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像刘邦一样重视人才的人物?最好能加上具体的例子!非常感谢!
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曹操以政治家特有的气魄,与传统的以门、以名取人的标准相矛盾,主张“才是上上之选”。著名的《八月令》明确提出要起用“辱、笑、或无情,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这是对以门第好坏为唯一标准的传统人事制度的猛烈冲击。就连宋代保守的政治家司马光也对曹操“知人善任,不卑不亢,能为我所用”的选拔标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罗知有人才,还有一个如何任用他们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曹操还有一个独特的特点,这就是阿清王朝的赵翼。至于具体做法,赵益友有精彩的论述:
盖曹操刚出道的时候,想用自己所有的力量去成就一番事业,于是走遍天下。杨府的所谓曹公可以用超出他手段的人。且连群雄,势已定,则孔融、许由、娄圭等。,都是带着嫌疑杀的;被称为曹某主谋的于迅,也因反抗九Xi而受到死亡威胁;就连杨也得到了曹操的赏赐,因为他比陈厚而被杀。信任曹的崔彦苏,也以疑言杀之;然后知道了男猜的性质,早就露出来了,前度用人是特地出于一时之用的修正。所谓的政治手腕也是用的。(《二十二史笔记》)
在他创业之初,当曹操需要人才帮助他征服天下的时候,他可以谦虚一点,像对待刘备、孙权一样对待有用的人才。曹操对刘备和关羽的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上,他给予重要谋士的优待远在刘和关羽之上,所以他们大多能得到人民的力量。
尤为难得的是,曹在创业之初就用入不敷出的人,即对有用之才,甚至对仇人,他都能不计前嫌,不记仇,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
比如官渡之战后,我发现很多“军中人”与袁绍秘密通信的信件。有人提出要找出来然后收起来杀了,曹操说:“邵强大了,孤独不能自保。其他人呢?”(同上),故命“俱焚”。
再比如陈琳,曾经是袁绍的部下,替他起草了曹的声讨书,骂了曹祖上三代。但加入曹操后,依然受到重用,没有遭到报复。
再比如张绣,他因为曹操杀了自己的儿子而对曹操怀恨在心。但张绣叛变后,曹操既往不咎,仍拜他为杨武将军,并娶了他的儿女亲家。官渡之战,张绣力战有功,后击败袁谭,曹操赏其功德,为城增户二千户。其他“将军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三国志·舒威·张绣传》)
而曹操对人才的善良、友爱、礼让、慷慨,直接服务于他的政治目的。他的目的很明确,争取人心,让人才为他工作。一旦这个目标实现不了,或者过去依赖的人对它不忠,那么就会被无情地砍掉。
曹操智囊团的首席人物于迅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他弃盐追随曹操后,给了他很大的政治支持。曹操也和他一拍即合,甚至称赞他是“我的卵巢”。然而,于迅从小就受到儒家礼仪的教育。毕竟,他是个学者。他之所以劝曹操,是希望曹操能“削众为士”,所以当他看到曹操处于上升的权力地位时,就想加入护国公和九Xi,与曹操产生了严重的政治分歧。他知道曹操有叛逆之心却不肯附和,成了曹操个人野心的绊脚石,所以嫉妒。关于于迅的结局,有人说是被曹操的药酒毒死的,也有人说是被胁迫自杀的。总之结局不太好。
像这样,于迅并不是唯一一个在被杀前受到礼遇的人。早年为曹操统一立功的人很多,后来为了自保不得不退。曹操的重要谋士程羽自动交出兵权,以“知足不辱”为由,乞求退休;而贾诩则“以非太祖旧臣自居,却有长远之策,恐遭猜忌,闭门自守,戒绝无私之谊,男女通婚,不设高门。”何奎见“毛本性严,又因为官常加杖”,故“常以毒于畜,誓死不辱”。这些史实表明,在曹操后期的高压政策下,他的大臣们处于进退两难、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
所以对比曹操既任用又怀疑人才的态度,他实际上在人才问题上奉行的是务实的政策。为了在王霸建立统一天下的事业,他重视和对待人才,显示了他的伟大才能和容纳人才的气度。但为了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他也徒然怀疑和扼杀人才,显示了他在人才问题上背信弃义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