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说说历史和科幻。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不明飞行物的记载?

一是春秋时期,夜晚突然变亮,群星消失,不明飞行物成群出现。

《左传·庄公七年》云:“夏,星宿尽,夜明。星辰如雨,亦与雨同在。”怀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UFO记录。意思是:夏天,看不到常见的星星,是因为夜空明亮。流星随着雨滴落下,雨滴随着雨水落下。

乍一看像是对流星雨的描述。很多人也验证了这是天琴座流星雨的一个记述。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个记录中,所有常见的星星在夏夜都看不到,这是因为夜空明亮。而且我们平时知道晚上有流星雨,这种异常现象是不会出现的。

夜空明亮,以至于看不到天上的星星,然后流星带着雨滴一颗接一颗落下。熟悉《三体》的朋友会想到人类庞大的太空舰队被水滴打败的场景?

第二,清朝的UFO,不仅有大量的目击者,而且还有人画画作为证据

1892年(光绪十八年),清代民间画家吴友如画的《红色火焰飞舞》,被称为我见过的最早的关于不明飞行物的画。

屏幕上的内容很直接:许多穿着马褂正在长跑的市民聚集在南京朱雀桥,抬头看着天空中悬挂的一个大火球。图片还配有文字:

“九月二十八日,晚上八点,在金陵(今南京)的南边,我突然看到一团火毯,自西向东像一个巨蛋,红红的,暗沉的,飘在空中,它的行程很慢。当云遮住天空时,天空是黑暗的。抬头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朱雀桥上站着上百多人。约一顿饭,承诺逐渐减少。还有那些叫流星过境的,不过星星在飞,转瞬即逝。这个球有近有远,什么都没有。如果它停滞不前,行痴是不会知道的。说是小孩子在放飞灯笼,因为夜风暴向北吹,球向东转,所以不是灯笼。人多,投机性差。有一朵云,初起时微可闻,不听自南门外来。哎,不一样!”

这段话充满了时间和地点、生动的描述、思辨的分析,因为火球运行缓慢,否定了流星的说法;因为火球的轨迹与风向不符,也否定了小孩放天灯的故事。就连现场的老人都说火球刚升起的时候有声音。有理由推测它是一艘外星飞船。

第三,北宋著名的科学天才沈括在孟茜碧潭水面上记录了轰动一时的UFO事件。

沈括的《孟茜笔谈》在卷二十一《怪事》中,也记载了一次疑似UFO的事件。沈括记录的UFO有明显的特征:

速度很快:唰的一声就会去很远的地方,看起来像在飞。

形似蚌壳,内部有明亮的光源,故被沈括称为“珍珠”。“烂而不正视。十几里外的树上都有阴影,如初一,应该不是自然光源。

不是呆在一个地方,而是接连出现在十多个地方,有很多目击者。

经常出现在湖面上,应该是因为对水的依赖。

沈括被誉为“中国整个科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书中明确写着沈括朋友亲眼所见,并非无稽之谈。那么,这个会飞会发光的东西是什么,它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消失?

原文如下:

嘉佑之中,有一颗扬州明珠,很大,天昏地暗。最初是在天长县北泽中,后来转到富舍湖,再后来是在新开湖。居民和行人经常在十多个地方看到它。于右任的书房在湖边,有一天晚上突然看到他的佛珠,离得很近。刚开始的时候,房间稍微开了一点,光是从吻中透出来的。像一根金线。突然,壳被打开了,有半个座位那么大。壳内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得无法正视。十余里树有影,如初一所示;远处,天空却红得像野火;忽去其行如飞;漂浮在阿波罗就像太阳。古时候有一颗明月之珠,不像月亮,几乎像阳光。崔博一品《珍珠赋》。博艺,高邮人,对盖比较熟悉。如果我不回来,我不知道去哪里。梁凡镇正好位于珠江和珠江的交汇处。行人到此,往往要等上好几个晚上的船,并称其亭为“戏珠”。

第四,大诗人苏轼目击UFO,写诗为证

北宋另一大才子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中被沈括践踏,也有目击不明飞行物的经历。而且他还作了一首诗叫《游金山寺》:“第一次是江月生,第二次是天黑。河心如炬,飞焰照山色惊。我太失望了,我什么都不知道。不是鬼不是人是什么?江山不回山,申江惊我。”

诗歌很容易理解。苏东坡在游览金山寺的时候,晚上天黑的时候,突然发现河中央有一个像火焰一样发亮的物体。迷糊中,睡前还在想“我看到了什么?是不是跟申江撞了故意吓我?”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了解古人与不明飞行物相遇的唯一途径是通过传世的书画诗词。是真是假,当然是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