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美声)唱法发展之我见。
当我看到《一个声音》的初稿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里一定有令人惊叹的东西”。作者王为民是我的老朋友,中国艺术促进中心的艺术总监。在50多年的交往中,他总是带给我这样的惊喜和意外。
首先,作者明确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声乐艺术概念“中国传统美声唱法艺术”。作者循着传统美声唱法的发展轨迹,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古籍和古诗词,了解了我国自古以来声乐演唱的辉煌成就,列举了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各个朝代、各个时期“传统美声唱法”的代表歌手和优秀歌手数十人。虽然由于科学发展阶段的限制,没有留下音频资料来证明他们的演唱,但历代大诗人、大文人的赞美和描写,记录了从宫廷到民间的喜爱、欣赏和陶醉,可以印证传统声乐演唱的无穷魅力及其在铸造文明中的价值和地位。
更难得的是,作者以现代物理学、声学、生理学、歌唱机理为依据,以意大利美声学派为代表的西方美声学派为参照,阐释、描述、印证了中国传统美声艺术悠久辉煌的历史和精湛的传承,指出其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不避讳其历史局限性,帮派思想落后,各种缺点和不足。
在《易》中,作者根据历史的发展,适时适度地将“传统美声唱法”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南宋时期出现的传统戏曲艺术上来。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在中国这个56个民族有近360种剧种的现代,选择京剧和昆曲作为“传统美声唱法艺术”的代表是非常正确的。但是,今天戏剧舞台上的实践证明,能够继承和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本土调”的,是京昆剧!记得40年代初,著名京剧《金少山》在天津中国大剧院演出(当时还没有电声扩音设备)。当时世界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俄罗斯歌剧大师夏亚平听了金少山的演唱后说:“这个演员赢得了最好的共鸣。”他是从西方美声学派的角度来评价的,他注重的是共鸣,而不是声音。继之后,邱创立了丘派唱法,尤其是《青出于蓝》。丘派的唱法,由于共鸣位置(共鸣焦点)高,充分调动了鼻腔和头腔的共鸣,能发出宽厚、饱满、高亢、明亮的高音震撼,如著名的铜锤孟广禄、康万生,唱出高亢、高亢的声音,堪称进入了自由的王国。一场演出可以自由方便地唱出几十个高D,获得观众的掌声。用西洋歌剧的男高音唱高C,观众大喊“Bravo!”是一样的。
在世界音乐圈,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在声乐发展中形成了以意大利、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为代表的声乐流派,以其具有自身语言和风格特色的演唱方法和作品享誉世界数百年。从20世纪初开始,我们的祖先去欧洲学习音乐和歌唱,带回了美声唱法和歌曲,促进了中国声乐的进步。“美声唱法来自西方”成为普遍共识的结论。文章提出了中国传统美声唱法的历史渊源和成就,使我们了解到美声唱法早在2500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将有助于我国声乐界在建立中国声乐学派时坚定自信,确立一条基于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发展道路。
说到民族声乐艺术,就不能错过北方的民间艺术,也就是说唱艺术。顾名思义,主要是说说而已,但从广大群众喜爱它来看,是因为唱功,欣赏它的声乐演唱之美。如果讲故事,听一遍就够了,但“百听不厌”只能靠歌声的吸引力。以鼓界之王刘宝全为例。他过去学习戏剧。当他发现谭派的声势和影响太大,就转行唱景云鼓,他也是带头的。今天我们听他78转的老唱片,不禁为他的唱功叫好。语言清晰优雅,声音柔和通透圆润。听起来不算高音,但他能很轻松地唱出某个音的高E。而且他嗓音真实,发音清晰,声音从头到尾都是垂直的,没有那种横平、平、挤、压的感觉。此外,金万昌和带着梅花鼓,高,赵和在天津很时尚,他们以优美的嗓音,清晰的语言和充满感情的表演占据了舞台几十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玉宝。每次听她50年代的歌声,都会想起那个乌克兰男中音日西强。他是莫斯科大剧院著名的西欧古典歌剧演员。他在《茶花女》中唱出了父亲乔治·阿曼德,在一首劝导儿子的咏叹调中,一口气唱出了16小节,震惊了国际歌剧界,而中国的王玉宝也和他一样。然而,我们永远看不到她伟大的呼吸和努力。从科学发声分析,他们的歌唱状态一定是声带弹性极强,一触即响。他们用深呼吸和小柱子密集支撑高位声音,充分发挥呼吸和共鸣的最大能量。这是中国传统美声唱法的精美范例之一。
