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 * *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独立。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第四次党代会:在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代会
1925年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工农联盟。四大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却没有具体明确的方针,只强调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即土地革命。
第五次党代会:在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代会
1927年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进行了极大的批判,但对改革武汉国民党、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革命领导权斗争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未能给予切实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挽救当前局势的问题。
八七会议:1927在汉口召开,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于65438年至0928年在莫斯科召开,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次会议也有缺点,就是对中产阶级的作用和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缺乏认识,仍然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遵义会议:1935 1 10月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
瓦窑堡会议:1935 65438+2月召开,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
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65438年至0945年在延安召开。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种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为夺取全国胜利、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思想准备,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国内主要矛盾,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要求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家和落后的农业国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需要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现状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中的代表大会
1969年召开九大,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原则都是错误的。
党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代表大会
1973中共十大延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77年召开。虽然“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但仍然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在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阐释
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论点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我们的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会还制定了到本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2在北京召开,确定了新的方针,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纠正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
党的十四大: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邓小平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很明显,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年初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十四大于1992年6月10日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个影响深远的决定:第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第二,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7年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邓小平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2年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乘胜前进,谋划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一次大会。也是一次与时俱进,在指导思想上增添新的理论成果的大会。大会通过的党章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全面完成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中共十七大:
10于10月15-21在北京举行。
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