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INTEL cpu的发展历程
先说P1。P1有三代。P1,P1 mmx,P1 Pro。最常见的是P1 mmx。利用MMX指令集,P1具有解压VCD的能力。
P2,非常聪明,基本上占据了当时所有的股份。主频从266跳到466。与P1相比,除了频率上升,基本没有大的动作。P2时期,赛扬出局,占领低端市场。
P3有三个乐队。第一代是slot7接口,和内存一样是金手指插的。最高的是P3 600。第二个带是铜矿芯的P3,采用pin接口,性能很高。是P3时期每mhz处理能力最高的处理器,达到1.1G。最后,图拉丁(tualatin)的核心P3采用socket370接口,最高1.4G超级拼读能力非常不错。
P3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可以支持sse指令集,使得处理器具备了拦截DVD的能力,浮点运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P4已经生产了四代。第一波段频率从1.5-2.0,采用rambus内存,前端总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00mhz。因为内存性能差,价格贵,出货不久就被淘汰了。第二个波段是P4B和478接口的威廉ET核,支持DDR内存,最高支持ddr333和前端总线。第三波段是诺斯伍德的核心,有533和800前端,称为P4c,最高频率3.02。第四个频段是最后一代P4,采用31流水线级的prescott核,支持800-1066前端总线,也就是P4e和P4ee。频率最终达到3.8。所以非常火,非常强大,这成为了英特尔在市场和技术上最大的败笔。正是在这个时期,AMD开始追赶英特尔,市场份额从2%增长到大约15%。
P4时期最大的技术提升是处理器支持sse2、sse3和EMT64技术,采用最小65nm工艺,并拥有超线程技术支持模拟双核,进一步提升了多任务能力。
PD,为了应对这一时期AMD的双核处理器,intel仓促推出了一款不成熟的PD,采用了和P4e一样的高流水线级别,两核缺乏衔接,明显不如同级别的AMD处理器。不过作为一款廉价的双核产品,PD也很不错。
Pd时期最大的进步就是intel进入双核时代,取消了超线程技术。
PE,你没听过。这其实是PD的高端产品,其实是一款采用超线程技术的PD。它可以看到四个核心,实际上是两个真实核心和两个虚拟核心。它的性能很好,除了功率大以外没有缺点。
酷睿双核,酷睿1,这种处理器只能在笔记本和苹果电脑上看到,在普通台式PC上看不到。它的优点是功耗低,缺点是与PD相比,在性能上没有优势。
Core2duo,酷睿2,英特尔的决定性产品,core2duo的推出预示着经历了10年的奔腾系列的终结。core2duo性能优越,功耗低。
从技术上来说,core2duo采用* * *共享L2缓存的模式,提高了两个内核之间的通信,多任务性强,实现了core2duo上每周期执行四个命令的优势,支持ssse3指令集。就它而言,除了价格高,没有比同级别core2duo性能更高的处理器。
AMD。
K6对应P1,与P2、K6有两代。基本上它的性能比同级别的intel稍弱。但是它的超频性能很不正常,至少超过30%。
K7和k7L,分别对应P3和P4早期,具有低频高性能的优势。就后期的k7L来说,性能比同级别的intel差一点,因为前端总线只支持333,而这个时期的intel已经可以支持800的前端了。不过K7L的超频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K8,AMD的绝地反击,从K8开始,AMD支持前端总线最高1000。有三代,1代是754接口,支持ddr400单通道,二代是939接口,支持ddr400双通道,还有双核产品。第三代是AM2接口,现在用的,支持DDR2。
K8有明显的优势。在整数能力、浮点能力、多任务等方面已经超过了英特尔的P4和PD,并开始支持SSE3指令集和X8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