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根据65438课内容写3道有答案的选择题+0~3!要求绝对是经典题!

1.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A.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饲养牲畜的传统。

B.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C.用牛的力量耕田,使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完善。

D.采取“男耕女织”的管理模式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B项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之一。

答案:b

2.下面图1到图2所示的两个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A.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

B.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分析:本题考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1到图2最大的变化是耕作方式由使用人力变为使用畜力,可见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b

3.北宋苏洵说:“耕者有其田,投资富民...而投入地里的是一半,耕者有其田也是一半。”这反映了

A.千耦其云式管理

C.田庄管理

解析:从标题“耕者有其田,投资富民”和“什么入田,你得一半,耕者得一半”可以看出,是一种租佃经营模式。

答案:d

4.对右图的理解不正确。

A.是继汉代耕田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突破。

B.从那以后,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d标志着中国传统犁的基本完善。

解析:牛耕在战国时期广泛流行,题图反映的是唐代的屈原里,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5.“广场上有900亩井,包括公田。八家皆私,共养公田,完其事,然后敢治私。”材料和右图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b .夏商周

C.春秋战国时期d .秦朝

解析:从题目中“公”与“私”土地的表述,可以判断当时出现了“私”地,出现在春秋时期,所以C项是正确的。

答案:c

6.右图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牛骨上的铭文,上面写着“王大灵说“谢天”。关于甲骨文中所包含的“多人合作田”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

A.耕作方法是集体合作。

B.小农经济已经出现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大部分都是奴隶。

分析:采用排除法。小农经济出现在商代以后的春秋时期,B项错误。

答案:b

7.在传统农业社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移动半径很小。以下解释不准确。

A.达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大多数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的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

解析:抓住关键词“活动半径很小”,选项中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来源于老子的讲话和小国寡民的思想,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所以选a项是正确的。

答:答

8.“一田一牛,妻儿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了小农经济的特点。

A.封闭保守b .精耕细作

C.农业和编织的结合d .困难和脆弱

分析:这里注意“反射”的方向。b、C是小农经济的内容,D项不能体现古代农民的向往。排除b、c、d项。

答:答

9.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得于天地之间。”这句话

①它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它展示了自给自足和富裕生活的图景。

③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④它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稳定的期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用排除法解决。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农民是不可能有富裕的图景的,所以排除了②的选项,答案是d。

答案:d

10.郭沫若在《中国古代历史在奴隶制时代的分期》一文中认为:《春秋》记载的“第一税亩”发生在鲁十五年(前594年),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却包含着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土地私有制

B.封建的土地私有制是由法律确立的。

C.国有土地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了

解析: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制,故C不正确;它出现后,井场系统开始瓦解,但并未完全消失,所以d不正确;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而不是实行初税亩,故B不正确。

答:答

165438+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礼仪。皇帝和皇后经常在春天举行“故乡仪式”和“吻蚕仪式”,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人民的疾苦

C.统治者经常和人民在一起。

D.统治者是“以人为本”的

解析:从题意可以看出,统治者举行这样的礼仪是为了表明对农业的重视,所以A是正确的,其他选项不能体现题意的要求。

答:答

12.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代表自己,他们必须由别人来代表。他们的代表必须同时是他们的主人和高高在上的权威。”以上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了。

A.东方小农思想上信奉皇权。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助长了专制。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建立的经济基础。

儒家思想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分析:本题考察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自然经济,建立在其上的上层建筑是中央集权的。选项A错误,选项B与题意不符,选项D与题意无关,故C正确。

1.司马迁根据()把全国划分为四个经济区

a自然条件B气候条件C监督者想象D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2.西汉最大的粮食产地是()。

a山东B山西C江南D龙门碣石北

3.汉代江南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有: ()

地形复杂,气候过于湿热,人口密集,生产技术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其形成过程在()。

a春秋战国B战国至秦C战国至西汉D战国至东汉

5.对唐代张继这首诗最准确的理解是()。

一个北方人大多怕胡人。b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特点不同。

c .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争,最好大量南迁。d南北语言融合更好。

6.中国古代大批中原人南迁的高潮是()

①永嘉之乱后②安史之乱后③靖康之乱后④陈桥兵变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西晋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主要原因是()

a少数民族向中原内迁B汉族统治阶级内乱

c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在恶化D .南方的自然条件很诱人。

8、与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密切相关的是()。

A安史之乱B永嘉之乱C少数民族大量内迁D靖康之乱

9、中原人口南迁最重要的影响是()

a南方人口增加,逐渐超过北方。

南方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江南经济发展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10,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于()年南移。

a孙吴b东晋南朝c中唐及以后d南宋

11,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重心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中下游。

(1)中原人口的南迁补充了南方劳动力;(2)人口的南迁极大地提高了南方的生产技术。

③北方逐渐失去经济重心;④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D

2,一个分析:西汉的山东包括了今天的很多省区,是当时最大的粮食产区。

3.b解析:汉朝时期,江南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

4、D解析:民族经济区域的特征是在战国至东汉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呈现的。

5.c分析:通过分析时代背景,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材料分析。唐以前,人口迁移多是由于少数民族内部迁徙和北方战乱,语言等民族融合现象是人口迁移的表现。

6、答

7.b解析:此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能力。西晋爆发永嘉之乱,导致社会经济萧条。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南迁的高潮。

8、答

9.c解析:最重要的影响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人口的增加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生态破坏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主流;文化中心南移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产物。

10、D

11,D分析:北方经济重心的丧失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不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