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指南针?

为什么叫指南针?因为这个东西是用来做向导的。而且战国时的《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现在指南针的原型——司南,“王力司南先夺天”;而东汉王充描述司南的具体形状,“司南之铲,抛于地,其导。”

而且指南针最早是中国发明的,后来演变成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北宋糜竺所著的《周萍客谈》一书中,首次记载了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水手们懂地理,但他们晚上看星星,白天看太阳,指南针模糊不清。”后来南宋福建路船务署(当时主管对外贸易的政府机构)在赵《番志录》中提到“舟楫往来,惟以罗盘为向导,昼夜守望,差胜于制”。

在此期间(约1180),中国的指南针(或指南针)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此后,指南针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航海,促成了15世纪-16世纪欧洲世界地理的大发现。这一切,根据中国官方的历史教科书,因为这个起源,欧洲的指南针也是一个“指南”。

后来查了大英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里的指南针词条,才发现事情远没有“指南”那么简单。

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有两个不同的条目需要解释:

第一个词条是“方向决定器”,即方向指定仪器,解释如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有磁导和机械导两种。磁导发明于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新浪”...机械导向仪是南导车,是3世纪发明的……”

第二个词条是“指南针”,翻译过来就是“罗盘”,也就是通常用于导航的指南针。解释如下:“导航或测量时在地球上使用的基本测向仪器,...最古老和最常用的指南针是磁罗盘,...12世纪,很明显中国和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一种天然磁铁,一种存在于自然界的磁性矿石,当它浮在水中的木棍上时,总是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这两个条目实际上区分了指南针。一种是陆地上的简易指引仪,起源于中国新浪(应该也是只用于中国生产的指南针),一种是航海和勘测用的专业指北仪,欧洲和中国同时出现,不分先后。

这就是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比这两个词条,发现《大英百科全书》似乎完全反驳了“中国最早发明指南针”的说法,因为在欧洲历史上,指南针才是真正的“指南针”,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争夺海权和殖民以及火炮和航海等近代史上的决定性事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古代的指南针不仅被否定,而且被区分为两个不同的术语。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也有指南针和罗盘(磁罗盘)两个词条,但无论是对指南针的解释,还是对指南针的解释,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四南》。这两种不同的指点工具是同源的,不像欧洲的概念那样截然不同。

所以康熙的说法和佩雷菲特对它的嘲讽就有了答案——显然,康熙认同罗盘和指南针来自同一个源头,都是作为指南使用的,而作者佩雷菲特则认为,根据西方人的概念,罗盘显然应该是指南针;佩雷菲特认为指南针是欧洲人自己发明的,和中国的“新浪”没有必然联系。指南针用于指向北方,而中国的新浪用作向导。这似乎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误解。当然,指南针和“新浪”是什么关系?现在还是众说纷纭。

此外,佩雷菲特解释说,康熙固执地认为指南针是用来做向导的。他认为,康熙之所以认为指南针是用来指引方向的,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南方是四个方位中最尊贵的方位。皇帝的宝座、宫殿、陵墓、寺庙甚至紫禁城,所有著名的建筑都朝南。他接着写道,“虽然皇帝是来自北方的满族人,但他的论点出人意料:‘在北方,一切活动都在枯萎和死亡。吸引磁针的力怎么会来自北方呢?.....实力、活力、繁荣都在南方’”。

听了佩雷菲特这么一说,似乎也有道理。但中国史书对司南的描述确实是“其导”,并没有因为“南”后来成为皇帝尊严的象征而改变方向。这位曾六次访华的法兰西学院院士,用这句话解释了康熙固执的认为罗盘指南有道理的想法。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是误解?

至今,中国人认为罗盘指南,欧洲人认为罗盘指向北方,都是合理的。因为指南针是棱形的,指针是两端平衡的,不像“新浪”只有一个勺柄,指南指的是南北之争,看起来很浪费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