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A&F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1932年春,(上海)民族劳动大学农学院奉国民政府之命停办。在适当的时候,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西北特教建设的初步方案,即把劳动大学农学院的农场和部分图书仪器划拨给国立西北农林科技学院。由于运输途中丢失,初步只接收了国家劳动大学(上海)及其农学院图书馆移交的451册图书。
1935年8月,李仪祉先生将他于1932年在陕西省立高级中学(xi安)创办的水利专题课程搬到国立西北农林科技学院,带回一批书刊。
65438-0936,国立西北农林科技学院正式招生,辛树之教授任校长。在任校长期间,有“三宝”之说。主要是抓三件事:一是聘请知名教授;第二,充实图书和仪器;第三,为学生毕业后寻找出路。建校之初经费比较充足,辛树志教授比较注重省钱。大部分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和乐器。有一次,我亲自去北平购买当时的书籍和仪器,费用多达十万元。
7月1936,图书馆正式开馆。学校任命黄联勤先生为图书馆馆长,另有五名员工。同时在《西北农林科技》(第一期)上发表了图书馆的阅读借阅规则。当时只有108教职工,101学生。
同年,学校成立了图书馆委员会和采购委员会,黄连琴还担任了两届委员。同年2月,图书馆工作人员人数达到9人。图书馆占地面积561平方米,有一个书库和两个阅览室。
1937西北农林科技学院教学楼(原农学院楼)竣工,图书馆迁至一楼东南角,大大增加了建筑面积。
从65438到0938,图书馆接收了原Xi临时大学移交的87本中文书籍。在此期间,图书馆不仅购置了一些图书,还接收了辛树志校长和石生汉、傅斯年、顾颉刚等教授学者赠送的一批图书。为了避免战争破坏,学校把一些重要的书籍搬到陕南勉县存放。
1939年4月,国立西北农林科技学院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教职工约250人。随着国立西北农学院的建立,图书馆更名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图书馆。当时有藏书15000册的书库和60座的混合阅览室,有过刊和线装书书库。此外,图书馆还购买了全套的《国文周刊》、《东方杂志》第一、二集和万友图书馆,四辑四存之一正在编辑中。这时,图书馆已经收藏了40073本书。
抗日战争时期,学校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图书馆人员变动频繁,工作毫无进展。当时虽然收到和购买了一些抗日宣传书籍,但往往被“封杀”、“查封”囚禁。1940-1941期间,日寇三次轰炸学校,死伤学生众多。图书馆所在的农学院大楼(也就是今天的三号教学楼)也遭到多次枪击,部分建筑遭到相当程度的损坏。
从1945到抗战胜利,图书馆先后接受了三批外国捐赠的图书,补充了几本抗战时期缺少的期刊。
5月20日,1949,学校解放。此时图书馆藏书41707册,其中装订期刊1676册。
新中国成立前,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柱,经历了战乱的骚扰,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和科学的管理。比如分类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和中国十进分类法,都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馆藏文献数量剧增,1978馆藏文献总量已超过52万,比1949增加了13倍;二是明确了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建立健全了图书馆业务组织,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三是实现了图书馆基础业务的规范化管理,深化了业务和服务,扩大了范围;第四,独立图书馆的建成为全面提升图书馆的文献保障能力创造了条件。虽然图书馆在1966-1970时期停滞不前,但图书馆不断发展壮大的大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快速发展阶段(1950-1966)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国内高校也得到快速发展。解放初期,西北农学院教职工只有608人,到1966年底,教职工人数已发展到1169人。在校学生人数从解放初期的585人增加到60年代初的265,438+094人。
随着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图书馆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56总藏书近170000册;在1961,总收藏量达到258000多册;1965年,总藏书达到310000余册,全馆工作人员由解放初期的6人增加到32人。
与此同时,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和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50年代图书馆范世伟主编出版的《图书分类》在国内图书馆界有一定影响。《汉语拼音作者号表》(即《字帖作者号表》)已被省内外部分图书馆采用;65438年至0954年,辛树之院长发起并邀请十余位老师参与,在图书馆成立了“祖国农业遗产研究小组”,后更名为“古代农业研究室”,利用图书馆的一批古代农业文献资源开展农业史研究。此外,图书馆在20世纪60年代的书目索引也取得了显著的服务成果。
1951年5月,图书馆设置1馆长管理图书馆事务,1首席馆员协助馆长处理图书馆事务。有四个部分:编目,出纳,阅读和期刊,分别由五名图书馆员和两名工人协助处理。有1栈;有1个混合阅览室,与书库相连,陈列期刊200种;资料室1个,藏书2000册;有期刊和报纸储存室1个,公共报纸阅览室1个。
1956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教育部有关规定,学校加强了对图书馆的领导,将原图书馆由教务处改为副院长。1957 1,学校决定将图书馆改为由副校长直接领导的处级单位,由副校长王振华兼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在学校教学和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确立并延续至今。
65438-0957,学校正式成立图书馆委员会。图书馆委员会的成员大多由当时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委员会主要负责图书馆发展建设等重大问题。
同年,在图书馆设立了办公室。办公室下设有采访、编目、流通阅览三组,以及工具书阅览室、期刊阅览室、政治书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缩微复印阅览室,文学类图书开架借阅。图书馆制定了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如图书借阅规则,阅览室的阅读规则以及期刊和学生参考书的使用。同时,学校决定将以前按部门分配图书经费改为由图书馆统一管理和使用。
