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的祖先

中国竹笛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产生的骨笛。197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了160骨哨,距今约8000年。此后,在河南贾湖文化遗址又发现了20多支骨笛。据专家鉴定,这些骨笛和骨笛与中国竹笛关系密切(一根骨笛可以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已故的赵松庭先生认为“中国竹笛不仅是最古老的乐器,而且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近年来,我国考古学家在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C168年)发现了两根横吹的竹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县萝卜湾一号墓中发现了一支七指孔笛子。因此,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竹笛不仅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广为流传,而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广泛的普及。

从汉代到唐代,中国竹笛在产量和音色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代著名音乐家蔡仪折《柯廷》第十六支竹笛。他的音色优美动听,后人把好笛誉为“柯廷笛”。隋朝时,中国的竹笛产生了“大横吹”、“小横吹”、“小拍”等名称。到了唐代,中国竹笛的音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代刘作七星管,盖膜辅声”,开创了中国竹笛电影变声原理的新时代。

宋代至清代,中国竹笛的形制趋于稳定,已广泛用于曲艺、戏曲、民乐等各种艺术表演的主奏和伴奏,如宋代的主奏乐器“鼓笛”,元代中国竹笛用于伴奏昆曲、梆子戏。明清时期,中国竹笛是江南丝竹乐、樊氏锣鼓、二人台派歌等众多民间音乐合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