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妈祖庙的历史演变
北宋雍熙4年(987午),农历九月初,年仅28岁的妈祖升天。此后,妈祖多次出现,救助受难者。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求一声“妈祖保佑”,妈祖就会听到声音,人就能化不幸为幸福。据史料记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鲁在赴朝鲜(朝鲜)途中,船遇大风大浪,“八舟七溺”。只有鲁“祈求妈祖保佑”,突然一道红光出现,只见桅杆上坐着一个女人,这才平静下来,最后平安脱险。鲁返朝后,奏,赠他“顺治”匾额。从此,历史上很多人都得到了妈祖的保佑,留下了很多故事。历代皇帝赞美妈祖30余次,称谓从“夫人”、“公主”到“天妃”、“天后”,人们尊称妈祖为“天母”。与此同时,皇帝还向世人发布了“春秋祭”的诏书。宋永熙四年(987),妈祖升天后,人们怀念和纪念她,于是在湄洲岛上建庙祭祀。这座寺庙是最早的妈祖庙。据文献记载,当时的寺庙只有“几椽”,但“祈福游戏,几乎无虚日。”后来经过三宝等人的不断扩建和修缮,到了天盛年间(1023-1032),梅州的妈祖庙不断“被妈祖加持的人扩建”,“玄关更显雄伟”。此时,祠堂已初具规模。
到了元代,妈祖庙进一步扩建。洪在《圣墩公主宫》一诗中,描写了“白墙披辉,华外绒,飞越山野”的景象,反映了的建筑情况。到了明代,妈祖庙进一步扩建。洪武七年(1274),泉州街司令周佐主持重建睡堂、香亭、鼓楼、山门。永乐初年(1403),郑和下西洋时,因妈祖光顾,奉命派官修庙。宣德六年(1431),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前,亲自和地方官准备了木石,再次修缮祠堂。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巡抚姚期重修钟鼓楼和山门,改朝大哥为正式用兵。后来姚启胜被皇帝封为太子太保兼兵部尚书,所以人们也就把正殿叫做太子殿。康熙二十三年(1684),静海侯施琅修建了更衣室、朝天阁、佛堂、僧室。据世祖殿,建观音殿、中殿、土地庙。到清乾隆末年,梅州的妈祖祖庙已具相当规模,成为拥有99间斋室的宏伟建筑群,被称为“海上龙宫”。
1966年间,梅州的妈祖祖庙相继被毁,只剩下圣母庙(有德庙)和钟君庙。妈祖庙的文物也遭到破坏和丢失。只有妈祖像在林聪智女士等人的护送下幸存下来。
1978年,中国春风转雨,万物复苏。林聪智等人带领村民重建梅州妈祖庙。人们自愿参加工作,刚刚在祠堂遗址的废墟上打完地基。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参与了梅州妈祖庙的修复。不久,梅州妈祖庙董事会成立,以林为主席,林聪智为执行主席,大规模的妈祖庙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经过多年的努力,梅州的妈祖庙终于完成了大小36座建筑的西轴工程。西轴工程位于东北,面向西南,沿轴线分布,包括牌坊、长廊、山门、香炉、圣旨门、广场、钟鼓楼、正殿、寝殿、天房、登楼等。以及佛寺、观音寺、无棣寺、钟君寺、艾香阁、龙凤阁、香客山庄、思乡山庄等一系列建筑,形成规模。
为满足妈祖信众的朝拜需求,应海内外妈祖信众的要求,由清华大学设计的梅州妈祖庙南轴线于1997开工。南轴线工程现已完成寝殿,围合天后宫、寝殿、献殿、钟鼓楼、山门、牌坊、天后广场、天后戏台等建筑,雄伟庄严,举世无双。
妈祖因扶贫济困、济世济世而深受人们爱戴。升天后流传下来许多美丽的传说,经过不断的演绎发展,最终形成了反映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妈祖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妈祖庙。据统计,全世界有近2亿妈祖信众,妈祖庙有近5000人,分布在美、日、新、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港澳台地区,妈祖信仰非常普遍,台湾省岛内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妈祖。梅州的妈祖庙是世界上所有妈祖庙的祖先,世界上所有的妈祖庙都是从梅州分离出来的。梅州的妈祖庙雄伟壮观,规模宏大,妈祖有效,保护四面八方。人们不断从万里前往妈祖圣地烧香朝拜。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妈祖信徒从世界各地聚集到梅州。据统计,近年来,到梅州妈祖祖庙参观的人次超过l000万,仅海外信众就超过百万。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农历九月初九,来自四面八方的妈祖信众纷纷赶往圣地梅州寻根祭祖,斩火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