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的历史画像
出生于士绅家庭;他自幼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高大、大方,喜欢阅读、骑马和射击。东汉末年,他看到朝廷昏庸,官员腐败,社会动荡。他经常召集农村的年轻人训练和练习武术。他还乐于助人,赢得了乡亲们的钦佩。当时周瑜是窝头,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慷慨地给了周瑜三千斛粮食的仓库。从此两人成了朋友,一起为大事努力。
不细读历史,就不会发现鲁肃的智慧,因为写历史的儒生是无法领悟鲁肃的智慧的。《三国演义》里的鲁肃当然是个耿直老实的人!其实鲁肃一点都不直!赤壁之战胜利后,鲁肃从前线回来,孙权亲自去迎接他。但是,鲁肃并没有特别高兴。就这样,孙权不高兴地问他。鲁肃答道:“如果我从北方回来平定天下,我就高兴了!”
吕蒙死的时候,孙权和鲁迅详细讨论过周瑜、鲁肃、哭吕蒙,他也批评过鲁肃的好车好炮。光是这两点就已经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有野心但一点都不直的人!
鲁肃有野心,有远见,有胆识,这一点从《资同治鉴》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来。
200年,鲁肃向孙权分析天下形势。就像诸葛亮2007年的隆中对,他建议“曹不可除,唯留江东以观天下之祸。”北方多事,除黄祖外,可伐刘表,取长江为己有。这是王业的基础。"
208年,鲁肃听说刘表死了,就向孙权建议去荆州,劝说刘备合作取荆州,与曹操作战。曹操用兵迅速,鲁肃只能在夏口加入刘备的败军。
鲁肃与刘备谈世界局势,劝说刘备投靠孙权,接受孙权的幕僚之职。
曹操沿着江东从江陵追了下来。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紧张。请容我向孙权求救。”于是他和鲁肃来见孙权。诸葛亮向孙权挑战,从此他不再出现在赤壁之战中。事实上,诸葛亮直到210年周瑜去世后才出现在《资同治鉴》中。
2008年,张昭等吴郡官员惧怕曹操的80万大军,大部分都会投降。只有鲁肃反对,建议把周瑜叫回来商量。周瑜在赤壁用三万水军打败了曹骏。赤壁之战后,周瑜把鲁肃的士兵交给了吕蒙。梦露称赞鲁肃:“鲁肃才华横溢,足智多谋。况且他由远而近,是因为仰慕他的威望,所以不应该以他的义气来邀功。”
210年周瑜去世前,曾致信孙权推荐鲁肃:“鲁肃忠厚谨慎,能忠于。将军若能听群臣之言,死也瞑目。”
孙权任命鲁肃代替周瑜领兵。鲁肃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双方联手抗曹,孙权同意,促成了三国鼎立。
215中记载,起初周瑜、甘宁多次劝孙权取蜀地,孙权要求刘备回应。刘备认为这不是一个好计划:“刘璋和我是同族。若真欲擒蜀,吾不得不入山,以不失信。”并发兵阻止吴军。
刘备西攻刘璋时,孙权大骂:“狡猾的东西,好奸诈!”刘备得了益州,孙权要荆州回来,刘备不还,说:“孙权凉州定了,我才还荆州。”刘备借了荆州,却不还,还多次欺骗孙权,搞得吴蜀很僵。三国鼎立是如何维持的?当然要看鲁肃了!
215年,记载刘备命关羽镇守江陵与鲁肃、关羽交界处。关羽多次起疑,但鲁肃总是以友好的态度安慰他。
鲁肃死于217。
从表面上看,鲁肃似乎很平庸,只是他知道如何驾驶大炮,心胸开阔,吕蒙和周瑜都很尊重他。的确,鲁肃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一心为国。鲁肃写范文没有诸葛亮慷慨;鲁肃临死前连诸葛亮夷平天下的意志都没有。
鲁肃的平凡就是鲁肃的伟大!鲁肃的野心是有一天吴会平定天下。但鲁肃当政时,魏势力强大,曹操又是一个有才华的领袖。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鲁肃该怎么办?
鲁肃的策略是“先求无敌,待敌必胜。”鲁肃看到,虽然吴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但仍难以抵挡曹操从左边合肥、右边襄阳对荆州的进攻。即使吴灿坚持住了,也绝对不会有余力去积极建设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所以鲁肃必须依靠刘备的人才,驻扎荆州,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17年鲁肃领兵,从未真正打过一仗。他到底在干什么?
2008年,梦露称赞鲁肃:“鲁肃才华横溢,足智多谋,远近皆因仰慕其名。”来了个回答:鲁肃搞的是军事基础建设!
鲁肃死于217。219年,梦露白衣渡江,杀死关羽。222年,鲁迅打败刘备,三国鼎立。
在这里,我对鲁肃创造了三足鼎立的老话不感兴趣。我的兴趣是吴国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从何而来?我的回答是,当然是总司令鲁肃练出来的。
鲁肃和诸葛亮风格不同。鲁肃选择把建业留在孙权的右边;刘备离开了荆州;我正在积极训练自己。鲁肃的士兵不是训练来打蜀国的,而是为了实现他征服世界的野心。可惜孙权和吕蒙的眼光和胸怀都不如鲁肃,所以打了两场胜仗,输了天下!
219孙权、鲁迅评价鲁肃:“鲁肃讲帝王的一般事务,这是他的第一个长处。后来,曹操利用刘聪的威望,声称要从陆路和水路带几十万军队下来。张昭和秦文说要反击曹操,鲁肃反驳说这样不行,并劝我赶紧把周瑜叫来,让他率军反击曹操,这是他的第二个实力。后来他劝我把荆州借给刘备,这是他的缺点之一。”
前两项是鲁肃的长处,最后一项其实是鲁肃的长处!用积极的建构创造更有利于完成理想的局面,而不去关注自己的伟大形象,这是鲁肃的智慧。不求出兵,只求大显身手,是鲁肃战胜自己,耐心建设的勇气。
孙武说能打仗的人,没有名气和勇气也能打败,他应该是指鲁肃这样的将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