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
仪式的形成
“礼”的起源自然要追溯到原始时期的祭祀仪式。许慎《说文解字》曰:“礼随行。所以,事情都是上帝保佑的。”现代学者王国维说,甲骨文中的“礼”就像用器皿中的两块玉作为贡品,表示对祖先或上帝的崇敬。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礼”已经扩展到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则,形成了一套具有区分尊卑内涵的意识形态。后来,从氏族内部扩张到国家的政治生活,“李”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西周以后进一步发展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核心政治思想,这就是完整的“礼治”理论体系。
因为这种“礼”可以“治国、定国、定民、益子孙”,对指导统治者的政治决策,约束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实现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自西周以来,统治阶级及其皇室知识分子就把如何改进和利用礼制度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学课题。经过近800年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到西汉中期,中国古代礼仪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一切礼法措施几乎都没有超出先秦礼仪学的基本理论范围。与此同时,始于西周的礼治理论探讨,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传统儒家政治理论的核心部分,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术——礼。
礼仪的发展,我们一般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称为原始礼仪,完全是史前原始人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的习惯性行为,通常也称为习俗,但不是习俗的全部,而只是习俗中有固定仪式的部分。
第二阶段是文明时代的礼仪。随着等级制度的形成,与最初的礼仪相比,它被注入了强烈的等级观念。它是国家借助原有文化产生并加以改造后形成的国家制度。两者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