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哪个时期?那些著名的将军和大臣是谁?他们对时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五代十国(907 ~ 960)泛指唐末宋初这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侯亮,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基本结束了晚唐以来的割据局面。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金、后汉、后星期五这几个朝代更替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福建、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之名曰“大”,其实割据者甚多。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中后期割据的延续,早在唐末就有,唐亡后依然存在,而且割据更加激烈,持续了几十年。五代十国的政权基本都是短命的,因为有实力的将领经常发动兵变夺权,比如李思远、李从科、石敬瑭、郭威,都是靠兵变上台的。此外,五代十国是一个战争时期。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压倒十国的中原王朝,割据政权之间争斗不休,统治者武功大于民政。五代开国国王都是以前的藩镇,是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五代十国的开国国王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这也是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特点。

制造

虽然国家之间的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并没有中断。即使在华北,在建国初期和后唐明宗统治时期,也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在最后一周,手工业如纺织、造纸、制茶、烘干和盐也发展起来了。

瓷器制造业和雕版印刷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南北方都有精制的秘制瓷器,雕版印刷也出现了。

对外贸易

由于国家众多和连年战乱,贸易和商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蜀国的法律规定“舶来品不得出东”,随后的一周又规定盐贩不得过漳河。然而,贸易和交换所需商品是大势所趋。华北地区需要的茶叶,经常被商人从南方贩运过来,南方茶商的去向远至河南、河北。他们卖茶叶,回购车马。江南人需要的一部分盐也要靠华北供应。北方国家从契丹、回纥、党项买马,从西部少数民族买马。南方的吴越、南唐、楚、南汉等国通过朝贡与北方进行贸易。吴越、福建与北方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路。

对外贸易也很繁荣,东有韩国、日本的商业往来,西有大食,南有占城、三佛齐。明州、福州、泉州、广州都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吴越、吴、南唐从海外进口“猛火油”,再从海上出口到契丹。

五代十国时期,赋税征收还是比较重的。当时还是用两个税法,夏秋两个税。国家经常检查农民的耕地,以确定年租金。但官员和地主往往相互勾结,以至于贫富之间税负不均。与唐朝相比,多种多样的额外收费。后唐政府规定消耗量为税谷每桶一升,后汉增加到两升,为每桶两升。有的官员收钱多,出口少。结果,人们每丢一块石头就要付出八桶粮食。有时国家甚至向农民“预借”夏秋税,一些政府官员在饥荒和蝗灾的年份仍派出使节到处搜民谷,迫使数十万人饿死,流放无数。

除了这两种税以外,还有人民征收的丁扣钱、亩摊派的曲盐钱、农具钱、牛皮税以及盐铁税、茶税、房税、鞋钱等杂税。州县官员往往更重视税收,县官向徐莉征收更多,徐莉向百姓重新征税,名目繁多,反复加税。随着商业和贸易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征收营业税,分为过头税和居留税。北宋沿用此法。

兵役

由于战争频繁,兵役负担沉重。刘仁公在幽燕招募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子参军,共计20万人。北汉规定,凡年满17岁的男子都要应征当兵。南唐时,除老弱之外,所有人都被强制参军。钱初,吴越人,以“丁旻”为兵。湖南赤焰松把郎州的丁壮全部调去当乡兵。福建后期,民众被发配当兵,兵役无节制。

当时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士兵的脸上都纹上了军号,以便各地辨认追捕逃兵。

此外,从全国各地招募男女从事运输,无数的人和动物死在途中。当朱温攻打青州王的时候,他甚至把收来的农民、牛、驴都埋了起来,把土堆围困起来

除了兵役,各种土木建筑劳务也层出不穷。唐朝以后,庄宗在盛夏修建营帐,“日日万人服”。京南修江陵外郭,驱军民一万余人服役。福建的主要建筑是“繁华满满”的庙宫。严重的劳役使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北方社会经济难以恢复,也极大地阻碍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

编辑这段科技文化

五代十国时期的科技文化在唐以后继续发展。

木刻版印刷

雕版印刷唐朝末年,西蜀雕版印刷比较发达,印刷的资料主要是占卜书和书法书。晚唐时,开始刻《九经》。长兴三年(932年),明宗命国子监以西京石经为依据,对九经进行校勘,抄写并做注释,并聘请雕刻工匠印刷出售。这项工程耗时二十年,直到后周光绪三年(953年)六月才刻成。自此,刻本《九经》广为流传。后来蜀国还专印,导致了“蜀国文学复兴”。到了后汉,印刷了李周等未出版的“四大经”。刻“九经”促进了儒家经典的普及,有利于文化的传播。[1]

