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在各种能力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和制约着其他能力的发展,指导和规范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从激发兴趣、引导阅读、巧妙设问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在各种能力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和制约着其他能力的发展,指导和规范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是积极思维的王国。”从这个角度来说,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也是新课标强调的要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激发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中学生的兴趣容易激发,但很难保持稳定。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青年学生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学中可以采用生动的叙事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辩证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高中生并不满足于一般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对许多哲学上的历史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学要生动深刻,历史哲学和规律要体现在感人的故事中。2.导读针对的是不擅长阅读,不会分析总结的学生。有的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阅读,选择典型内容讲解重要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比如在原高一世界史第一章的教学中,讲到原始社会解体时,考虑到其对以后讲授亚非奴隶制国家形成的普遍意义,学生必须清晰牢固地把握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从而形成清晰的概念。教师让学生先读这部分教材,让学生分析阅读的内容:由于生产力提高的影响,氏族公社末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经历了哪些重大变革才最终解体?在灵感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综合实现了四大转变,发展了思维能力,激发了求知欲。3.巧妙设置难题“从疑惑中思考”,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惑产生的。学生只有对所学的问题产生怀疑,才能点燃思考的火花。一位老师在讲授Xi安事件时,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逮捕蒋介石后,应该怎么办?是杀、关还是放?”初中生对此类问题非常感兴趣,引起了他们的积极思考,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统一了认识,从而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和平解决Xi事变的重大意义,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敏捷度。另一位二年级历史老师在谈到辽沈战役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东北国民党的部队正在长春、沈阳、锦州及其附近地区收缩。解放军应该先在哪里打击敌人?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锦州必须先打。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先打锦州,而不是先打长春和沈阳?”这个问题是为了启发学生理解毛主席在辽沈战役中的战略思想,这是学生迫切想知道但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提问,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思考。为了使学生打开思维,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把握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在教学中要注意纵横联系。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一种是以一个国家的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比如说抗日战争中的“八·一三事变”,我们可以把“九一八事变”、“十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联系起来,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四个事件作为一个整体来讲。二是以问题为线索,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同一时间的相似问题或类似问题。比如世界史讲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可以联系同年中国春秋时期鲁的初税亩;再比如中外历史上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的四次重要改革的对比分析,说明进步的政治改革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和日本的现代化使两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1861年俄国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使两国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样在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只有详细分析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而把握整体,才能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高中世界史“1794-1814年的法国”教材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第一法兰西帝国的建立是当时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以教材分析拿破仑夺取政权建立第一法兰西帝国的历史条件为基础。其次,要逐一分析拿破仑政权采取的各种政治经济政策的内容,然后综合强化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制定法典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法制、鼓励资本主义发展、镇压保王党、加强工农统治等相关政策,分析拿破仑政权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的实质。再次,分析拿破仑在长期对外战争中的对手和目标,让学生明确其前期对外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以及后期对外战争的非正义性和侵略性。最后将国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综合起来得出结论,对拿破仑的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6.比较异同心理学的研究启示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考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比较相互联系的历史现象,确定它们的异同,让学生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的方法有很多,如同一历史时期的相似历史现象(如帝国主义国家进入帝国阶段后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似历史现象(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如美国内战的南北两面)。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使学生对历史现象有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七。课堂讨论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学生不仅谈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还阐述了自己理解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以活跃思维,拓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一位老师曾经组织学生讨论初中中国近代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个话题。在讨论中,他启发学生把握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工人阶级的不同态度,用大量史实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最后老师总结了一下。这样,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掌握它将为理解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有关问题以及中国对国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奠定基础,因此有必要组织一次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8.写作实践证明,开展学历史作文、写小论文活动,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以历史为题的作文中,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无边的历史空间中自由翱翔。许多实践表明,这种写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观点,阐述一些新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简而言之,正如dobrolyubov(俄罗斯民主党人)所批评的那样:“如果一个老师把科学材料嚼得那么细,以至于学生不必咀嚼,他们只需吞下老师说的话。”一个只会临时抱佛脚的老师,无论他讲得多深刻多完整,都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这样,从学生中培养出有知识的猿人是可能的,但不能培养出能独立思考的人。“当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更不能为了赶进度而省略这些步骤。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