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领导体制改革时间调整了多少次?

中国武装力量的领导体制进行了几次调整和改革?

中国的国防领导体制是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为了使国防领导体制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军事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50多年来,中国国防领导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军事知识。

新中国国防建设的主要成就

1,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形成了一套体系和优良作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从1985开始,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明确提出了“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必由之路”的基本指导方针。中国国防后备力量作为一支伟大的战略力量,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关心预备役部队建设,各级军事机关高度重视预备役部队建设,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预备役部队建设的可喜局面。经过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中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国防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国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关怀和领导下。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建立了包括电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核能在内的完整的、综合性的科研试验生产体系。

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和切实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3.第三,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军事法规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于如何建设国家,如何建设国家军队,没有任何经验。都是学苏联的。在研究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国务院于1952年2月联合颁布了《中国人民团体和国家军人暂行条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55年7月通过了《中国人民兵役法》。

同年,人民解放军实行了三项制度:工资制度、军衔制度和义务兵役制。解放军的一些条例,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之外,基本上都是照搬或参照苏联红军的一些军事条例。

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军队建设实行“以我为主”的方针,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军事情况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军事法规建设明显加快。

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

截至2005年底,已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为龙头,15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181件军事法规,88件军事行政法规,3000多件军事法规的法律体系。

4.第四,军事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展开。

新中国成立解放军时,除了少数知识分子和干部懂技术外,整体文化素质很低。根据1951年底的调查统计,全军约80%的士兵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其中约30%的知识不足500字。68%左右的干部不到高中,其中初中以下的约占30%。

这与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力量的任务不相适应。1952年6月至1953年5月,全军开展为期一年的加速文化教育,部队文化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大量文盲、半文盲达到高中、小学毕业水平,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从1951的67.4%下降到30.2%,而小学以上毕业程度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全军逐步建立各级正规军事指挥院校和专业军事技术学校,培养军事指挥和专业军事技术干部。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此后,军队各级领导班子的历次调整,都严格按照“四化”的要求选拔干部。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依托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体制。

20世纪以来,中央军委和总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建设指挥员、参谋人员、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士官“五支队伍”,培养了一大批适应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如今,解放军各级领导班子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领导干部比例日益增加,五支队伍建设初具规模。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参军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