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桐之死之谜:唐代茶仙路桐是否死于甘露?

唐代著名诗人路通崇尚冒险,追求奇效,是孤傲倔强个性的艺术体现,与世俗格格不入。但这位奇特的诗人究竟是死于甘露之变,还是因病自然死亡,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分歧,成为历史之谜。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宋元笔记小说中所谓的鲁通《受甘露之苦》。

中唐时期,有一批诗人在艺术上追求一种奇特而又险象环生的境界,其中卢仝是有代表性的一位。陆通《玉川子》祖籍,初唐四杰之一的陆是他的曾祖父。陆童的诗以其崇高的品格和隽永的回味而为后人所推崇。他们可以告诉人们他们不做什么,到达人们不能去的地方,奇怪和陌生,纠正他们的疾病。在追求冒险的艺术风格下,有些诗读起来很流畅很美,比如相思弦断,落花欲穿。心欲穿,倚栏杆,忆柳条绿,相思锦帐寒。回望你爱的感觉,让我的眼泪越来越长。这首《楼上女儿歌》讲的是女儿在闺房里对春天的忧虑,清新优美,柔美迷人。

追求冒险风格的诗人最后是怎么死的?

根据宋元时期学者的笔记,陆通是在大和九年唐文宗的甘露革命中被误捕而死的,也就是说陆通的死是甘露造成的。但在《新唐书·韩愈传》后附的《鲁通传》中,并未涉及吗哪之变说。笔记中患吗哪的理论,后来被各种同时代的工具书抄袭,几乎是定论。但也有专家认为,这种说法疑点重重,故事牵强附会,众说纷纭,使得陆通的生卒年无法确定,成为历史之谜。

甘露之变发生在大和九年十一月,唐文宗。《李逊传》、《王涯传》、《子鉴》卷245《旧唐书》均有记载。大致的故事是这样的:当时的宦官仇士良和宰相李逊在凤翔与郑铸密谋铲除宦官集团。他们谎称萨金戈韦的石榴树里有花蜜,引诱仇士良等人观看,一到就被杀死。因为陪葬的士兵暴露了,所以失败了。仇士良领兵杀了李逊、蜀、王涯等。郑铸也被狱军太监所杀,牵连千余人。

据《旧唐书·王涯传》记载,王涯事先并不知情。忽报蜀将、贾同席而坐,正说着话,忽报一军从门外杀出,杀得人尽皆逃之夭夭。跑到永昌里的茶铺时,被皇军俘虏。在仇士良的严刑拷打下,他诬告自己是练兵的帮凶,后被斩首弃尸。王亚的家人全部被搜身处死。王亚的弟弟王牧曾一度去王亚那里求职,但也和她一起被捕并被斩首。

事发后,王涯的弟子李梅编著了一份不同的记录,编著了四位遇难者的灵魂和白衣的路通的灵魂可以饮诗的神话,用来寄托对四人的哀思,由此出现了路通被害的说法。

甘露之变,是残酷的权力斗争,还是宫廷政变。鲁通作为一个老百姓,怎么会跑到长安来,卷入这场斗争?

有些书是这样描述路桐卷入事件的。在钱乙的新书《南宋》中,有这样的记述:依桐雅客,2009年11月20日晚,我在雅观住宿。明天,左军的图雅家族将被屠杀。刘克庄后村诗也说:唐代很多人说,鲁通因留在王涯第一位,所以预言了甘露之灾。当你老了,没有头发了,你可以在头上加钉子,以为这样会增加你的期望。

关于路桐是否被卷入这场风波并最终丧命,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鲁通死于甘露之变是肯定的。原因是:根据唐人李梅《聊斋志异》中四夫之鬼与白奕飞聚饮吟诗的神话,故事是最可靠的鲁通之死的第一手史料,用了西晋石崇、潘岳惩罚东市的典故。而且鲁通参与甘露之变,历代都有记载。比如《唐代才子传》里就说,王亚在位的时候,经常迁怒于仆从。事情发生的时候,路桐和其他客人在王亚图书馆吃饭,他就留下来了。当官兵来抓他时,鲁通说:‘我是庐山人,与大家无仇。“我犯了什么罪,”官兵们说:‘你既然是山人,来丞相府不是犯罪吗?鲁通无法自辩,最后吃了吗哪。鲁通又老又秃,太监们就在他头上钉了一颗钉子。鲁通生儿子时,取名天鼎,后人认为是愚言。

有人认为路通患甘露说不可信。近年来,关注路桐的学者对这一公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翻阅了与路通之死有关的相关史料以及与路通有交往的韩愈、贾岛等人的诗作,发现上述说法极其牵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故事元素。通过对诗人作品的分析,证明了陆通大约死于唐宪宗元和前后八年,是甘露之变后的二十多年,所以陆通不可能经历过甘露之变。

首先,无论从写作动机还是虚构情节来看,李梅编选的《异故事》都不是史料,更不是最可信的证据。故事背景在《南方新书》中有记载:李美哲早年受到王的宠爱。做漳州巡抚的时候落选了,因为个人原因是诗。句末曰:‘六合乃汉之广大地,田横无处哀。’有些人想告诉他们,所以他们编造不同的记录以避免灾难。这样,避免灾难就是故事的写作动机。既然是避灾,那就只能采取以假乱真的方法,根据剧情需要,让一个很有诗意名字的年轻死者鲁通参与进来,用他的嘴唱一首六合是中国土的辽阔之地的诗,这样一旦追究起来,就怪死鬼了。另外,从虚构的情节来看,边陲记在描述所有的鬼都会喝酒时写道:四个丈夫都是金紫色的,会在喷泉里喝酒,白衣玉川先生后来也来了,在甘棠亭的墙上朗诵他们看到的诗,但四个丈夫都掩面失声。然后,所有的诗都是悼念,又有缅怀昔日金谷的友人,来泉边谈心孤魂,白头分享昔日圣贤的情怀,最后不欢而散。根据上面的诗句,认为这是对西晋时石崇和潘岳刑罚的典故,当然无可挑剔。但金谷园是石冲的豪华别墅,所谓的金谷朋友包括潘岳和王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当时都非常受欢迎。石和潘后来被仇人孙修陷害,在东施被处死。如果按照石、潘、王涯等四位受害者的典故还有些关联的话,把陆通这个冷儒看作是对金谷同命运朋友的悼念,未免有点牵强。