30年来,我国声乐界人才辈出,成绩斐然。许多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占领世界歌剧舞台的中青年歌唱家,实现了我们几十年前的理想。我们的事业在大发展,但在前进的过程中也有不良倾向,应该引起注意。比如重声轻情的现象在中国随处可见。所以在以往的对外交流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国际知名的声乐家、导演、歌手对中国声乐现状的评论,几乎一致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到处都有好嗓子,但是情感表达不足。过去,我们经历了学习苏联和俄罗斯学派的阶段。无论是斯塔尼表演体系还是欧洲其他流派,从人物性格和整体表演上都要求演员。就像中戏界的老人,从手、眼、身、法、步入手,把字、神、力、味结合到人物身上,提出要求和要点,从神态、形象、动作上要求演员。既然都叫感动艺术,那么中外表演艺术家的原理和手法肯定是一样的。因为王为民既有传统唱法的知识,又有西方声乐的知识,所以他可以提出传统戏曲唱法中“三位一体”的基本功——“流浪湾”、“喊嗓”、“吊嗓”来与西方美声唱法相媲美。
中国传统美声唱法因为传统戏曲的出现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高。20世纪,出现了新的歌剧。五六十年代,由于许多优秀剧目受到观众喜爱,剧场艺术剧院非常繁荣,被国际歌剧界誉为世界上唯一普及歌剧表演的国家。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外语至上”、“国际标准就是表演原创歌剧”的说法。我很欣赏近年来我们年轻演员表演的古典歌剧。他们(包括合唱团)为加入国际社会和出国演出付出了巨大努力,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对提倡唱原戏还是心存疑虑。在一次和德国歌剧界的座谈会上,我问他们外国歌剧(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国)唱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用德语演唱居多,是为了让大多数观众理解剧情和人物的细腻表演。”。试想一下,像德国这样一个音乐文化水平很高的国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更何况是我们呢!
30年来,流行音乐风生水起,因为年轻人的喜爱,真的是铺天盖地。流行歌曲最大的好处就是容易在群众中流行,被传唱,影响人们的生活。它们让人放松,任何想唱歌的人都可以唱。不像西洋唱法,也叫“制作乐器”。通俗的唱法,只需要用发声本能去掌握音色、性格、音韵、风格。
《不一样》这篇文章虽然不涉及对流行歌曲的评论,但在我的演唱实践中,接触最多的合作明星都是流行歌手。几乎每次见面都有我们没见过面的年轻人,他们唱的很好。流行歌曲占据了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人才数量众多,专业和爱好者难以区分,演唱风格和特点也难以统计和总结。但是有一个指标是可以区分的,那就是语言,可以听得懂,也可以听不懂。流行歌曲最早应该是美国电影音乐引进和影响的。1945抗战胜利后,爵士乐无处不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迪斯科和摇滚乐相继被引入。我注意到,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音乐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外国歌手的演唱语言非常清晰优雅,往往具有个人特色,让歌迷们趋之若鹜。只有在这一点上,它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艺术表现有两个要素:一是美,二是悟性,美值得欣赏,引起人的向往,净化心灵。
不久前,在一个关于流行音乐发展的论坛上,一位著名音乐人提出了“现场音乐”回归的话题,意思是解决演员假唱后出现的问题,因为电视制作要求尽可能完美。本来电视制作和现场表演是两码事,现在却形成了一种表演模式,在哪里都受欢迎。这样做,是对现场观众的不负责任和不尊重。第二是长此以往,演员可以放弃自己的基本功,毁了自己的前途。目前很少在剧院背景练唱。偶尔有演员上台真唱,却成了大家追问的对象——“真唱吗?”!“现场音乐-剧场艺术”的未来堪忧。
中国是声乐大国。这是一个建立和谐社会,寻求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好机会。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偏见,为声乐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从易手稿的后记中,我能充分理解和认同作者的心情——科学地、系统地、规范地发掘、整理并建立中国美声学派,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要面对的必然是不同认识和观念的争论,所以作者呼吁同领域有志气的人“继续谈下去”...我坚信韩娥“绕梁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