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蛇脸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随着我国对考古的重视和考古技术的不断深入,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以图像形式绘制的考古资料。这些考古资料分布广泛,不仅有古代中原的河南、陕西,还有山东、四川、江苏等地的相应发现,艺术形式多样,有壁画、帛画、砖画等。伏羲和女娲在汉画中大量出现,表现出独特的规律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同时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思想。

一、伏羲女娲的分布状况和基本特征。

在全国各地发现的伏羲女娲形象很多。据统计,山东、四川、河南、江苏、陕北等地有近百幅这样的图像。

山东地区:

1.沂南汉墓东侧柱子下面的画像,上部在一个巨人的怀里,有两个人虎头蛇尾。左边手握规则的是女娲,右边手握时刻戴皇冠的是伏羲。

2.嘉祥县五粮祠西壁壁画二层,右侧为伏羲的母螺交配画像,女娲执规矩,伏羲执矩,左侧为祝融、农、黄帝、建湘、帝尧、舜、禹、贾等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3.临沂白庄汉墓出土了两幅人头像和蛇像。其中一个是桂芝,怀里抱着一轮太阳和九尾狐,是伏羲;第二件是刻在怀里的玉蟾蜘蛛圆轮,是给女娲的。

四川地区:

1,成都郊区出土的人像砖,两人蛇头,长尾带脚,左边伏羲,一手武阳太阳轮,一手规矩;右边是女娲。一只手里拿着蟾蜍蜘蛛的月亮轮和一棵月桂树。另一方面,他们拿着一个长方形的物体,彼此相对。

2.广汉城外出土画像砖,伏羲女娲为首蛇,末有玄武。每一个月亮,尾巴下都有一只朱雀,两者隔着花纹,头相对。

3.江安画像石棺背面,雕有两个蛇头,长尾巴相交。女娲左手拿着月亮轮,右手拿着乐器(好像是一排萧),伏羲右手拿着太阳轮,右手拿着泡面。

河南地区:

1.在洛阳卜千秋壁画墓顶平脊所绘的仙人升天图中,一端绘女头蛇者与蟾蛛、月桂月轮相处,另一端绘男头蛇者与武轮相处,与伏羲女娲相反。

2.在南阳唐河针织厂的石墓里,有一幅巨人抱着两条蛇头的画面。伏羲和女娲是最早的蛇头,他们手中都拿着曹植。

3.南阳画像石位于画面两端,尾部在中间相交。一头是双手握着的吴轮,另一头是双手握着的蛤蟆月轮。

徐州地区:

1,十里铺汉画像石墓,后房柱子正面刻有一个人的头尾,双手抱太阳为伏羲像。

2.在郭利的汉画像石墓中,有一个人的肖像,有头有尾,尾巴是三重的,站在伏羲女娲的对面。

陕北:

米脂二号石墓,门楣上雕着蛇头,面对面。拿太阳太阳轮的是伏羲,赊蛤蟆月亮轮的是女娱。

以上例子基本代表了伏羲女蜗牛形象的基本特征。这一对形象的存在形式基本上是两体并置或者两体交配,它们的形体特征基本上都是人头和蛇。他们手中握着的附属物主要有尺子、日月、曹植等。当然,由于艺术需要,各地汉画制作者对某一细节的增减,可能会影响这一形象的一致性,但只要主要特征不变,都可以归入本文所描述的伏羲女螺形象系列。

东汉王逸为楚辞作注时曾传道。传言女娲是蛇头,一天七十次?他的儿子王延寿在《陆灵光电赋》一书中直接写道:?伏羲鳞甲,女娲蛇身。?

在这一点上,伏羲女娲画像的特点可以描述如下:

在形象主体方面,各地伏羲女娲形象主要是一致的,表现为蛇头或蛇尾。不同地方的伏羲女娲形象在形象主体上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在图像系统方面,不同地方的伏羲女娲图像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根据对象的比较,我们可以把伏羲女娲的形象体系概括为三种类型:常规型、旧月型和曹植型;山东地区以规则为主;在河南,曹植型是主要类型;四川以日月型为主。其他人像,如徐州、陕北等,多为捧日月或无牵无挂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以汉代为界,出土文物中的何女娲一般同时出现,有尾相交和尾不相交两种形式。在汉代以前的文物中,只有伏羲或女娲单独出现,而在《庄子》、《楚辞》、《山海经》等古籍中,伏羲或女娲都有单独的描述,没有二神的共现。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伏羲和女娲紧密交织的形象有着特殊的含义。

试论伏羲女娲的形象意义:共性与个性

伏羲女娲造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文化面貌和艺术气质差异很大,但只有局部的细微变化不影响?人头蛇身?这一显著特征的存在。这种形象主题的一致性,应该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整体构成,即古代图腾的历史记载和祖先崇拜。

在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中,有过人兽同体的时期。大部分关于原始社会的资料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一点。比如有些部落有龙蛇图腾崇拜的习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伏羲女娲的半人半蛇身体,可以看作是龙蛇图腾崇拜的延续或映射。汉画中的伏羲女娲形象是这一图腾在汉代的延续,一直流传到唐代,吐鲁番帛画中仍有伏羲女娲的形象。这说明龙蛇图腾崇拜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祖先感情也体现在伏羲女娲形象中。在汉画中,伏羲女娲被视为始祖神,如女娲黄土创世的传说和伏羲女娲兄妹后期结合繁衍人类,很好地说明了伏羲女娲被视为始祖神繁衍人类。和图腾崇拜一样,伏羲女娲形象主体的一致性也能说明他们在整个中华大地都是受人尊敬的,而且对于汉人?小心翼翼追求远方?思想的表达。

