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的历史
2.中国最早的标点符号是多少年?65438+6世纪,Manuti Uus Jr .提出了正式的标点符号系统。主要的符号起源于希腊法家使用的点,但是它们的意思经常改变。希腊语中的问号(;)成了英文中的分号。在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阅读文章非常困难,甚至会产生误解。直到汉代才发明了“句读”这一符号,语言完整的一小段就是“句”;句中意未完,可停一小段“读”(音逗)。到了宋代,“”,”被用来表达句子的意思。明代才出现人名和地名,这是中国最早的标点符号。1919,以我国原有标点符号为基础,参考各国常用标点符号,全国语言文字统一会议提出。标点符号有12种,是当时教育部颁布的。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在1951中公布了标点符号的用法,并在10中作出了当年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趋于完美。
3.中国古代有标点符号吗?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1920。2月2日,北洋教育部发布53号指令——《通令使用新标点符号》,批准了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发新标点符号方案》。
中国第一套法定新标点符号诞生,成为语言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项纪录。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的钱、、、周作人、马毓藻等六位教授,极不愿意看“各种报纸、书籍、文章,密密匝匝,不但忽略了语法上的差别,也失去了欣赏的意义”。
在全国统一语言文字筹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请* * *颁布。;:?!-()”“等标点符号。
165438+10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进行了修改,将原方案中所列符号命名为“新标点符号”,并于今年获得批准。在古代,因为标点符号经常闹笑话,所以标点符号看起来很小,但在书面语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的祖先在欧洲。虽然中国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标点符号的概念,如“辨经记”,即在两句之间写一两个字,或者用竖线加短横线标注句尾,但并没有广泛使用,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笑话。
什么都做错了?外储说左下?《说儿》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哀公问孔子:“听说过。你信吗?”岳:“嘿,人也,何以足矣?”它们之间没有区别,只是通过声音。姚说,一个就够了。
让它变得有趣。所以先生说,‘只有一只脚,没有脚。
“是的,鲁哀公听说隗嚣有一只脚很吃惊,所以他问孔子。孔子告诉他,隗嚣是尧时期一位通晓音律,为世界音乐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音乐官。舜继位后,想找别人做音乐官。尧劝舜说,像隗嚣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偏偏鲁哀公读古书,不懂读句子。他把隗嚣理解为一只脚的怪物,当了君主难免闹出笑话。汉代以“句读”作为停顿标志,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断句。
有两种符号:“↓”和“和”。如《说文解字》解释“↓”意为“钩知,住月而伐”,“止而知,于伐之主”。也就是说,文末所有能停的地方都标上“↓”,文中所有能读的地方都标上“,”,也就是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代,钩号变成了一个圆形,形状为“○”,分大、中、小三种。朱写四书注时,每章前用大“○”,每句话后用“○”。
这期间出现了段落编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最后一个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
""。
“这样密密麻麻的圆圈和圆点加在单词的右边,是为了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20年代。
人名或地名旁边的“_ _ _ _ _ _ _”最晚出现在明代。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标点符号多用于表示停顿,意义上没有太大区别,没有标点符号的书占绝大多数。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传入,西方标点符号随之而来。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第一人是清末文同博物馆学生张得一。
文同馆是清朝在洋务运动中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得一是第一批英语班的学生之一。同治七年(1868)二月,退休的驻华大使蒲率“中国使团”出访欧美,成为代表团成员之一。
张得一有个习惯,就是不管去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光、名物、风土人情记录下来,以“讲奇闻”为名,编成一本小册子。在1868 -1869期间,他完成了《又说怪话》。
这本书现在叫《欧美游记》,里面有一段介绍西方标点符号。上面写着“泰国的西方国家的书,读起来很枯燥,概述句子。如果这个句子足够有意义,就记住它。
;如果不满意,记得;虽然意义不足,但意义与前一句粘合,记录下来;;如果意思不够,外面再加一句,然后记住:;如语惊羡,切记!;还记得问题吗?;引经据典,在句子前后写“;在句子()前加注释;在这两段的连接处,加上一个十字,就像-。“尽管张得一并不自觉地向国内知识界介绍标点符号,他甚至有一种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符号很累赘。
但在不经意间栽柳的过程中,却给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风。胡适的新标点符号启发了章太炎的新文化运动。在此之前和之后,知识界对中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白话文登上舞台的同时,对新标点符号的需求来的正是时候。1916年8月,胡适应《科学》杂志的邀请,撰写了《句子读写符号》一文,全面阐述了他对句子读写符号的理论思考,成为《新标点》的奠基石。
《科学》杂志由远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留学生赵元任(后成为清史研究所四大导师之一,与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齐名)和杨杏佛以“科学救国”为理念,于1914年夏创办。胡适作为第二批“G班学生”,于1910年底抵达美国康奈尔大学,与科学的推广者成为好朋友,并经常发表自己的作文,其中《论句子阅读与人物符号》一篇。