1964年冬,图书馆新馆落成,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馆名。新楼位于校园中心,由主楼、侧楼和附楼三部分组成,总面积865,438+000平方米。随着新馆的建成使用,使馆馆舍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面积比解放前增加了15倍。博物馆的所有设施都已更新,工作人员增加到23人。新馆有10个专业阅览室,3个普通阅览室,870个阅读座位。1965年初,图书馆全部搬入新馆,2月28日举行开馆仪式。学院党委书记陈武宇在开馆仪式上对图书馆今后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为了改善教师的阅读和学习环境,学校为新大楼的所有教师阅览室配备了皮质软椅,这在当时是整个学院办公学习的最佳配置。停滞阶段(1966-1970)始于1966的“文革”运动给国家带来了灭顶之灾,图书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文革”初期,除1位老同志外,其余人员多被送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好在因为图书馆是独立建筑,所以没有受到太大冲击,图书、期刊、资料等馆藏资源保存完好。在恢复发展阶段(1971-1978),根据1971中央出版座谈会和全国教育会议的指示,图书馆工作人员陆续从五七干校返回。这一时期图书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和恢复专业工作,成为我国较早恢复图书馆工作的大学图书馆之一。
1971年,为了迎接第一批工农兵新生的到来,图书馆整理出馆藏图书30多万册,原陕西理工大学接收图书8万多册。同时修改了部分规章制度,安排了7个阅览室,恢复了书刊的订购和收藏,完成了恢复开馆的各项准备工作。1974到1976,朝农(朝阳农学院)开学,图书馆成立了校外教学基地工作小组,负责给校外基地和驻地送书。
1978,图书馆调整馆内机构,宣传报道组改为宣传咨询组;期刊阅览室划归报业集团管理;科研部门的“科技资料室”置于图书馆的统一领导之下;内部图书改为由流通组管理。同时增设外文期刊阅览室,实行开架阅览;增加咨询项目,设置专人负责组织答疑和代搜文档。同时还创办和编辑了《科技信息参考》、《国外科技信息》、《科技信息》、《图书通讯》等信息类期刊。同时,《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图书馆业务规范化的开始。图书馆统一使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中外文图书资料进行分类,逐步实现各项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发展迅速。
1974年4月至5月,图书馆对《汉语拼音作者名单》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检查。当时省内外的图书馆要求比较多,所以印出来后送到全国320多家图书馆,在全国同行中影响很大。在此期间,由于图书馆工作的迅速恢复,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和《光明日报》的报道。《陕西日报》以《为教学科研铺路——记西北农学院图书馆》为题,报道了图书馆“热情服务,咨询解难,定位读书,见书新书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开展,科技信息服务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科技文献检索服务和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图书馆管理的改革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成为这一时期图书馆发展的主要特征。
1,全面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65438-0979,西北农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这一时期,学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工作迅速恢复和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图书馆进行了完善图书馆决策机制、与院系设置体制的改革。
1979年7月,图书馆由三室三组组成,分别是办公室(含宣传咨询工作)、编辑组、流通组、报业组、信息资料室、古农业研究室。各室主任由学校党委任命,是学校里的科级干部。
1982学校恢复成立图书馆委员会,作为学校图书馆信息工作的咨询机构。委员会成员包括主管图书馆工作的院长、图书管理员、办公室主任以及关心图书馆工作的系副主任或副教授。1987 11,我校新图书情报委员会成立。张越教授任主席,冯世良副主任任秘书。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图书馆从1987开始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图书馆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了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从65438到0987,学校进行了各种人员调配。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图书馆将以前的业务组(室)改为部门,对性质相近的业务进行集中管理。除办公室外,还有采编部、流通阅览部、期刊部、信息咨询部、技术部等处室,信息咨询部下设农业科技信息研究室。各部、室主任、副主任由学校聘任制改为馆长聘任制。同年,经学校批准,作为试点单位,试行双向劳动优化组合,由图书馆聘任各业务科室主任、副主任,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定编、定岗,制定了图书馆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
从1997年5月起,图书馆开始全面实施岗位责任制管理,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规定。调整后,部室为采编部、发行部、期刊部、文献信息服务部、技术部、办公室。此外,还通过民主推荐、领导考核、交流竞聘、遴选岗位等形式,对7个岗位进行了28次考试,调整工作岗位20余个。调整的范围基本上涉及到了全馆的所有岗位。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和人员的减少,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促进图书馆现代化。
这一时期,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中心的服务工作逐步开展,加速了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进程。
