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碉楼经历了怎样的沧桑?
羌人没有文字。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两种主要的方言:北方和南方。南部方言包括自治县的南部、中部和南北地区。北部方言包括自治县西北部的赤布苏等地。由于长期与汉人频繁接触,许多羌人都懂汉语,并普遍使用汉语。
羌族分布在峰峦叠嶂、河流纵横的地区。岷山的支脉九顶山和鹧鸪山横贯境内。
地处高山峡谷间的羌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由于地形不同,气候差异极为明显。沿河海拔在1,300m到1,400m m之间,早春时节,鲜花盛开,但在海拔2千米以上的山区,依然是寒冷有雪的天气。
羌族地区山高谷窄,交通险要。勤劳勇敢的羌人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人行通道。滔滔江水上,架起了竹索桥、吊筒滑索、木桥,加强了两岸村落间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羌族的竹索桥有二三十尺长。没有铁钉,没有桥墩,而是用多根竹缆并排过河,铺上木板,人畜可以通行。
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传》中有一段记载:住在山上的冉彦,厌倦了用石头做房间,最高的一个达到十多尺。
羌族以石为房的建筑,传承发展了五千多年,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更加丰富。其类型集中、斑块众多的大型古建筑体系,在国内民族建筑中并不多见。在一定程度上,羌族建筑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建筑的源头,也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建筑的源头遗迹。
羌族民居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虽然现在的羌族民居已经远远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但就其建筑选址、村落布局、空间形态而言,仍保持着浓厚的古韵,体现了五千多年前形成的羌族民居建筑的规模和风格特征,并对后来的羌族民居建筑乃至藏缅民族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碉楼多建在村屋旁,高10至30米,用来御敌,储存粮草柴火。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屑和黄泥。墙基础为1。35米深,由石屑制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自下而上略微倾斜。施工时不需要画图,不需要吊线,不需要立柱支撑,全凭高超的技术和经验。这座建筑坚固耐用。永平堡,明代古城堡遗址,1988发现于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历经数百年沧桑,仍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