其实在此之前,1914年,胡适就创造了一套他在日记中使用的“句读符号”:“单直”?“、双括“(())”、抽象数“-”等。,在此基础上增加并改写了关于句子阅读和字符符号的文章。1918年胡适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用了这套新的标点符号。
出版后,他专门给章太炎(国学大师)送了一本书,书上写着“太炎先生指谬误”,署名“胡适经赠”,在他们的名字旁边加了一个黑杠符号。但是那个时候标点符号还不是一个合法的东西。看完之后,章太炎。
4.标点符号的由来标点符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在书写中用来表示句读和语气?标点符号是辅助书面语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功能【1】16世纪,西方标点符号主要有两大流派,即背诵派和句法派。主要由古典时期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演变而来,17世纪后进入稳定阶段。俄语标点来自希腊语,18世纪采用西欧标点法。中国古代著作中没有常见的标点符号,而且“.”被用作19世纪结束的句子。8世纪的日本,使用倒叙和训练点作为标点系统。【编辑】中文标点【编辑】历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一般没有标点符号,断句只能靠人的经验来完成(在文章中增加“读句符号”:句号看起来像当前的句号,表示句子的结束;读号好像是当前停顿,表示声调的停顿),往往会造成文章用词的歧义和误解;比如赵天阳的《说文解字新集》中的“下雨天我是客,我不是客”这句话,有七种解读方式。但实际上中国从先秦时期就有标点符号,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就可以看出,只是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战国时期的竹简中就可以看到“└”。另一个例子是“▄”,它结合了现代的逗号和句号来表达断句。[2]在古人的记载中,《何纪传》称赞何吉:“所读之物,皆有标点。意义不言而喻,不言而喻。”事实上,早在甲骨文和金文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相当奇怪的标点符号。汉代以前就有了。曾云说,“每一个句子都应该在单词旁边加标点,阅读点应该在单词之间。“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录标点符号,收签”“止,还知。”他还收到了“()”和“钩的知识。”不是没有标点符号,也是因为古代文献一般没有标点符号,阅读困难。因此,在1919年,马毓藻、、钱、、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关于颁布新标点符号的建议》,胡适的于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它是第一本用白话文和新标点符号写成的“新书”。200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着一家小出版社的王元对《水浒传》进行了标点、切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版带有标点符号的经典著作。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中国白话文的使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国家标准的引号问题:首先。如果再次需要内部引用,请使用单引号'',如果再次需要内部引用,请使用双引号'',以此类推。如果再次需要内部引用,请使用单引号“”和“”。[1]中华民国教育部:先用单引号,再用双引号' '。如果需要内部引用,请再次使用单引号。美国英语(AmE):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ma,冒号:冒号,分号:分号,;。连字符,连字符,短划线,破折号,括号,圆括号(括号)()(括号;圆括号);方括号“]”(一个方括号);大括号“{}”(括号;大括号)引号:引号、双引号" "(引号);单引号缩写和所有格符号:撇号,”。
5.标点符号的由来和历史在古代,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阅读起来很困难,甚至会导致误解。
直到汉代才发明了“句读”符号。意义完整的一小段就是“句”;句中意思未完,语气可以停顿的段落是“读”(read,相当于现在的逗号)。
宋朝用“.”、“,”表示句读。
人名地名只出现在明朝。这些是中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并参考其他国家常用的标点符号,普通话统一规划筹备委员会规定了12符号,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在1951中公布了标点符号的用法。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习1中标点符号用法的指导意见》。
从此,标点符号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做了新的规定和解释。
6.中国最早的标点符号是多少年?{}你好,
读中国的古籍,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标点符号。在古代,有些文字(如甲骨文)有时会用线条或隔离来表示停顿,这并不常见。所以一直认为学会给句子加标点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汉代用来表示断句的符号有“,”和“?”。“,”用来表示小停顿,“?”表示一个大的停顿。20世纪初发现的汉简《流沙落简》中有一些简单的片段使用了这一符号。"?"而“,”韩称之为句读。这两个符号在宋代逐渐推广使用,只是形式有所变化。一是用“.”,用“,”读号码;另一种是用同一个点读句号,句号的点用在单词旁边,数字的点用在两个单词之间。宋元时期出版的书籍,尤其是儒家经典,一般都是不带句子读的。读句符号多用于教学或校勘。宋刻本也有仿校书印点的,但少见。
元明刻本小说大多在句末圈圈,有的都用“,”或“。是的。一些戏曲和启蒙读物也采用这种方法。此外,明朝还增加了人名和地名。前者是在名称右边加一条直线,后者是在地名右边加两条直线。
标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宋史·何基传》:“所读皆有标点,意明,有不必说之人也。”这里的标点符号是指阅读古籍时加的句读符号,即所谓的老式标点符号。
