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一个叛逃了那么多高手的国家,最后还能全身而退?

历史上的贾诩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他被称为毒枭却不得好死?历史上的贾诩是什么样的?贾诩,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军事家,曹魏开国功臣,后居三国第一,拜为御主,是为数不多的去世的谋士之一。但后人评价贾诩时会称他为“西方第一毒”。为什么?

一、贾诩被称为“西凉第一毒”的原因

首先,说到“西凉”,当时的士人、贵族家庭、普通百姓都认为西凉人没什么好的,类似于今天的地域歧视。所以出身西凉的贾诩其实是被歧视的。

其次,他被称为“毒男”,因为他善于使用有毒的装置。他很会搞阴谋,借刀杀人,互相疏远,买通诈骗。

贾诩据说是“第一毒男”,因为他几次使用毒计,但他设法明智地保护了自己。

贾诩最初追随董卓,但董卓被杀后,他煽动李傕集团围攻长安,烧杀抢掠。后来曹操攻克张绣,贾诩设计假投诚,杀了曹操长子曹昂;后来,贾诩鼓动去投奔曹操,因“魏刺事件”被杀,而贾诩却安然无恙。

二、贾旭的真实能力是什么?

个人来说,贾诩真的是一个很伟大的人。

贾诩特别善于辨别形势,心思缜密无与伦比。他能够轻而易举地处理复杂的政治利益纠纷。他太强大了,所有的军阀都束手无策。

最著名的就是董卓被杀后,董卓残余势力准备逃跑的时候,贾诩用他的金口玉言说服他们反攻朝廷。

正是因为贾诩的这一举动,才造就了后来的三国乱世。

如果说郭嘉已经彻底研究过曹操的对手,那么贾诩已经彻底研究过曹操的人马。

在曹操的谋士中,贾诩被认为是最有心机的。也是曹操阵营中的谋士。他投过很多高手,但是生活很稳定。后来得到曹操认可的贾诩,成了曹丕的老师。历经三朝,富贵之后,老死在床上,乱世好死。

曹魏阵营中,荀父子、郭嘉等死后,司马懿掌权。贾诩虽安然无恙,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一路走来,贾旭并不容易。

3.贾诩为什么会得到大团圆结局?

但是汉末乱世有几个人能得到好死?

很多人在纯策略上彼此相似。贾诩最厉害的是他对人心的研究。

贾旭考虑问题,首先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因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保命,其次是追名逐利,最后才是为他服务的群体着想。

所以,在贾诩的政治生涯中,很多时候,他都能以“三位一体”的方式处理好保命、功名和集团利益的关系。

贾诩“三位一体”方法的经典例子是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争。

当时的长子曹丕深深感受到了来自曹植的威胁,于是派人去请教贾诩。

贾诩知道自己卷入了太子争夺战,一不小心就会丧命。但是曹丕既然来求教,说也没用。但是说的太清楚了,一旦曹丕失败,你就有把柄握在曹植手里了。但是如果你搪塞曹丕,那就更糟糕了。因为一旦曹丕成功,他就有危险了,这种情况一定不能发生。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而贾旭的回答,很有意味,一般的意思是:“对爸爸好,做个好儿子,就这么简单!”这种回答看似寥寥数语,却妥善解决了保命、成名和群体利益的关系。

贾诩用这样几句话感动了曹丕。只要曹丕不傻,就一定会明白,在目前的情况下,祭奠曹操是最好的办法。

在贾旭看来,即使将来夏侯惇胜利了,自己也无妨,也可以归降。因为贾诩并没有设计曹植,只是回答了曹丕的问题,要求曹丕以父为荣,忘记太子之争。但是,如果将来曹丕成功了,贾诩一定功不可没。

此外,曹操一直犹豫要不要立太子。不知是立才子曹植,还是立长子曹丕,于是请教贾诩。这绝对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面对曹操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们要格外谨慎。因为曹操很有心机,没有人知道曹操到底是怎么想的,而贾更是猜不到。

不回答,回答不如曹操的怎么办?贾诩假装若有所思,曹操问他为什么,他看了看四周,说是在想袁绍和刘表,所以成功蒙混过关。

这就是贾旭,看似答非所问,却答得令人满意。事后,如果对方追究其责任,贾拒绝并装作什么也没说。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贾诩对人心的控制,既给自己的人生留了后路,也给曹丕争取皇太子出了一个好主意。他也在日后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曹丕集团赢得了一份利益。

第四,总结。

纵观贾诩的一生,他明察秋毫,足智多谋。可惜他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也很自私。他只想自保,没有原则,只想稳定,无论洪水如何。

贾诩确实为客户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策略和足智多谋,但他缺乏理想的抱负,不能全心全意地为世界服务。他是三国里最不负责的人,连贾诩都是乱局中的帮凶。

虽然贾诩最后得到了圆满的结局,但在历史上,他充其量只是一个独立的谋士,而绝不是一个为天下着想的智者。我觉得,在三国征战厮杀的年代,能一个人死,是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