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是什么?粤剧是什么?他们未来的历史和发展如何?
粤剧,汉族地方剧种,原名大剧或广东大剧,源于南戏。1522年至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出现在两广地区,是一种揉面合唱、乐师奏乐、舞台服饰、抽象形式的表演艺术。粤剧的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最初表演的语言是中原音韵,也称为歌剧院普通话。到了清末,知识分子为了宣传革命,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让广东人更容易听懂。粤剧被列入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是广东最大的地方戏。流行于广东、广西粤语区、香港、澳门及广东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源于戏曲曲调,萌芽于清道光初年八音班乐师。同治前期,盲女艺人“师娘”继承并发展成熟。后来从弹唱发展到有乐队伴奏。乐器主要有高虎、扬琴、琵琶、秦越和唢呐。
粤剧是用广州话演唱的一种民间艺术,流行于广东、广西,粤剧《独自看夜》。
香港、澳门等广州话地区,并向东南亚、北美等广东华侨华人集中聚居的地区扩散[1]。粤剧以香港、澳门和广东省为主,流行区域极其广泛。粤剧在粤语方言区和世界各地广东华侨聚居区演唱。2010 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新入选项目)名单。广东省广州市申报的“粤剧”入选曲艺项目类别,序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