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国国画简史?
221至220年前
中国早期的画是画在丝绸上的。直到1世纪纸的发明,丝绸才逐渐被更便宜的材料取代。东晋时期,书画成为中国宫廷圈子里最重要的艺术,那些作品大多是贵族和学者画的。当时的绘画工具是用动物毛发制成的刷子和用松散的煤烟或动物胶制成的墨汁。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在中国历史上很受重视,会像画一样挂在墙上。
220到581年
六朝时期,人们开始欣赏绘画的原始美,他们也写了关于绘画的书籍。在表现夫妻之礼等儒家思想的同时,也追求形象的美感,永垂不朽。如顾恺之绝世遗作《一幅女史图》、《一幅罗女神图》等,表现出清晰的骨相形象,迎风而立,不朽。
581到960
隋唐时期,宫廷人物画有了很大发展[2]。从画家周舫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围绕宫殿的主题人物,如皇帝和女士们,都充满了光彩[1]。南唐时期,工笔人物画的唯美写实技法达到顶峰。这一时期,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的出现,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变化。吴道子用了一种叫“兰叶描”的线条技法来表现事物,改变了当时盛行的顾恺之画派。自唐代以来,山水画的数量开始增加,分为李昭道的“青绿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
960转1368
到了宋代,对地貌的描写开始模糊出现。画家用模糊的轮廓来表现远处的景色,而山的形状隐藏在浓雾中。绘画的重点是表现道教和佛教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有《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和以山水画著称的夏圭[4]。除了以表现立体事物为目的的画家,其他画家都是为了另一个目的而绘画。自宋元以来,文人时代开始兴起。北宋时,苏轼提出将书法融入绘画,他和许多大学者开始以文人身份作画。以苏轼、米芾为代表,逐渐确定了崇尚平淡和谐的中国画审美方式。这时候很多画家开始关注如何表现物体的内在精神而不是其物质表象,更加关注笔墨本身的转化和变化。比如米芾的长子,南宋大画家米友仁,发展了米芾的技法,形成了自己的家庭。他传世的杰作《云山图》,不在于他画的山和树,而在于他画的部位和细节。虽然是写生,但是很幼稚,所以他把自己的画命名为“水墨戏”[1]。
1368至1895
从13世纪开始,出现了比宋代绘画色彩更丰富的明代绘画。《芥子园传》最早出现在1679 [6],它包含了众多绘画大师的精华,成为中国画入门教材。画派方面,一方面仍有元代文人画的特点,吴派,吴派[2008-10-07],以沈周为首;另一方面,有以戴进为首的浙派,力求对宋画进行再生和改造。清初开始出现追求个人主义的画家。他们沿袭了以往绘画的传统,追求更自由的绘画方式。17和18世纪,扬州、上海等大型商业城市因为商人资助画家不断创新而成为艺术中心。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末,中国画家接触到了更多的西方绘画。有的画家彻底抛弃中国画,追求西画,有的画家则试图将两者融合,其中最著名的是出身农民家庭的齐白石。
摩登时代
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画家开始尝试西洋画,油画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早期,画家被鼓励从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部分被毫无改变地完全引入,那时画家将被提供主题并被要求大规模生产。1953年放宽了这一限制,国画在1956-57年间的百花齐放运动中获得了新生。在这一时期,表现农村日常生活的农民艺术绘画数量大大增加。文革期间,美院停办,与艺术相关的期刊和各大美展停办。在破四化运动中,中国的艺术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文革后,重新建立了艺术院校和专业团体,建立了与外国艺术团体的交流。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家尝试新的主题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