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兹塔的历史故事

巍峨的大别山沿鄂豫皖边界弯成扇形,南坡的土壤被雨水冲刷下来,堆积成肥沃的扬水平原,孕育了美丽富饶的历史文化名城颜加和。

湖北麻城颜加和镇位于巨水河上游,山川秀美,四季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它是聚水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早在7000多年前,人类就来到这里,依靠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北控苍穹,五关必胜,东引吴会,屏蔽江淮。颜加和的山川是中国早期历史上相互争夺的战场,也是封建领主争霸的目标。

公元前506年,吴楚两军在颜加和对峙,军事家孙武率领吴军率先渡水,以白山为指挥平台,布置兵力,激励三万吴军奋勇作战,以弱胜强,打败了二十万楚军。两国军人的鲜血染红了周边1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到现在,九龙山周围的山还是从外到内的深红色。白驹之战后,楚国的大国地位荡然无存,从此一蹶不振。而吴北上中原,与诸侯结盟,成为春秋霸主。宝塔是佛教建筑,在古印度是供奉舍利的地方,是佛的象征。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这种外来的建筑形式也随之传入并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广泛出现。

颜加和九龙山上的白子塔是麻城佛教盛行的历史见证。它造型优美,结构精巧,工艺精美。除了少部分横杆外,全部采用特制青砖。塔身由外墙、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自下而上逐渐变窄,整体轮廓为正六边形圆锥体。每层外墙按内廊旋转,两侧依次有灵窗、神龛、塔门。除了一楼利用朝南的岩面,凿一张票顶门外,其他交替的门窗都是假设。塔中心内,每层左上角有两个小龛,中间有一尊佛像,疏密有致,巧妙布置。塔内还有青砖砌成的螺旋踏面,供游客攀爬俯瞰。塔顶有一棵柏树,从根部生出。据说每年立秋的中午,塔周围都没有影子,“柏籽秋影”因此而闻名。塔旁有“汤旺洞”、“龙井”、“庙”,著名思想家李贽讲学、著述的龙潭寺、钓鱼台遗址也在附近。

与白子宝塔精致美丽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九龙山上土地贫瘠,寸草难生。多年的风雨侵蚀已经冲走了山上的土壤,留下斑驳的岩石和红色的粘土暴露在空气中,呈现出荒凉的丫蛋地貌。山虽不高,但轮廓分明,雄伟壮观。九座大山,像九条蜿蜒的龙,蹲伏在主脉周围,像九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千年宝塔。

佛塔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为一种风水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团结人性、压制邪气、保护环境和人民的象征。在信徒眼中,它是佛的象征,代表一种信仰,一种启示;在文人眼里,塔是精神的象征,像一个从地面升起的纽带,可以把天地、山水连在一起,给人一种错落有致、动感十足的艺术享受。在普通人眼里,塔也是力量和权利的象征。一会儿强大,一会儿突出,一面可以镇邪,一面可以保平安。古人有在盛世建塔的传统。塔的地址一般选在县城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颜加和曾是麻城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颜加和三面环山,河流纵横交错,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你可以想象,在唐朝的鼎盛时期,搬到白子宝塔的忠实男女和诗人都去朝拜。只是到了近代,随着水陆交通的发展,宋布和白果的经济相继崛起,使得经济中心南移,随后县城也随之而动。

古塔有三种:镇山塔、锁水塔、文峰塔。白子塔属于镇山塔,其建造年代有两种说法。据《麻城县志》记载,它是由唐德宗时期的一位高僧徐瑛禅师所建。民间传说距今100多年,是唐太宗大将军窦建德所建。古人建塔,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白子塔地区繁华美丽,但九龙山上寸草不生,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九龙山上白子塔的修建,立即给这座荒凉的山增添了几分生气,使它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在群山的衬托下,这座宝塔也显得更高、更非凡。除了敬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大智慧。1200多年来,白塔一直耸立在九龙山上。它经得起时间的沧桑,却经不起人为的破坏。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为了耀武扬威,用小钢炮炸掉了上面的两层半,恶意破坏祖先留下的文明,至今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唉,还有居心叵测的人凭空想出寻宝的主意,把塔里的横木拿走,把青砖挖空,完全不顾伯塔的安危。外国的侮辱和人民的愚昧造成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使千年古塔土崩瓦解。如今,来观光的游客再也不能登上塔顶,尽可能地远眺。

颜加和河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白子铁塔建成之前,总是有战争。奇怪的是,白子铁塔建成后,这里从未发生过任何重大战争或灾难。千百年来,白子铁塔像一位沉默的老人,以儒雅的风姿,在风雨飘摇的历史长河中,静静地伫立在九龙山上,默默地教育和探访着他的子民。

山满气象,表望千里。不知亭松路,犹盼塔林。明天下午要来,就问秋影无影。在石头上徘徊了很久,飞了一寸深。昨天,古人在这里崇拜信仰;今天,我们在这里向古人致敬;明天,有没有值得后人担忧的符号?

麻城古朴精致,优雅美丽,生态现代。每一山、每一水、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大别山星城特有的光辉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