1981-1987、图书馆利用世界银行教育项目一期贷款购置了一批现代化技术设备,开展了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研究工作。1987年2月,受中国农业学会科技信息分会委托,本馆承办了第一届全国农业信息电子计算机系统建设研讨会。29个省市自治区农科院信息研究室、农业院校信息办、国家专业情报机构等40余名负责同志参加了研讨会。
从65438到0992,图书馆计算机流通管理系统进入开发研究阶段。1994年4月起,计算机流通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图书馆实现了1975后进藏中文图书的计算机借阅和开架借阅。该系统走在了全国农业系统图书馆工作的前列,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中文图书的利用率。
1990年9月,图书馆购置了一套AGRCOLA光盘检索数据库,3月,1991,成立了文献检索室和计算机光盘检索室,提供计算机检索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包括:跟踪与选题服务、专题文献检索服务、编辑出版《信息通报》专题书目索引等。,而且服务已经扩展到校外地区。1998年5月,图书馆建成了光盘网络检索系统,拥有28个光盘驱动器和16台计算机终端,不仅可以通过16台终端检索本馆18种中外文数据库,还可以检索国家图书馆60多种大型中外文光盘数据库。
1999年4月,图书馆建成多媒体网络电子文献阅览室,与校园网联网。网上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中国科研教育网查阅。光盘检索网和多媒体网络电子阅览室的建立和运行,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科研项目、科技成果鉴定、撰写学术论文、阅读电子文献和查询互联网信息提供快捷、全面的服务。
3.加强文献检索课教学,促进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在此期间,我们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结合工作实践,开展业务研讨,根据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增加新的服务形式,对农业系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起到了最显著的促进作用。
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文档数量增加,对文档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人们获取信息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文献信息检索活动开始脱离人们的科学研究和科学交流。1982年7月至1985年6月,本馆受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图书馆合作委员会、陕西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委托,为全国农业系统、陕西省高校图书馆系统举办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短期研修班、农业文献检索与利用培训班。参加学习培训的有来自全国19省市农业系统和陕西省高校图书馆的约200名学员。
1983年5月,图书馆入选中国农业图书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图书馆协会决定,西北农学院、吉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华南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图书馆联合编写《农业文献检索与利用》教材,为农业系统图书馆的检索培训做准备。
1986年6月,经学校批准,图书馆成立文献检索与利用教研室,文献检索课列为选修课。9月,受陕西省高校图工委委托,图书馆举办了全省高校“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全省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创建和发展。
4.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图书馆事业成效显著。
从1987开始,图书馆开架借阅图书增加到总藏书量的30%,其中图书全部向教师和研究生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从50多小时增加到70小时。
1989期间,由于来馆读者数量和借阅图书数量急剧增加,为解决经费和图书的短缺,图书馆开展了文艺书刊的出租和有偿服务,实行“以书养书”的做法。虽然后续管理措施没有跟上,一度产生了一些弊端,但这部作品还是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1979后,图书馆恢复并开展国际交流工作,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东南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流关系。1979,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西北农学院图书馆列为该组织直接建立的收藏单位。
长期以来,图书馆学术研究活跃,在省内外图书馆界影响较大。为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的业务沟通,解决图书馆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图书馆在1980-1986期间连续举办了七届图书馆业务研讨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9,* * *已发表与本馆各研究领域相关的论文253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1部。获中国图书馆学会特别奖,第62届IFLA代表大会优秀论文1,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科研成果二等奖1,西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获各级学术成果奖、论文奖72项。发表论文包括《中国图书馆学报》6篇,《中国科技信息学会学报》1篇,《高校图书馆学报》3篇。
1995年7月,农业部批准该馆拥有科技成果查新权。1996年7月,陕西省科委批准该馆拥有科技成果查新权。1986年5月,图书馆接受了陕西大学图书馆检查组对1981以来高校图书馆工作规定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评价良好。1989年3月,图书馆通过陕西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评估检查,被评为优秀图书馆。1998年2月,陕西省教育工会授予图书馆部工会“先进集体”;3月,山西省图书馆学会授予图书馆“学会工作先进集体”;1999年9月,图书馆被评为1997-1998、1999学年管理与服务教育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