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湖南省博物馆三湘历史文化展

2015,165438+10月,13上午,第一次来长沙,直奔湖南省博物馆。当时是重建,不对外开放,无法参观。2020年6月6日下午10,我再次来到湖南省博物馆,终于能够走进这个神秘的地方了——

国庆假期,湖南省博物馆人头攒动,三天内门票很难预约。只是凭借自己的文化和文化系统工作者的身份,才得以顺利进入展厅。这里的基本陈列以“湖南人”为主题,展示湖南的文明发展进程,展示各个时期出土的珍贵文物。

本文以“湖南人”为视角,以第一人称表达方式向观众解读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发展轮廓。在此基础上,提炼千百年来凝聚的精神,揭示近代湖南人才井喷现象,增强湖南人的自豪感,激励大家热爱自己的国家和家乡。

湖南人

生态变化

1.我是哪里人?

通过最新的考古发现,结合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追溯今天湖南人的起源,探究湖南人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全过程。

湖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发现于天津虎牢山遗址,距今50万年。1982年,16000年前石门县燕儿洞遗址出土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属于现代智人,命名为“石门人”。这里发现的动物骨骼有一些火的痕迹,说明石门人已经学会用火了。

虎爪山遗址出土的石器

石门人的牙齿和下颌骨化石

2.洞庭鱼米之乡

湖南的优势是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和生长农作物。随着湖光山色的进一步开发,粮食的面积、产量和品种逐渐增多,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从采集野生稻到人工栽培水稻,湖南人为解决人口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5年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四粒米,距今约15000至13000年。经鉴定,这些水稻保留了野生稻、籼稻和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具有人工栽培稻特征的标本。

古代栽培稻

符涛

先秦时期,人们利用休耕改良土壤,根据季节合理安排耕作,逐渐掌握了各种作物的最佳生长期。农业生产工具从石器、青铜器到铁器不断变化,牛耕已经开始出现,大大提高了农耕效率。

秦汉至隋唐时期,墓葬中出土了大量与农业有关的文物,包括陶仓、陶井、陶磨、陶钹等。在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中,也有许多与农业有关的文字记载,表达了统治者对国家农业生产的重视。

农业生产工具

汉唐时期的农业文物

3、人生的足迹

这部分是基本展览的核心内容。按时间顺序分为青铜时代的南方礼乐、湘楚风俗、大一统体制下的小农家庭、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风尚、重心南移后的品质生活、从氏族社会走向现代化六大时期。?

宁乡市黄材镇及周边地区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1959年,这里的潭柘里遗址出土了一尊人面方鼎,内壁铸有“大和”二字。所以有人认为此地是商周时期独立于中原王朝的大和国。

滩河里遗址

大河人面坊丁

秦汉六朝以后,每当中原地区发生社会动荡,北方居民就大规模南迁,湖南成为他们的重要落脚地。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湖南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展厅地面上有一段六朝青砖铺面,是2012年在长沙娄东派古城遗址开凿的。走在上面,很兴奋;1958年间,长沙市金盆岭金墓出土了大量骑马俑,反映了金代中原地区“衣装南移”带来的骑马习俗。有些陶俑的眉毛上有白毛,说明佛教已经传入湖南。

六朝青砖铺面

西晋骑马俑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贝里东岛海域的一个大黑礁附近,德国打捞公司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被称为“黑石”。这艘船的结构是一艘阿拉伯有缝商船,运载着大量来自中国的货物,通过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

在黑石号上打捞出了67,000多件陶瓷制品。其中长沙窑烧制的瓷器约5.65万件,以碗类为主,表面有彩绘。目前黑石上出水的文物收藏在新加坡,但在湖南省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些瓷碗和一个船体残骸。

长沙窑瓷碗

黑石号的船体残骸

4.项魂

展览最后升华主题,展现近代以来湖南人的精神风貌,反映不同时期精英人士的精神气质,包括焦虑与乐观的同化、书院教育的传承、百折不挠的家国情怀、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四个部分。?

展厅内复原了一座祠堂,展示了湖南重要的祠堂文化,包括匾额、木梁、神龛、五祭、对联等。上面的清代“朱氏宗祠”牌匾来自龙桂坪村,这里有100多户人家,500多人。在明朝万历年间,他们搬到了这里。几百年后,遵守家规,和睦相处。

朱轼祠堂

流花静趣,鱼鸟飞来迎后天。

与其他大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不同,湖南省博物馆的陈列主题与众不同,以人为本,以物为辅。聚焦“湖南人”,文物有灵魂有内涵,传承历史,启迪当下。参观完湖南省博物馆,每一位游客都会由衷地赞叹湖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