历史科学

史学取得了重要成就。《旧唐书》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唐代吴京、舒威编撰的前朝国史也比较完整。但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之战,许多史籍失传,尤其是武宗后六十年的记载未能流传下来。这使得唐史的修改很困难。五代时期,首次强调搜集唐代史料的工作。梁朝末年,皇帝下诏征集唐朝的家族传记和公私章;晚唐时期,明宗从三川派遣使者到成都搜寻《唐书》,并明确保护唐代碑刻,为《旧唐书》的编纂做了重要而及时的准备。从晋末天府六年(941)到开云二年(945),刘绍、张肇源等人撰写了《唐书》220卷(都是今天的200卷),后被称为《旧唐书》。虽然一直认为《旧唐书》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原始材料加工不足,唐宪宗过去多抄国史、史记,唐穆宗后来多编杂文、传记,但也保存了大量唐代原始材料,引起后世史家的注意。此外,撰写《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轶事,王撰写《唐》详述唐代朝贡制度,尉迟撰写《中朝故事》记载晚唐四朝旧闻,刘崇元撰写《金华子》记载晚唐朝野故事,孙光宪撰写《北梦物语》记载唐五代。这些五代十国时期的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史料价值。[1]

诗意

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西蜀、南唐诗人众多,水平也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西蜀的韦庄、欧阳炯等人,其作品后来被赵崇左等人收入《华吉剑》;南唐时有冯延巳、中主李靖、后主李煜、李靖父子的作品,后被收集并刻成南唐的两个主字。李渔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晚唐五代词多描写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题材低俗,界限狭窄,风格柔和。花间派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李渔早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亡国被俘后所写的词,或哀叹身世,或怀古,形象生动,语言传神,抒写悲情,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流韵事和男女情爱的俗套,在内容和意境上都有所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画家有后梁的郝静、关童,南唐的董源、巨然、徐希,后蜀的黄泉等。郝静擅长画山川,而管同由郝静发展而来,擅长画关河的走向。他们也被称为“景和关”,是五代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董源和巨然擅长用浓墨或淡墨描绘江南风景。他们也被称为“董和居”,是五代和北宋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黄泉擅长画宫廷珍禽异花,擅长画江湖水鸟亭花。他们也被称为“黄和徐”。当时有“黄富而徐狂”的谚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不同风格。此外,顾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是传世的艺术瑰宝。[1]

编辑这一段的政治制度。

中唐以后,宦官专制,神策军的两个中郎将和两个唐使被称为“四大贵族”,经常夺取相对权力,欺凌皇帝。唐朝灭亡前夕,朱温屠杀宦官,开始起用朝臣为唐使。梁初改拜府,后唐恢复旧名。以后除后晋短期废弃外,沿历朝历代设置。唐使节一般由皇帝最亲近的臣子担任,多为武将。皇帝经常和他们商议军务,有时枢密院直接下令任免藩镇。当时平章虽然是宰相,但唐使的权力在宰相之上(宰相有时兼任唐使)。因为频繁的战争,军事机密成了枢密院的主要职能。宋代中书和汤米牵手是在五代初。当时其他政权一般也有一个唐朝或相当于唐朝的官职。[1]

三四十

唐初,财政主要由财政部下辖的四个部门管理,即司库、司库、司库。中唐以后,户部、财政部、盐铁部分别掌管税收、财政收支、盐铁专卖、物资转运,往往由非部官员分别以判官、知事或使节的名义办理。

唐昭宗在位时,三秘的官名开始出现是在宰相崔胤也领导三秘的时候。后唐设聘使管三部,命大臣审三部。最后,正式设立专职大使和副大使,负责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也归三司指挥。历朝历代之后,北宋初期的三司财政管理体制也沿袭了五代。

削弱我们时代的力量

五代十国的创建者,多是我们唐末的使臣。他们能够建立政权是因为他们手中有强大的军队。所以建国后,为了巩固统治,都试图削弱地方力量。由于皇军自侯亮时期开始加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河北城镇在侯亮和后唐时期被征服甚至摧毁。

皇军除了保卫都城和皇宫,还驻扎在各地,牵制和削弱藩镇的力量。朝廷也频繁调动我们的使节,换岗,防止他们长期占据一方,形成割据势力。

法律

五代十国时期的刑法,基本上沿用了唐代法规的格式和编纂,但由于历代新颁布的法规,编纂附加了利益,使得规则重复、矛盾。贤德四年(957),世宗命大臣整理。唐代律令难懂,注释繁杂,故删编为《大周刑制》二十一卷。北宋初年编纂的《宋代刑法典》一书略有增删。

军事

唐朝灭亡前夕,朱温屠杀宦官,解散宦官领导的神策军。后来朱温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宣武军称帝,即宣武镇兵为禁军,北京所有的军队都归他指挥。后唐改为侍卫亲军,马步置于指挥,为侍卫部。随后的一周,又增加了殿前司,也有了马步军的指挥官。后来都是殿前都督,级别在都督之上,而侍卫司分为马军和布军两个都督,但不是两个都督。