其次,《新唐书》、《资同治鉴》等史籍中均未提及陆通之死,说明陆通死亡说没有历史依据。如果卢仝真的死于事变,后世的历史学家是不会错过的。可能有人会说,历史书不提与政变无关的人很正常。然后,王亚因为找了一份与政变无关的工作而从他的弟弟王牧那里留在翟汪是不正常的。然而,当他夺取财产时,他一起逮捕并杀害了它,这在《子同治简》中有所记载。但元和年间,陆通这个名人被杀,一言不发,说明陆通杀人的事并不存在。

再者,陆通的挚友贾岛在有关哭陆通的诗中,并未透露陆通死于吗哪之变。贾岛诗中说:圣贤死而无官,不亲者亦悲。如果你徒劳地笑,你会得到一个新邻居。四十年来,我只穿白布。皇帝召见前谁去追地府?长安有友,废之。墓侧碑文短小,线条凹凸不平。没钱买稀植,自生艾草枝。给我一篇当天的文章,看了会流泪。从这方面来说,我害怕失去我的遗产。如果鲁通真的臣服于甘露之变,这样的大事,贾岛绝不会错过。

此外,陆通卒年的几何是考证其生卒年和死因的重要因素。按常理来说,贾实已经说清楚了,鲁通活了四十年有多长。就拿五年前元和前后写的鲁通与马懿交好的诗来说,说鲁通一去不回,以及之后不久写的:羞而息,惟怜我,入我枯骨为业,死一小时,靠莫淖等人的添油加醋来验证,可见五年前的元和前后,鲁通就已经呈现出不久于人世的可能性。诗人写诗只用米,把37-8岁和43-23岁写成40的整数是完全可信的。有人认为贾诗中的40年人生是指从成年到死亡的40年,而不是长寿的岁月。因此,把路通的死亡年龄延伸到吗哪之变,作为患灾说的佐证,是不妥当的。

而且路桐最后赡养孤儿的行为证明他是自然死亡,而不是暴力死亡。

在贾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路通的儿子还很年轻。元和六年,唐宪宗,韩愈送诗一首给鲁通,诗中有一句说:去年生了一个孩子,名字更好。可以证明鲁通的儿子生于元和五年。如果鲁通死于吗哪事件,那么天鼎已经26岁,早已成家,为什么还要托孤?

也许有人会拿刘备把孤儿托付给孔明时刘禅17岁,唐太宗把孤儿托付给孙昌戊己和褚遂良时唐太宗22岁的故事,来证明贾氏用“孤儿”这个词,对于二十多岁的天鼎来说,并没有背离常理,而这恰恰是典型的背离常理。上述两个委托孤儿的案例,本身就是非常事件,都是建立在皇帝退位、继承人平庸、当时环境复杂等特殊条件下的。更何况朝廷内部纷争特别复杂,以普通人的正常信任来推断并不合适。退一步说,就算陆通在天鼎二十多岁的时候死于甘露之变,那也是突发事件。当时刀光剑影遍地,路桐怎么会有机会和时间心平气和地向贾岛求助?可见,鲁通的托孤死论违背了贾氏的本意。

另外,从路桐的性格特点来看,他不可能是王娅的嘉宾。

据《旧唐书·王涯传》记载,王涯贪图权贵,离恶不远,酷好古书画。如果他得不到,他就会想尽办法去得到,逼着他去欺负弱者积累好奇心。当盐和铁被运输的时候,人们抱怨盐又苦又急。当甘露灾难开始时,它会受到惩罚,一会儿就会被扔进瓦砾堆里。王娅就是这样的男人。作为多情霜降的路桐,怎么可能和他交朋友,更不可能亲热到吃住的地步。

据《旧唐书·李逊传》记载,王涯被捕前,正在中书省衙门吃饭,吃饭的都是贾_、蜀等人,他们也都是宰相。作为一个白衣寒儒,鲁通当然不可能去政务大厅参加食会。即使厕所在中间,你怎么能满足于几个座位呢?而且,事发后,王亚匆忙逃离了皇宫。他怎么还能在图书馆聚集客人吃饭住宿?客人怎么能安全地待在这个错误的地方?

不难发现其中的种种矛盾,宋元文人笔记从错传错,越传越灵。比如卢仝被抓的时候因为没有头发被钉在后脑勺上,甚至像元和五年卢仝给儿子起名这样的小事也被拖过来作为钉在后脑勺上的先兆,这就很邪乎了。宋代诗人刘可清告诉我们说,鲁通钉了他的后脑勺,但他不同意这种说法。他怀疑这是一个好人做的事,并感慨地说:与他人无怨无悔,何必诋毁他呢?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诗人路通是病死的,而不是偶然卷入甘露之变的。他的出生日期应该在773年左右,比韩愈小五岁,比贾岛大六岁,属于同辈。

真真假假,路桐之死真的是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