新标点新标点是借用西方的书写习惯,到了晚清才开始使用。译者严复的《英语注释》(1904)是中国最早使用外国标点符号的著作。五四运动前几年,许多作家开始使用新的标点符号。新青年杂志第4卷(1918)也已经部分使用。因为当时的出版物大多是竖排的,所以用户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动。这样就出现了标准不一的现象。1919年,马毓藻、、钱、、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关于颁布新标点符号的建议》,经普通话统一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由当时的教育部于1920年正式颁布。本议案首先说明了使用标点符号的必要性,然后列举了各种符号,包括句号、句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括号、私名和书名,共计12。
五四运动后,出版的标点符号逐渐推广应用。与西方使用的标点符号相比,有几个明显的区别:①用“”作句号。,不要用”。②用" "和" "代替引号中的" "。就是适应直文的特点。(3)西文专有名词的名称和地名用大写字母表示,而汉字没有这种标记,所以应该有私名和书名。
1951年9月,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10年6月,原专管局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执行。40年来,书刊的书写和排版由直书变为横书,标点符号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发展和变化。因此,在3月,1990,国家语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闻出版署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本标准是在新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标准参考了国内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文献,并广泛听取了中国学者、新闻工作者、出版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意见。
本标准对汉语书面语中标点符号的常见用法进行了规定和说明,旨在使人们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准确表达文字的意思,促进汉语书面语的规范化。
本标准由国家语委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室标点符号用法课题组负责起草,主要起草人:龚、。
本标准自6月1996日至6月1日实施。自实施之日起,原使用的标点符号即行废止。
7.标点符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和空格。狭义的标点符号是指书面语标点符号,而广义的标点符号还应该包括非书面语标点符号,如空格、大写、分段等。,并以非书面标点符号为研究对象。从先秦到至少汉代,刻度线一直被用来断句。《说文解字》已正式将“,”列为词条。是早期汉语读句子的标志。然后介绍了唐代和金刚经中的标点符号,宋代到清代中叶的标点符号,清末到民国的标点符号,甚至新中国的标点符号用法,是一部简明系统的标点符号史。西方标点符号起源于古希腊。朱林说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铭文是用文字书写的。只是偶尔,单词和短语被两三个直点分开。在《修辞学》中,大学者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 322年)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 470年)的著作因连续书写而难以断句。朱林指出,西方新标点系统的创始人是意大利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 ~),冒号(:),句号(。)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版了近千种书籍,销往欧洲各地。这些基本的标点符号在各种语言中被广泛使用。欧洲语言逐渐形成自己的标点系统,英语标点符号直到18世纪后期才完成。几千年来,汉语和一些西方语言标点符号的发展变化有很大不同,从宏观上看,也有相似的轨迹。不同地区、不同观点、不同流派采用不同的标点符号,通过搁置分歧逐步求同存异,在一种语言内部采用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标点系统。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却很难创造出几个标点符号。中国在商朝就创造了甲骨文。出土的甲骨碎片约有4500字(约有三分之一可以辨认)。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篆书9353字。从那以后一直到清末,只有少数标点符号,比如句(。),阅读(,),表示强调(。)和表达专有名词(-),普遍承认使用,这些。直到1920北洋* * *教育部公布《颁布新标点法建议书》,才成为12标点符号系列。古希腊文明璀璨夺目。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大量涌现。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献。然而,直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180)才创造了三级点号:中间点(。),上点(˙)和下点(。),无中生有,依次珍贵。欧洲。直到18年底,20世纪初才最终定稿。从国外引进现代标点符号的第一人是清末文同博物馆学生张得一。2009年4月,胡适、钱、、、周作人、马毓藻六位教授联名上书,要求颁布* * *法。:?!-()”“等标点符号。1920年2月2日,北洋* * *教育部发布53号指令——《通令使用新标点符号》,中国第一套法定新标点符号诞生。
8.标点的历史意义“标点就像人的五官。不能因为不是文本就无足轻重。标签错了,意义就变了。”
——郭沫若你想想,如果文字缺少了标点符号,就像一张没有五官的脸,面目模糊。如果使用不当,字会认不出来,不好看。
所以,只有正确、熟练地使用标点符号,才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形象,使读者理解你的意思,与你的文字产生共鸣。有些文学作品甚至通过标点符号来表达寓意。
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就是最好的例子。鲁迅巧妙地运用了标点符号,包含了很多意思。如果对标点符号没有深刻的理解,就无法欣赏这些作品。
因为标点符号如此重要,许多名人和作家都非常重视它。和朱曾经说过,“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独特的功能。说它们是虚词的另一种形式并不过分。
我们要把它们和'和','德','什么','什么'一样对待,用不用,用在什么地方,都值得考虑。祝枝山明伦堂评论一幅著名的对联:明天春天不吉利,明年钱越来越少不吉利。住在这个地方很安全,这里的人很悲伤。
以上伤人和骂人的对联,一旦被祝枝山用标点符号拆开,就变成了意义完全相反的赞美和赞美的好对联。明天会是一个好的春天,不坏的运气,来年少点运气,多点钱,一个安全的住处,一个好人,不难过。
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在这里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