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的使用历史
中国最早的字典是《尔雅》,成书于汉代以前。因为《尔雅》对文字进行了分类和解释,所以儒家学者把《尔雅》归为训诂。
后来大约公元30年——124年,汉代的许慎写了《说文解字》,确立了六书理论,奠定了汉字偏旁部首的基础,使他成为字书的佼佼者。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研究词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书之一。
1190年,也就是西夏干佑二十一年,党项人完成了西夏第一部西夏汉文双语词典——《番汉合璧时的明珠》,成为考古学家翻译西夏的依据。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第一部康熙字典出版。
第一本字典叫字典。
第一部叫《字典》的书,是清朝张玉书等三十人历时六年编纂的《康熙字典》。康熙帝看后,说这本书“既好又美”,算得上是一部“正典”,所以取名《字典》。今后,所有这类解释词语的书都将被称为“词典”。
《康熙字典》不仅列出了词源,还列出了唐云、广韵、吉韵、韵回、郑云的对仗,并合并了同音字。
第一本双语词典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以翻译为目的,编纂了中国第一部英语学习词典《华英词典》。当马礼逊在伦敦时,他在一个中国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年汉语。到广东后,他翻译了《圣紫晶》和《大学》,并撰写了汉语语法书,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红楼梦》和《论语》中的很多例子都可以在《华英词典》中找到。《华英词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汉双解词典,篇幅很大,内容丰富,例句和解释丰富,包含大量成语和谚语。1844的卫三畏《华英韵丽芙集》和1847的沃尔特·亨利·麦都思《英汉大词典》都以此为参考依据。
1866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在香港出版了两卷本《英汉大词典》,是香港最早的双语词典。罗存德于1848年赴香港传福音,1853年成为中国福音传道会香港总会会长。著有《英语语法概论》、《英汉旅游概论》。
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汉语大词典》。
第一本甲骨文字典
甲骨文虽然是最古老的成熟汉字,但是甲骨文字典因为被发现是最新的汉字,所以才出现了100多年。清代刘鹗写的《铁云藏龟》,是甲骨文中的第一部字典。1903年,石版画出版。1903年,刘鹗从自己收藏的5000多件甲骨中,精选出1058件,编成《铁云藏龟》六卷。原书有罗振宇、吴昌茂的序和刘鹗的序。
继徐中书的《甲骨文字典》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后,刘醒龙的《新甲骨文字典》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刘的《甲骨文图示字典》。
甲骨文编辑,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中华书局出版。
甲骨文字典
古代汉字一直是用笔画和音韵来索引的,直到2010年2月,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王本兴主编的甲骨文字典。随着汉语拼音和笔画索引的采用,甲骨文与现代汉字有了真正的联系。成为甲骨文工具书的里程碑。
甲骨文是最早成熟的汉字体系,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与活字有传承关系的。许多甲骨文学者花了一生的时间来鉴定近2000篇甲骨文。很难识别,但识别后很容易认出来。利用汉语拼音的索引,每个小学生都能很容易地理解这些甲骨文字。所以对你一生的写作修养都有好处。汉字的基础要从甲骨文开始,这本甲骨文字典是打好汉字基础的有力工具。这部甲骨文字典也成为最年轻的汉字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