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生活对历史的影响》一书的作者周卫。这艘维多利亚号是谁的?什么知识背景?你出版过什么书?
威州77年生。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好的阅读不需要太多的理解。他涉猎杂七杂八,年轻时沉迷古典文史,延伸到社会学、人类学。他从2004年开始写博客。
威州
70后,知名书评人。我从事了13年与我利益无关的工作。我在2 0 0 4年开始写文章。我的兴趣很复杂,所以我努力学习,不想知道太多。
魏洲的家在上海世博园附近的一个小区,书房在阁楼,光线充足,格调高雅。两面墙的白色书柜是量身定做的,一左一右。书房藏书约四千册,分类如下:历史一排,从古代到近代,少数民族、中外关系、环境史、城市史也包括在内;一排文学,政治,社会学,神话,包括圣经,释迦牟尼,张承志,安妮宝贝的故事。
想不到威州进军广告行业。因为高考数学考得不好,被调剂到厦门大学广告专业。“最初几年我很抑郁。我是一个看到广告就打开电视打开频道的人,但现在我想成为一个广告人。”
白天工作,晚上读书写作,韦舟从来没有向同事提及自己的网上“韦舟”身份:“我怕他们觉得我是个怪物。广告圈的人比较时尚,看的杂志多,书少。包括我自己,工作的前五年都不想看书。后来,我开始慢慢养成这个习惯。读书能让我的心平静下来,就像镇静剂一样。”
2004年,出于个人兴趣,他在自己的博客“潍州试看故国”上发表考证和注释文章,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后来,《南方都市报》的编辑戴辛尉首先找到我,问我是否愿意写一个专栏。我写了一些书评和评论。”此后,他以书评家的身份进入文化圈。
读书喜欢循迹而行。
周卫的启蒙读物是他年轻时在崇明农村反复阅读的古典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后来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各种历史著作。“早期看古代史,对中外交通史特别感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观点在另一本书中也值得一读,于是我去寻找那本书。所以顺着踪迹一路寻找过去。豆瓣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我感兴趣的书经常能在上面找到。基本上都是看传统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书。”
周卫说,看不同类型的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如果从某个角度切入,观点就会有偏差。“举个例子,如果只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话题,结果会有点偏,但如果从其他角度去把握,可能会得到一些不同的看法。”
《写作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正是这样一本启发了他:“书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对人类学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把人类学的论文看成是写作。以前,人类学家认为他们写的不是作文,而是对现实和客观的描述。书中作者颠覆了这种观点,‘因为一切都是人写的,你以为自己是客观的,不可能不掺杂一些主观的东西。’这本书问世后,对当时整个学术界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威州一直关注农村环保等社会学问题,写过很多这方面的书评。书架上放着一本曹晋卿写的《当代浙北农村社会文化变迁》,他因早期作品《黄河边的中国》而闻名。“他写了很多在浙北农村调查的经验,他把一切都写得很详细。他得出了不少启发我的结论。比如一个人的爷爷曾经是地主,1949之后被推翻,但是这个家族所包含的文化价值或者价值观却延续了下来。1978之后,他的后代又发展起来了。当然,这种现象在国内很多地方还是很普遍的。只是在浙江这边可能更突出。因为浙北本来就是文化教育相当发达的地区。”
藏书纯粹是为了阅读。
书架上有许多日语书。威州说他可以在字典的帮助下阅读日文书籍。其中有一本《日本地图》出版于昭和十三年(1938),是威州家最古老的一本书。它装帧精美,并印有“徐一飞收藏”字样。据估计,藏书家徐一飞死后,他的收藏被后人投入流通。2007年,威州50元买的。书中主要以统计图表的形式介绍了那个时代的世界形势,包括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北支那”和“南支那”)。“这本书相当有趣。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当时日本人的看法。首先说说世界大事,把世界上的国家分开排列。现在不是按照国家的顺序,而是按照帝国的顺序。它把英国列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因为当时英国的殖民地和人口都是世界第一。编辑的思维跟我们完全不一样,跟我们研究近代史的思维和思路不一样。”
“我藏书纯粹是为了读书,不是为了收藏珍本。一方面收藏珍本需要钱,另一方面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我不会花高价买线装书。”周卫说。但他也错过了一些书。有一次,他逛文庙附近的古玩市场,有人卖一本1933年日本三省出版的地理教科书,里面描述了日本当时的历史记载和对世界的看法,其中台湾省和韩国都被划入日本版图。“那人要价100多块钱,我不能讲价。最后我也没商量好。我第二次去看,找不到了。”
据威州统计,他的工作每天至少占用九个小时,一年最多能看三四百本书。“书读得越多,越不敢随便评论。每个企业都是这样。越深入,越会发现这一行牛逼的人太多了。比如书评人乔纳森,真的很会读书,懂很多语言。他是个天才。”周卫说,“前一段时间,有人告诉我,你的知识缺陷在于你不懂经济学。如果你想观察
政治,懂经济很重要。我说是的,我承认。"
小阁楼,容量有限,韦舟这些年买书很克制,不会买够看一次的书。于是他经常利用图书馆借书:“浦东图书馆环境好,上海图书馆的资料比它齐全。”这两个图书馆都是我经常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