通过各个地区伏羲女娲形象题材的一致特点,分析了图腾和祖先崇拜。伏羲女娲在不同地区的明显差异是观念的地域差异,反映在艺术作品中。

(1)伏羲女娲的图像系统,是山东省的一个常规类型,是基于他们的创造性成果。

规则和瞬间是两种创作工具。有了规则,可以画圆,有了矩,可以画方。这也和古人一样?哪里的天空是圆的?认知是一致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遵守规矩的伏羲女娲被古人奉为?用恰当的方式创造一切?上帝的祖先。

伏羲在神话中有很多称号,成就显著。“容易吗?系词说?古人尊称家族之王,仰望天空,俯视大地。观鸟兽篇与土地适宜性。亲近身体,远离一切。因此,八卦被发起,以沟通神的美德和万物的感受。结一绳成一网,败一鱼,掩别离?。

?女娲是阴帝,怎么会帮别人耍花招?“只有南子?《鬼的解释》这本书很有吸引力,她的主要成就是补天造人。俗话说,天地开拓,人去楼空,女娲造人出黄土。观众坐着不知所措,他却在泥地里牵着绳子,把人捧得高高的,让有钱人走,黄土人穷微贱,吸引人。?

上古四极废,九州裂;天不重复,地不遏制;火不灭,水不尽;野兽吃人,而鸟类捕食老弱。于是女祸炼五色石补天,破鳌足立四极,杀黑龙助冀州,积芦灰止淫水。?

从这些记载来看,伏羲和女娲在神话中有很高的地位,对人类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和创造性的发明,对人类秩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他们当之无愧的是始祖神。把条条框框放在他们手里,恰恰是为了展现创造力。淮南子?如果说太昊和少昊在天文训练中是通过遵守规则和规矩来统治春秋的,那也可以说明规则确实在人类世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四川伏羲雌螺的日月意象系统,真实地表现了太阳神和月神的神性特征。

伏羲与太阳、女娲与月亮的关系只有在汉代才表现得很清楚,可以认为是伏羲为太阳神、女娲为月神的形象。关于日月神祗,文献中有何生日和常月生的记载。山海经?狂野南方经典?Xi何,狄俊的妻子,出生十天?。野西经?狄俊老婆常宜生十个月有两个月?。表面上看,日月似乎与伏羲女娲无关,但现代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众神起源》认为伏羲女娲是颛顼体系中的太阳神和月神,他们作为太阳神的地位是直接从神话的演变中确定的。《画神研究》一书认为,日月?它与阴阳的对应成为汉代哲学中的一个外延概念。同时给男女附加了不同的性别,于是伏羲、女娲在进化中逐渐与日月结合。?

以上两种学说,前者从神话史的角度,后者从思想史的角度同时肯定了伏羲女娲与日月的关系。从汉画像的表现来看,阴阳思想在丧葬习俗中相当流行。太阳和月亮本身,伏羲和女娲本身,以及太阳、月亮和伏羲女娲的结合,都深受阴阳思想的影响。日月给了人类对日月的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汉代画像在广阔的区域内都有日月神的形象,这也是汉人崇拜日月神的具体表现。只是在四川,这种崇拜达到了顶峰。?

(3)河南曹植型图像系统在南阳汉画中具有长寿、长生、不朽的意义。

曹植在古代被视为长生不老药。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写道?在“验证”一章,写的是:?曹植延年益寿,神仙吃它。?结合汉代求医问药、相信鬼神长生不老的社会风气,草草型自然以长生不老、长生不老为目标。以南阳汉画为例,首次将神仙使用的曹植与伏羲女娲结合起来。在这一带的汉画中,曹植的用途非常广泛,有羽人抱着曹植翱翔,有珍禽异兽吃曹植。这是抱朴子对曹植说的话吗?奶酪有一升史鸷、牧之、曹植,千年青云直上也能吃,让人长寿。他们可以乘云抵天,看鬼神黄龙之共食,长命百岁。如果你带着闪亮的龙仙芝,你会长寿。伏羲女娲是人类的始祖神。它有庇护和把曹植这种不朽的东西放在手中的作用,并赋予他们保护长寿的功能。这是一幅南阳汉画的创作。通过论述伏羲女娲形象的特点和意义,说明其形象主体的一致性反映了中国内部信仰和民俗的共性。它所呈现的意象体系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信仰和民俗的个性。这一解释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汉画中的伏羲女娲形象,并更透彻地理解表现它们的意义。

论伏羲女娲守规的象征意义

以题主展示的这幅图为例,它属于唐代伏羲女娲的规矩: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的卷或麻画。根据阿斯塔那唐墓的考古报告,同期出土的这种帛画有几十幅,在墓中用木钉钉在墓顶,画面朝下。画中伏羲头戴皇冠,住在左边。张左手持矩,矩上有墨斗,或右手有墨斗;女娲扎着高高的发髻,站在右边,右手拿着尺子,左手拿着剪刀。伏羲女娲人是蛇头,穿着胡夫,腰相连,共用一条裙子,上半身互相拥抱,下半身和后期曲线相交成螺旋状。他们头上有圆形的轮子象征太阳;尾巴下面有一个月亮。画面四周是同样大小的圆圈,有些圆圈用线连成星星和大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